问题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
——以小学阅读教学为例
2021-11-22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丰台镇中心小学张铁成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丰台镇中心小学 张铁成
问题支架配合教师的引导与辅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和实现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合理预设教学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初期,因而很难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和认识到语文阅读文本中的内涵和价值,从而严重影响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文本中的词句组织、段落结构、写作手法为问题导入点,为学生搭建起问题支架,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中心句以及段落的关键句出发,更好地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作者在文中所寄托与传递的情感和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在发现、分析、讨论、总结的思考过程中得到语言素养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明确本节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将文本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写作结构进行分段。然后,从这三方面的环境描写语句入手,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掌握从颜色、形状、声音等多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分析潮来时的景象特点时,教师就可以三、四自然段中的两个比喻句入手,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向学生提出“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白色城墙”以及“白色战马”两处比喻来了解作者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
二、精心设计教学思路,重构学生思维体系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和限制,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小学生不能仅凭阅读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其思维发展和学习效率提高的主导权仍作用在教师身上。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则要更加重视自身教学思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的教学要求为主要依据,重新组建阅读文本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性、有意识的引导下更加深入地思考文章内涵,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时,首先,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后,组织学生自行开展阅读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文章的大体内涵,感知文中“老班长”的精神品质。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对文体结构进行重建,为学生布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文章主人公是‘老班长’,可是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课文中都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等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建立起一个逻辑严密的问题支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与回顾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给予正确恰当的引导和补充,从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重构学生的思维框架。
三、有效完善教学结构,强化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教学僵局,教师要及时纠正自身教学思想上的误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起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学生的回答为支点,以组织辩论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并形成思辨性思维,进而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能摆脱思维惯性,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时,教师就可以文中的事件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向学生提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和文中类似的事,你会像‘我’这样做吗?”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从而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宋庆龄“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还要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既不违背‘诚实守信’为人原则,又能去伯伯家的方法呢?”进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促使学生思辨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问题支架的重要性,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设计与布置形式多样且具有开放性的教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延伸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