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1-11-22洪恩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洪恩华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武汉 430000)

0 引言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它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对接地区产业、满足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根本要求。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 年4 月3 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并实施《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 (试行)》,倡导将企业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创新文化等思政要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全过程。政策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行业企业阔步前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成立职教联盟、承担现代学徒制试点任务、承担实施“1+X”证书师资培训任务、与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积极申请产教融合型企业,政府在落实项目审批、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用地政策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校企产教融合的大环境正趋于形成。

1 现阶段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几种主要的教育模式

(1)“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实践教学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传统学校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企业根据学校要求,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同时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订。在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在实习中不断提升岗位技能,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企业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与此同时,学校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和学生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2)“校中厂、厂中校”模式。这种模式是把企业请进来,在校园内设立工厂,工厂由企业或学校自己设立,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获取经济效益。校企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但这种模式投入成本高。

(3)现代学徒制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作为“徒弟”,不仅接收来自企业的培训,也学习学校的理论课程,学习地点更多在企业进行实训。但现代学徒制对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的吸引力不太大。原因在于:一是学徒制注重手艺相传,适宜于理工类专业,如人物形象设计、汽修等岗位,而电子商务类企业环境复杂多变,更多以技能思维培养为主,不太适宜于旧式的学徒制;二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学徒工,特别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学生;三是缺乏体系化的技能导师教学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四是企业员工有限,特别是高级技术型人才有限,无法做到一对一及时交流和沟通,导致学生的技能无法得到很好提升。

(4)“企业主体型”模式,即企业自己设立职业院校。一些资本实力比较雄厚的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和京东设立学院,培养有企业文化特色的人才,或者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和技术研发。

2 当前高职校企产教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采取“高职院校” 为主体教育模式、“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企业主体型”等方式,并贯穿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解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

不过从电子商务类专业就业结果导向看,校企合作企业招聘在校毕业生比率为50%左右,学生选择校企合作企业的比率是60%左右,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就业的有40%左右,录取后主动流失的比率有26%左右,被动流失的比率有9%左右。通过对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高职校企产教融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接地区产业企业的实力或精力有所欠缺,同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的措施不多。对接地区重点产业和产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上的难度在于大部门高职院校实力不强或企业精力有所欠缺,或担心为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直接融入知名电商类企业业务活动的项目较少,一般以模拟实训过程开展实践教学过程。另外,由于电子商务类企业发展速度快,人才培养方案一般三年进行一次调整,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赶不上三年来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系建设中,监管机制和保障机制还未形成体系,协同育人不够深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对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吸引力较弱。特别是文经类专业,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或服务项目少。

(3)单一主体模式的弊端在于无法平衡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关系。以“高校”为主体的模式教育功能强,但职业技能培养能力相对较弱。而以企业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虽然技术技能培养能力强,但教育功能弱,特别是思政元素融入教育内容的少。

总体来说,随着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培育、试点认证等正在成为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的社会化认证体系已在建设中,正成为激励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强大动力,推动校企建立命运共同体。

3 适合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的建议

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着力点。一是寻求更有利于双方的校企合作方式,二是寻求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在校企合作思维之下,教育模式改革更多地被看作是教育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扎根于地区经济,与地区产业紧密结合,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型合作。哪一种模式是好的教育模式,没有唯一的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色。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能力本位”模式、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等都为本国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1]。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再结合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以下几种教育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试点,比较适合于电子商务类专业。

(1)校企“双主体”办学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和共同分享,双方均作为办学的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把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深度融合,企业高级技师和学校专业教师深度配合。双方共同创设专业、打造实训基地、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安排人才培养情境、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学生入学即入职,拥有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有两位导师,即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或者进行工学交替,或者直接将课堂搬到企业。

(2)校企“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教育模式。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多元的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开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支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学校与企业可以专业群为依托共建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服务于地方产业,从就业质量、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等方面打造出特色,进行实体化建设,提高师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输送人才,实现校企利益共赢。

(3)以企业或学校牵头建立职教联盟。职教联盟的建立一般都是企业或学校以该校实力较强的专业牵头组建,职教联盟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性,通过资本投资、教学产品研发、技术设计研发,建设成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实现职业院校之间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推动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节约企业的人才招聘成本和岗位培训成本。

4 路径和机制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的领域达到了一定深度和广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当前职业教育不被认同,学历教育起点低,上升空间不够,导致高质量人才输出难,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要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甚至校企一体,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有效的闭环。教育既是一种公共产品,也是私人产品,如果作为私人物品提供,会降低教育功能,强化利益特性,不利于思政教学。高职教育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高职教育又是对接地区产业、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并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起配置作用,让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

校企一体化育人过程中,有企业不积极、学生不认同、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但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放开,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推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准由社会认证,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增强,需要建立高校、企业、政府结合的多维度的、立体化的校企一体化长效机制,让高职教育在新经济、新技术、新格局背景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点,才能找到长效机制建立的基础,实现人才输入与输出的有效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技术技能方面的要求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在双方共同利益点的基础之上,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建立企业人才需求预测长效机制,企业提供劳动力需求预测,岗位类型、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教学实施;二是建立产学研融合长效机制,学校发挥科研人员和劳动力的人才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服务性合作;三是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双方共同开展对在校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企业生产服务;四是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学校对接区域支柱产业,联姻知名企业,建立多种维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岗位实践基地。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