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北武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创新与探讨

2021-11-22张琳渤海大学

灌篮 2021年24期
关键词:武德拳法武术

张琳 渤海大学

在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少北武术正以其鲜明的武学特色与和谐的美学修养,彰显着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吸引着学生自主参与武术锻炼进程中。本文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少北武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少北武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与“术”无法统一

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其软性约束力为武术学习者树立了一种做人的价值标准但在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却很少看到武德的教育,学校更多的是只教授武术套路中技术部分的内容。例如,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在于少北武术的拳法技巧与实际操练,对于少北武术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核的讲解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参与武术技能学习仅仅是武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并不是高校武术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部构成。由于我国高校武术课程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武术教学理念,对武术技能传授与练习相关的环节较为重视,而对于与健康知识、武术道德、武术价值等密切相关的武术文化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武术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得武术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发展极为滞缓。武术实践教学和武术价值引领教学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是武术教学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多年来,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者只重视武术实践教学的理论、技巧方面,必然会影响到武术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影响大学生了解武术项目背后的精神内核,制约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与健康技能的全面发展。近几年来,相关行政机构和学校对武术课程的思政文化教学不断重视,但管理制度的源头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武术文化教学成效不足,所取得的效果亦差强人意。鉴于此,要从武术教学理念的根源抓起,贯彻人本理念,强化武术学科价值引领,合理安排武术竞技教学,丰富课堂思政的融合方式,实现武术理论实践教学与武术文化教学的和谐共生,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二)武术教育的分离断层

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武术文化理论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武术综合素养,增强武术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然而,当前多数高校的武术文化理论教学与武术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性不强。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以运动技能与方法的传授为主,只有在天气、场地等条件不具备开展武术实践教学的情况下,部分教师才会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理论教学,并且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不足,甚至部分教师会让学生自由活动,不曾开展武术文化理论教学活动。在课外武术锻炼、武术竞赛等环节,更没有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的存在。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学校开设了系统化的武术文化理论教学课程,总体上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缺位,且武术文化理论教学与武术实践教学相对独立,处于分离断层状态。此外,武术因其种类多,地域差异性大,所以容易出现分离断层的问题。例如,在少北拳法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各地所练的拳法特点与侧重点的多样性,导致教师很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拳法风格规划教学方案,进而很难做到统一教学[1]。

二、少北武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一)突出教师主导作用,注重武术历史文化熏陶

少北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已经被国务院纳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北拳法本身蕴含的丰富而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所以除了少北拳法技术动作的教学之外也应加强对学生武德和少北拳法精神的培养,弘扬少北拳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少北拳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课堂思政意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积极开展武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少北武术背后的爱国情怀与武德规范。在少北武术教学渗透武德教育,教师首先要通过少北武术的发展历史与人文故事的讲解带领学生领略少北武术的拳法精神与武术风范,通过少北武术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明白武德从哪来,武德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在了解少北武术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少北武术独特的魅力。同时,在平常武德教育中教师还应开展以“谦虚,坚韧以及自我约束”等主题的类似规范学生行为和举止的思想品德教育[2]。通过日常武德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习武不滥用武术,强化自我约束的意识。此外,在少北拳法教材制定上,教师可以选用图文并存的少北拳法文化编排方式,多选用能够反映出与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或典故,在教学方式上结合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方式由浅入深的使学生了解武术文化,促进少北拳法教育中的德术融合。

(二)融合情感教育,宣传武术文化

高校武术教学要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必须发挥武术文化引领作用。文化引领战略是对传统“教——学”关系的一种突破,武术文化的育人作用相比“第一课堂”的显性教育并不是直接的,但其提供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与互动的场景,创造了浸润式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大氧舱”,也是折射学生整体发展的“晴雨表”。在当前的武术教学中应提升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比例,从而推进武术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的设计中,教师要立足于既要“教会”学生武术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等,又要“教会”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优秀的武术品德等。一些缺乏育人实效的“教”的内容在设计时就要杜绝出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预设”通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智慧等变成课堂的有效“生成”,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武术文化。如,在少北拳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不要将“天马流星拳”“降龙十八掌”等动画片或小说中虚构的情境或事物引入武术课。从现实看,上了武术课、练了“武术动作”,根本无法学会这样的“神功”,这样错误的文化传输会让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错误理解,因此类似这样、不合理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在进行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入具有正能量的真实人物和先进事迹,融入“保家卫国”“强身健体”“新时代武德”的知识或情境等,促进优秀武术精神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基本功是武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需要通过长时间认真地练习才能获得。武术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考验学生的恒心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准确的武术动作示范、明晰的武术动作要领讲解,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武术动作,提升“健身育人”功效[3]。

(三)设计课堂体育竞技,推动打练并进

当前少北拳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单纯的拳法套路学习,在实操阶段,部分教师出于对于学生安全的考虑取消了“打练结合”的武术教育模式,也就使得武术教育失去最初的本意,对学生体格的强化与磨炼意志的教育功能也无法完全彰显,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生对拳法学习的积极性,更弱化了少北拳法的育人价值,少北拳具有大开大合,刚劲威猛、凶狠剽悍、凌厉洒脱,快进严防,进退有序,连环相扣等特点,但在当前的拳法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少北拳法的实际操练少之又少,且在课堂教学中沿袭单纯的套路学习易使学生对于少北拳法产生错误的认识,少北武术应按照身体进行练习,即肢体锻炼、气练,即体练同时附带呼吸意领、意练,即结合经络走向与附带形意演练。教师应结合少北拳的特点,创编适合于当下学生的新型少北武术项目。课堂武术竞技的设计是促进武术竞技精神发展,提升武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良好策略,通过武术竞技,学生不仅可以感悟武术运动的魅力,激发自主参与武术运动的热情,还能在参与竞赛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促进自身综合能力全面发展[4]。

在设计少北武术竞技活动时,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统筹谋划各课时的“赛”;另一方面,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竞技比赛思维模式的束缚,通过简化、游戏化、组合式、提取式等方法与手段,根据单元不同课型、不同课次,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比赛”。当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运动教育模型”,以赛季的形式整体设计。在实施中,教师一方面要展现较强的运动能力和比赛水准,给学生树立榜样和威信,让学生将所学武术技能在比赛中得以运用;另一方面,要适时扮演好不同服务者的角色,以身示范,以优秀武术品德鼓舞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在对武术竞技文化的自主感悟中强化自身体质,最终让学生赛出运动能力、武术品德和健康行为,真正享受拳法比赛的乐趣,获得运动愉快感[5]。

此外,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还应鼓励教学单位组成立校园武术相关研究小组,在深入挖掘少北拳术的武术文化与武术技能特色等的基础上,钻研新的武术教学手段,从而推进少北拳术与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融合创新。

三、结语

在崭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强化对少北武术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学习少北武术的深刻精神内核及文化内涵,采取多元化策略促进现代化教学技术与传统武术相融合。基于教学实践不断创造出新型的,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武术教学模式,让少北武术等武术项目教学在新时期发挥新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武德拳法武术
2016年昆仑决比赛拳法技术运用分析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狗拳非遗难寻传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猜拳
太极拳:自然性质的反映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