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
2021-11-22杨成峰
杨成峰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 泉州 362200)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两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同时作文训练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内容,与阅读教学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对两者的融合提高重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进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的目的。
1.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存在的不足
1.1 对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往往对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以及作文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要不然仅仅是重视其中一个,并未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多数教师因为传统教学思想带来的长期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仅仅注重为学生传授基础字词知识,并未对阅读教学以及作文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实际阅读期间,也难以想到与写作进行结合,进而无法增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尽管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基础教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育与作文训练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加强文章阅读,然后展开写作训练,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范围的写作比赛,让学生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作文,然后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作文,并评选出写得优秀的前三名。由于小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好胜心,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此一来,有助于让学生逐渐对阅读和写作提高重视。[1]
1.2 学生缺乏充足的阅读量,写作素材积累不够。学生往往对阅读教学以及作文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未积累到丰富的阅读经验,往往是阅读一篇之后,不会再次翻阅,导致很快丢失阅读内容的记忆和印象。在作文训练过程中,作文素材往往需要学生根据阅读以及生活中的丰富体验不断积累的,学生不具备积累阅读素材的较强意识,则会致使在写作时出现不知道如何下笔的现象,只能凭借范文中呈现的例子展开仿写。
1.3 阅读缺乏较强的有效性,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的融入。多数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往往不会渗透作文写作的相关内容,在组织作文教学活动中,又不会融合阅读教学。两者之间不具备较强的关联性,这与阅读教学以及作文训练的根本严重不符,致使课文阅读无法与作文教学实现有机结合,两者存在脱节现象,学生难以在课堂学习中针对两者建立一定的关联性,简化学习难度。在阅读期间,学生仅仅为了顺利完成阅读任务而展开阅读,完全忽视了阅读学习的有效性,长期如此,学生未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阅读方法,反而将阅读视为自己的负担,逐渐降低了阅读兴趣。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并未将阅读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感受融入到作文写作中,对于作文事件的真实性以及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不予重视,进而导致作文缺乏一定的可读性。
2.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实现整合的有效策略
2.1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优化作文能力,丰富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这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以及作文经验的关键来源,同时是引导学生建立清晰作文思路,增强学生习作质量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语言结构的不断完善,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产生较强的阅读主动性。教师不仅需要创新和完善课内阅读教学,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对于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故事新编》一课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小故事,不管是童话、神话类型的故事,还是其他形式大家喜欢的故事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如此有助于学生身体体会到阅读故事的乐趣和魅力,积极参与阅读,养成优秀的阅读学习习惯。这种科学合理的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完善作文技能,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这可谓是阅读与作文训练实现融合的有效途径,这种开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能够被学生容易的接受,收获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教师可以不断尝试形式各异的教学手段,基于多角度、多维度提高和优化学生的作文能力。
2.2 调动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促使作文情感得以丰富。语文学科相比于数学,其感性远远要大于理性,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写作训练往往不具备标准答案,通常只需要回答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即可。学习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不断深化语文应用能力,并建立良好的文学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态度,鼓励学生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和探索作者的创作手法和要呈现的中心思想。良好的阅读有助于学生与文章所出现的思想情感实现共鸣,进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引导学生借助所掌握的知识来深度分析文章,保证自己所创作的作文充满丰富的情感。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中,文章中设计到众多人物外貌方面的描写内容,这些句子中彰显了父与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良好态度,通过多次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和掌握文章中父爱的呈现方式。文章主要借助任务外貌、语言以及动作来体现父子之情,将父爱的伟大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在学生完成课文的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回想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并准确把握如何借助事情来呈现亲情主题。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教学,避免将阅读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浏览上,而是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2.3 通过阅读不断完善素材积累,建立良好的写作基础。阅读教学可谓是语文知识内容的输入,而作文训练则是知识内容的输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中,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利用语文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学生中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课本,借助深入研读和解析教材内容的方式,尽可能彰显语文阅读的根本作用,让学生掌握作文素材积累的技巧,学会科学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借助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收获良好的作文训练效果,在实际阅读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分析文章,掌握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自己的作文写作当中。例如,在《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精心阅读文本内容,通过阅读学习,感受作者怀念童年、思念家乡的内心思想情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秀的句子以及段落摘抄下来,认真阅读,实现背诵的程度。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以“自己的童年故事”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借助课堂教学中的空闲时间,为学生提供将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实践于现实生活的良好机会,为学生创造写作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4 通过阅读进行写作特色的模仿,提高写作技能。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且模仿是其最原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正处于学习作文知识的初始阶段,其往往习惯性的基于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过的课文展开写作训练,将自己的积累和经验融入到作文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质量和能力。因为小学生尚未建立加强的认知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教材中典型文章的相关写作特点,借助对这些文章的深度学习,通过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立足于模仿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深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感受写作技巧,进一步展开模仿训练。该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是由总到分的形式,首先整体的描述大榕树,然后进一步细化的描述树干、枝、叶以及根,从一只鸟逐渐延伸至一群鸟,由点到面,动静共存,通过这种写作手法,原本比较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让阅读者昂首中朝气蓬勃的活力。[3]
2.5 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阅读教学可谓是学生不断完善素材积累以及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写作训练则是拓展学生思维、完善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以及作文训练实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知识输入和输出两者关系的科学处理,深度挖掘学生隐藏在深处的潜力,让学生实现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在阅读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学方法可谓是关键所在。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总结和归纳,借助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禁言。在结束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展开续写训练,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叙事写作手法,对作者如何通过叙述事件呈现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进一步分析。通过多次的阅读,促进学生加深课文写作手法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类型题材文章的写作训练。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加深阅读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实现灵活运用。
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训练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教师往往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学生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教师需要对阅读教育以及作文训练提高重视,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