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22岳海静
岳海静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0)
为进一步加大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推动社会各方全面协同育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解决工作需求与劳动力水平不匹配的矛盾,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 年4 月共同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率先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展开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是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学历证书“1”是基础,是学生校内学业合格的证明,是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进步的基础,“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技术资质的证明,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岗位需求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改革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旅游管理专业“1+X”证书分析
截至2021 年1 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1+X”证书有15 个,分别为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酒店收益管理,旅游大数据分析,定制旅行管家服务,旅行策划,酒店运营管理,现代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前厅运营管理,餐饮服务管理,葡萄酒推介与侍酒服务,餐饮管理运行,会展管理,粤菜制作,粤点制作。
研学旅行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旅游教育活动,是旅游+教育的产物,究其根本是一种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课程。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证书有别于导游资格证书,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等基础上,还需要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基础性安全落实,教学引导、服务管理、对中小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教育等服务活动,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酒店收益管理了解收益管理师的核心工作内容,实现对收益管理的深入理解,培养收益管理底层能力,掌握市场预测、市场细分、市场定价、存量控制、超额预定和销售渠道6 个方面的核心方法。
旅游大数据证书融合了学历教育和旅游大数据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化职业素质,满足不同岗位及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共建大数据人才供需生态,创新大数据化人才培养模式打下扎实基础。
定制旅行管家服务要从首呼落单、需求分析、行程设计、成本核算、行程报价、方案内容及视觉呈现、产品资源配置、行中服务、客户回访、意见及投诉处理等方面掌握相应的技能。
旅行策划师主要面向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策划与运营岗位,学生能够独立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掌握市场分析、市场维护、运营推广,品牌建设、智慧旅行工具运营等技能。
“1+X”证书种类的增加意味着学生未来就业范围的扩大,可选择岗位的增多,是新时期下旅游业转型对人才做出的新要求。通过分析“1+X”旅游类证书考试内容,师资要求,学校硬件支撑,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将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证书,定制旅行管家证书,旅行策划师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新特点
在高需求的旅游驱动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文旅融合成为产业发展必然趋势,对于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文旅融合发展要求对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传播目的地旅游文化。全域旅游大力推进“旅游+”,提出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二)旅游产业岗位需求新特点
旅游产业的新特点以及旅游业态(智慧旅游、研学旅行、邮轮游艇旅游、康养旅游等)的不断丰富,带来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旅游行业更加重视旅游人才的专业性、职业化、高水平。“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有竞争力。宏观上,他们需要懂旅游市场运行规律,微观上,他们需要开发运作旅游产品,除此之外,还需具备组织协调、团队管理、品牌推广、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总而言之,旅游产业的新变革对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结合市场需求构建新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旅游专业工作重中之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我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大多数基于传统旅游类就业岗位,如旅行社、酒店、饭店、景区景点等,课程内容设置和本科层次相近,以《导游服务》、《旅行社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地方(全国)导游基础》等为核心课程,辅以8-9 门专业必修课,从提升技能角度出发安排各类选修课,如《调酒课》、《茶艺课》、《插花课》、《香道》等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以理论课堂为主,鲜有下企业的互动与实践,不能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和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点。第六学期集中开设为期6 个月的企业实习活动,从实践时长上来看,符合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从时间安排上,集中放在第六学期有三个弊端,第一,学生有专升本需求,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实行;第二,实习结束后马上毕业,无法再次回归课堂查缺补漏,缺少课堂上的反思、总结与提升;第三,实习时间集中,企业无法轮岗,学生不能体验更多岗位。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岗位需求特点,以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现阶段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1+X”证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依据“1+X”证书的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能够更好的推动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地方需求接轨。所以,我们应以“1+X”证书制度为核心,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X”证书体系中,“1”代表旅游管理专业学历学位证书,“X”代表旅游管理专业各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是培养人才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根本。“X”主要应对当前旅游行业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需求、新业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可采用“1+X”整体模式,构建互补互助的教育模式,做好“+”工作。“+”即代表叠加,也可理解为外延,学生在完成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对旅游专业技能的拓展延伸。通过将旅游职业教育教学与旅游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衔接在一起,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真正适应岗位需求,有助于真正推动“1+X”证书制度的实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有效实施“1+X 证书”制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了解自身教育主题现状,及时打破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可以结合职业技能水平标准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此外,还需要加强与职业教育部门的合作与联系,以有效保证培训课程评价结果的转化与识别。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将职业技能要求有效的融入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培养活动的有效性。“1+X”证书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课程设置应避免“因人设课”,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原则。首先,将相近课程进行整合,如将《旅游文化》与《旅游民俗》课程整合成《旅游民俗文化》,将《中国旅游地理》并入《全国导游基础》课程。力争每一模块的教学目标全部覆盖考证要求,精准对接考证要点。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导游服务》章节中增加《定制管家旅行服务》内容,确立全程围绕客人提供管家式服务,协助客人实时安排行程,帮助客人打理行程中的杂务、办理各类手续,根据客人喜好推荐目的地的饮食、娱乐信息的学习目标,能够维护客户出行时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免去客户在行程中的劳顿和繁冗费时的各类手续和等待,为客户带来最难忘的旅途回忆。通过无缝对接定制管家旅行服务证书考试要点,达到提升学生相应能力的目的。如果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相近课程,可以新增相关专业课课程,新增课程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考证需求。如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证书,需要开设《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实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实操》等课程,旅行策划师证书需要开设《旅游线路实务》等课程。
科学设置课程时段,确保同一“X”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设置在同一学期或同一学年,保证学习的集中性和有效性。例如《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实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实操》等课程可设置在第四学期,一学期的基础学习与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在第五学期顺利考取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证书。
(三)增加实践课程学时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习实训。除了第六学期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还要在第一学期至第五学期加强认知实习,跟岗实习等,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校外实践基地,充分进行校企合作,增加校外实践课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采用以练代教的方式,打破常规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将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情景化教学,案例化教学,任务化教学,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旅游服务、景区讲解,危机处理,线路设计,订单管理等专业技能。与企业建立“订单班”模式,企业提前预定优秀学生,并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讲座、宣讲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认知实习环节。
(四)创新“三教”模式
教师、教材、教法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保障,“1+X”制度的推行对“三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三教”现状调研分析得出,当前“三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缺乏企业实践背景,“理论派”教师居多,实操能力、获取外部资讯能力较弱,闭门造车状态比较普遍;教材选取相对老旧,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较为普遍,现代化信息教学能力相对较弱。
“三教”的改革是“1+X”证书制度顺利推行的根本。首先,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加大“双师”人才培育。鼓励教师下企业学习,提高实操能力和专业技能,并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证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选取校内外优秀人才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校内校外优势资源的融合。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编写层级化教材,根据职业证书考核大纲,结合行业协会信息资讯,重构教材结构,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要求。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库,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学生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已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X”证书制度中的“X”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专业核心技能的教学,与行业标准相结合,与专业特色相融洽,同时融入“思政+技能”“人文+技能”要素,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第二课堂”等新型教法。
(五)实施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
丰富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积极组织完成等级证书学习内容和课时要求的学生参与考试,取得相应技能证书后,学校可直接认定学分,实现以证代考;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促进书证融通;增加评价主体,如亲子猫研学机构,中国旅游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可参与学员学习评价。旅游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应该多元化,丰富化,学生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获取毕业证书和“X”证书,学有余力之时可将目标延伸更多“X”证书,通过考取“X”证书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四、结语
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的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的推行成为必然趋势。重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旅游管理人才,真正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