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
2021-11-22李新
李 新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十年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目标做出了规划,即发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推动高校和产业融合发展、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健全完善以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对高校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校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既满足社会对紧缺人才的急需,又考虑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高校和企业应该使得产教双方各种优势资源形成相互转化、互相支撑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使毕业生掌握的技术技能适应企业需要,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匹配度、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缩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输出的质量和效率等。因此,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人才供需脱节错位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阶段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建立本科乃至研究生水平的职业教育,进而于2013 年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许多高校从此开始转型。2014 年,教育部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主办了工业与教育融合国际论坛,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此开始大规模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才的有效供给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高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意识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准备合作阶段;第二,提出政府在协调高校、企业及行业的协同合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观点,应将政府纳入到产教融合建设中,构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体系,明确三方的责权利,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贡献力量;第三,认识到对产教融合进行全过程管理符合高校和企业长期稳定合作的发展趋势。目前在管理、运行、制度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文件支持,因此需要多部门联合制定保障产教融合长效有序进行的多样化举措。
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也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建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但目前产教融合还存在诸如合作方式简单、内容不深入、缺少双师型教师、运行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很多问题,还需要在运行中将涉及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
三、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是企业和高校为实现自身发展而进行融合,这是一个以双方为主体的双向融合过程。只有当高校和企业都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深化为产教融合。
(一)合作方式简单、内容不深入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为区域经济培养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一些处于转型发展初期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仍局限在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方面,且实践基地不能大量接受实习学生,使得合作方式简单,合作内容和形式欠深入。根源在于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和热情、校企双方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且双方没能建立长效合作运行和保障机制。
(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
根据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实践来看,主要以高校为过程主导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企业更多的则是在学生实习阶段参与管理,不参与其它教学环节。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双教师指导制”,即给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教师和一名企业指导老师,但由于没有建立高校和企业有效的沟通渠道,很多企业指导教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为产教融合提供如发展政策、环境、条件及经费等多方面的激励机制。政策、环境、条件及经费等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学校能够根据社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对产教融合中所需软件及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能够能够接收与企业契合度高的人才,同时校企双方能够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逐渐成为利益统一的整体,打破物理界限的同时还能打破双方心里的界限,这对产教融合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政府发展主导作用,协调高校与企业、行业间合作关系,推动已签订产教融合项目的稳步实施,促进协同育人机制发展。
(三)“双师型”教师比重较低
调研中发现目前大部分进行产教融合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均出现比例较低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课程设计环节不能较好的结合实践甚至是难以完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产教融合的目标要求,也难以适应应用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因此在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同时,就必须要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尚未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运行及评价机制
由于很多高校产教融合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管理、运行和评价的全过程机制。就毕业实习而言,许多高校的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外进行毕业实习,但是这段时间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如何合理地划分校内和企业指导老师的管理职责,如何科学评估实习效果等,是产教融合质量保证及评价监督机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从实际经验能够看出,缺乏相关运行评价等保障机制,高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当中会产生管理的空白,产教融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丰富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
为了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发函,校企双方要不断充实合作内容、优化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涵,积极探索产教学研结合的新方式和新思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共生、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合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定向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举办创新大赛等方面,随着合作的加深和需要,拓展更深层次的合作领域。
(二)结合企业需求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开发教学课程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整合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校自身的实践资源,多方协同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覆盖大一到大四学全周期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流程涵盖以下四个环节,具体内容包括:专业认知: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实践;专业实训:与专业课配合的专业实训、综合实训实验课程;综合仿真:以多个专业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结合就业方向,合作企业针对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并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和搭建就业通道。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企业对毕业生所具备能力的需求。
高校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企业人员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案例。根据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对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案例嵌入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与学校共同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打造包括“翻转课堂、情景模拟,软件实训、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特色化实践课程,并在课程资料当中加入行业项目,实现高校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三)与企业对接,升级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校应调研相应行业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建立由校企合作理事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专任教师等组成的专家组,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提出修改建议并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可根据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升级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发展、具体企业需求相适应。
(四)通过多样化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应用型师资水平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高校教师到企业集中进行实践学习,实现教师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可设置一些如带薪学习的鼓励政策,也可设置一些考评机制来提高教师到企业学习的质量。通过实践学习,教师能够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进行有效的改革;第二,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师资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可通过聘请知名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等人员到校为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其次,学校可选择一些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基地进行企业项目的学习、参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行业交流和科研互助等活动,提升高校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理解,从而促进理论教学;第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高校可通过组织教师之间开展创新实践教学能力竞赛,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建议,敦促此类教师稳步提升创新实践教学水平,保证达到产教融合对师资的要求。
这种师资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对理论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能力强、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
(五)逐渐完善产教融合运行及过程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长效稳定运行、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环境,需要校企双方形成一系列关于双方职责、对学生的管理、考核和评价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首先,对参加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其次,引入企业考核机制,对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实习等环节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其次,应当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考核,强化能力与过程的全方位考察,如高校定期进行产教融合质量的汇报、定期对产教融合的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评估等。通过设置的考核机制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校内教师、企业每个参与主体的过程成果,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最后,为了使产教融合项目能够长效有序的运行,高校要加大对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经费投入,并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社会更多力量的支持。在产教融合运行过程中校企双方也要对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及时的完善与调整,实现动态考评。
五、结语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人才供需脱节错位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度产教融合,逐渐完善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各项薄弱环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高校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