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2权龙长春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

灌篮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体教武术融合

权龙 长春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强调体育与教育高度协调,对于深化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教学内容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武术项目开展和学习人数逐年上升,然而目前现阶段武术人才体系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极大制约了育人质量。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对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和创新。从学生对武术的需求出发,开启“全面育人”的发展道路,让学生在武术专业学习中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切实发挥武术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动武术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和发展。

一、高校武术专业落实体教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在体教融合话语体系下,为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破冰的思路,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分析,体教融合拓展需求与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具有一致的目标。以此为契机,在理念、专业、方式以及人才方面加强融合,有助于提升武术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人才培养理念与国家战略相融合

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并驾齐驱下,高校武术专业承载武术人才培养的艰巨使命,如何将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办学理念当中,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体教融合的提出,标志着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即将在新的未来实现新的融合。高等院校本身具有突出的教学实力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训方式与体育、教育职能部门合作,势必会产生新的效应。在构建新型智库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助力运动训练,高等体育院校与市场尝试接轨,后备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势必会蓬勃发展。此外高校发挥硬件和软件优势,积极组织青少年武术体育活动和竞赛,可以将教学实践与成果应用有机协同,实现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效应。

(二)人才培养需求与“四新”建设相融合

现如今,社会对于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呈现出高标准、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以体教融合的新理念为引领,不断破解体育和教育政策的壁垒,这样才会提升学校影响力,支撑武术专业学科可持续发展。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体教融合理念问世以来,为武术教学多领域、多层级地改革提供活力、夯实基础。现如今“四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领域,面对青少年健康危机,武术专业需要以跨界融合的方式,以武术项目为载体,在新生态的格局下,找准定位集群优势服务,以学科建设支撑方案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影响力,以期破解体育促进健康的“黑箱”,助力青少年体质健康。

(三)专业提升与应用实践相融合

体教融合政策驱动下,传统高校武术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如何突出知识的前沿性,让专业学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充分的自由权和选择权,从而游刃有余地发挥个人潜力和专长。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武术专业本身具有自身的套路,也是人才培养的“兵工厂”。在体教融合视域下,以运动项目为载体,以开放办学的方式,能够更加多元化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尤其是通过实践性的项目教学方式,打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与实践应用的跨域整合,促进了武术知识的更新速度。高校武术专业没有理由不抓住体教融合赋予的改革契机,由此打造教育常态化机制,形成立体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育人体系。

(四)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相融合

紧紧把握体教融合为机制融合契机,不仅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亦是武术专业实习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的魅力已经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上了武术专业学习之路。高校作为青少年武术学习的重要阶段,理应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以期为日后从事武术教育教学或训练指导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体教融合理念致力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体教融合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依托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国家队或省队共建的模式,在体育机构组织进行深度合作下,形成全学段一条龙培养模式,有助于打通创业和就业的渠道,为后续夯实体教融合的队伍建设提供活力和资源。

二、高校武术专业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是培养优秀武术人才的摇篮,鉴于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武术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致力于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序,确保武术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结构同步提升。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武术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秉承武术的内涵和特点,在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为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武术教育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加强武德修养的渗透。在此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本专业的培养体系,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培养,打破以单一课程的束缚,进行一系列探索性的实验和改进,提供更科学的政策循证。通过学科发展和社会融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 人才。

(二)适应性原则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武术专业教学应明确当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求知趋向,加强问题解决的时效性,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遇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不回避、不掩盖。在确立社会化理念的基础上,全面恪守适应性原则,开展兼容并包、思想开放的改革策略,把学习内容系统化,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以期适应和促进社会需要,以实现触类旁通的感性化教育。此外,提升武术国际化人才竞争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利用通识教育让学生明确武术学习的价值,获取今后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以期成为社会亟须的武术人才。

(三)一专多能性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武术专业学生专项技能提升的摇篮,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被摆到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如何在教育中渗透这一观点,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中遵守一专多能的原则,除了让学生掌握武术文化的精髓,还应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在理论研究、教育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为高规格的武术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对武术技术动作能够有效表达,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四)柔性原则

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武术专业应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由于学生身心状态和学业基础各有差异,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并提供个性化的选修课程,确保不同武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这样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此外柔性原则的应用还体现在其它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上,例如选择多媒体、慕课、微课等新兴教学方式,结合武术比赛、校内表演以及活动展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认清不足的机会,便于学生产生危机意识,从而督促自己通过苦练提升自我。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研究

(一)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程度

武术人才培养并不是单靠学校和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按照学校的部署和专业教师的要求,有效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一方面,要采取多种举措,加强课程的适用性,并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效接轨,保证学生所学今后能够所用。另一方面,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丰富校园文化,做好武术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推动高校武术走进中小学校园,引发武术文化在青少年群体的广泛传播。武术套路的训练周期很长,学生要想学好并做到形神兼备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教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营造紧张情绪,而是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让学生在沉淀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主观上的努力,逐步达到顶尖的水平。也就说,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程度,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包括文化引导、思想引导和行动引导等多种方式。

(二)加大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体教融合作为武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指导思想,其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任何优秀武术专业人才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教师及团队的辛勤付出,当然更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调查显示,现有高校武术专业师资队伍实力很强,很多教师都是专业从事武术领域的佼佼者,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资质学历,都在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当然部分学校也存在着非专业教师教授武术课程的现象,虽然这些教师十分努力,而且足以应对教学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童子功,对于武术的精髓还是拿捏不到位。鉴于此,高校应尝试武术师资聘用模式,改革师资聘用制模式,聘用一些体制外且有志向从事教学训练的优秀武术运动员从事专业教学。如何打开“绿色通道”,形成畅通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借鉴教育部购买服务、设置不同的岗位、资源共享的方式,形成有效武术师资流动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三)丰富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尤其是田径场、足篮排场地应有尽有,而且建设标准十分之高。然而通过对高校武术训练场地的调查分析发现,能够专门提供武术教学训练的场馆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在室外训练,或者挤在多功能教师训练学习,或者借用篮球场馆内进行教学。专业化武术场地的缺失,不仅会造成学生伤病现象的发生,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阻碍学习的热情。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和器械的支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高武术普及力度。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新兴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健全的训练场所。此外,与体育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部分条件不允许的院校,可尝试与专业武术场地进行租赁使用,通过定期举办活动,一来达到为训练场地起到宣传的效果,二来能够增进各学校武术文化交流。

(四)健全校内外武术竞赛体系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武术教育,而且学生也喜欢武术学习,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武术竞赛体系要么“含金量”太低,或者知名度不高,难以对专业武术运动员起到吸引的作用。尤其是“大众化”的竞赛活动参赛门槛较高,很多都是商业组织牵头举办,竞赛规模虽大或者噱头十足,但终究水平差强人意。为此高校要以此为借鉴,健全校内外武术竞赛体系,转化之前的传统思想,加强部门之间合作,要利用好自身优势,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竞赛当中,开展形式要多样化。通过举办武术国家级的培训班,基于“普及提高”的理念,结合地域化与多样化,制定新型比赛形式,要有个正确的引导,让武术学生积极参与,把竞赛教学法贯穿始终,力争学生们和社会无缝接轨。

(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武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方向,就是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强化上层建设和基层建设,探寻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和规范,真改实改,接轨社会教育,让两者融合推进武术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依托,运用比赛、展演等方式,传播武术文化,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创新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体教融合”背景下,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需要共同协商,结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培养应该立足于本专业特性。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运用,适时而变地不断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开创协同发展的先河,确保武术在高校的发展落到实处。

(六)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协作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固有表现,高校武术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需要摒弃之前独立运行的模式,在培养技术、文化、品德的同时,还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培养标准的确立,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加强合作,共同落实“体教融合”相关政策,取其精华,资源共享。“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的融合,两个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适应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优化资源,消除壁垒,让体育融合到教育当中,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注重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竞技武术提供后备人才。

总之,深化体教融合可谓最佳之选,它不仅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迈向体育强国的现实出路。作为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坚强阵地,高校武术教育教学应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提高各级主体重视程度,结合“体教融合”政策的最新成果,完善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资源,消除壁垒。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推进“武德教育”,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发力下,力争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其发展,助力国家体育事业繁荣富强。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体教融合”毕竟只是一种方向的指引,登山之路还需要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研究,确保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持科学、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武术融合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背景下“冰球城市”校园冰球发展研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融合》
破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