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 让课堂更贴近生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第七册《正确认识广告》教学案例反思
2021-11-22⦿谢芳
⦿谢 芳
在现今生活中,广告到处都有。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广告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广告已经无处不在,学生已经司空见惯了。“陌生”在于学生虽然深受广告的影响,却没有对广告的概念和功能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一种对广告的正确态度。
因此,笔者把本课时的教学逻辑设计为:初步认识广告—了解广告的历史和发展—进行广告的分类—广告的不同形式—广告的费用—简单认识广告的功能和价值—学会正确认识广告。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价值和功能,学会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类广告,做到一分为二地看待广告,明白好的广告能传递有用的信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而虚假广告只会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为学生今后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时,采取的具体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依托教材,夯实学习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认真研读本课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构思、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用刘涵这个人物贯穿始终,体现了一定的严谨性。正文作为教学的支架,体现了编者的立意,对正确认识广告这一主题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其严密的逻辑性,也有自身的批判性和思想张力。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内容,同时也大量地掺入了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有鲜明的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同时又有适当留白,给教师和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二、融合实际,发展个体经验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不同,对相同广告的理解能力也会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儿童,对不同广告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商业广告主要传播的是产品信息,但是为了得到公众的认可,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强化、吸引、暗示,这些影响着儿童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个体经验,让学生学会对广告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课堂的活动设计环节要引导学生表达、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而促进他们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学会理性地看待广告。
笔者: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广告为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哪些方便呢?
生:我妈妈用的拖把,就是看了广告买的,效果还不错。
生:我的笔,得力文具,也挺好的,就是电视广告中也有的。
生:我的复读机和电话手表也是看了广告后,妈妈给我买的。
笔者:好的广告能告诉我们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相机板书:好的广告—传递信息—服务生活)
笔者:(话锋一转)但是,我们有时也发现有的商家为了达到让人购买的目的,编写的广告词会很夸张,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广告?
生:我奶奶看了广告买的保健品,吃了没什么作用。
生:校门口有发小广告的,让我们花9块9去报一个培训班,还送芭比娃娃。
笔者:哦,巧得很,刘涵呀,有一次在选报辅导班时看到某辅导机构推出了这样的广告词(出示辅导班图片),你觉得可信吗?那怎样才能学好功课呢?
(快速学习法:学习没有捷径,只有靠平时慢慢积累)
笔者:刘涵的奶奶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款品牌床垫,她打算买回来试一试,你想对刘涵的奶奶说些什么呢?(出示床垫)
生:免疫力要靠平时的锻炼;预防、治疗疾病要去正规医院;30天免费试用是吸引消费者的方法。
笔者小结:不够真实的广告不值得去相信。这一类广告就是虚假广告。
通过与学生课前谈话,笔者了解了一些学生生活中运用广告传递的信息选购商品、实现就业、健康就医等真实案例;课堂上笔者预留一定的时间启发学生举例说出广告给生活带来的益处。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在回望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和家人的许多购物选择深受广告的影响。广告存在的价值与功能被学生一点点地挖掘出来,这就为他们正确认识广告奠定了基础,学会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广告。
三、鲜活案例,撬起学习支点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循这一思路,教学中每个话题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在教学时,笔者从选取学生身边的鲜活广告案例创设情境入手,引导学生直面矛盾和困惑并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接着给予相关行为及方法的指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目的。
笔者:仔细听听,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播放从网上搜集的吆喝广告的声音)
生:外婆家门口。
生:电视里。
生:不知道。
笔者:那如果是你要推销自己的产品,会怎么做呢?
生:展示给别人看。
生:对别人说它的作用啥的。
笔者:这样好不好,我们就在教室里演习一下,来尝试推销叫卖。
笔者灵机一动,尝试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亲耳听到的广告叫卖声,让学生试着在课堂上吆喝一下,给学生的心中打下一点传统文化的印迹,也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任课教师,笔者觉得还需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可留心搜集一些对日常教学有帮助的照片、实物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让教学的过程显得更直观、生动、真实。教师这样做了,也能用自身的行为感召学生。深耕细作,让课堂更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也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从而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