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1-11-22⦿陈

小学生 2021年10期
关键词:首歌曲姿势歌唱

⦿陈 晨

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通过歌唱行为习惯的培养、欣赏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演奏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音乐课堂提升音乐素质,并能够将音乐作为学生理解和实现审美的重要基础,让良好的音乐行为习惯成为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重要渠道。

一、行为习惯对小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行为,这种行为会影响到个人学习和生活的效果。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也要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下去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行为习惯在一个人一生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定式,可塑性较强,使得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1]。小学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行为习惯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将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音乐本身能够增强小学生对美和艺术的认知,在音乐的熏陶下,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和领会音乐的魅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

(一)歌唱行为习惯的培养

1.姿势习惯

保持正确的姿势,能够让歌唱更为顺利。由于音乐教学中,歌唱需要学生调整好身心状态,并能够在歌唱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因此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唱姿,以便于力量、情感等的使用。歌唱中学生需要站直,并挺拔腰背,这样能够使歌唱的气息贯通。头部要保持端正,下颌部位应当稍微向内侧收敛,颈部应当保持灵活,并要使肌肉保持适当的放松,这样有助于学生打开嗓子、气管等,使歌唱气息更为稳定。歌唱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如何去抒发情感,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用力,从而有效控制歌唱中不同音节、音色和高低音等[2]。学生在演唱时,要保持良好的站姿,腹部要尽量收回,这样能够将内息凝结于丹田,使歌唱发声更为有力。歌唱姿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予以指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不断的训练,将歌唱的行为习惯牢记于心。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老师就要重视对学生姿势的检查,并让学生能够了解和领会,不同的姿势对于歌唱演绎的影响。《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节奏明快,并且歌曲本身就具有一种斗志昂扬的特点,在演唱时需要学生增大发音量,并能够将一种奋斗进取的精神和情感融入歌曲当中。在课堂教学中,音乐老师可以让学生以正确的姿势进行演唱,并总结出自己情感和发音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在一种较为松散的姿势下再次进行演唱,让学生对比两个演唱过程的区别[3]。学生会经由自身的感受,总结出姿势对于演唱的作用。如挺拔身背唱歌时,气息可以从肺部更好地到口腔,而如果姿势不正确,坐着唱或者身体歪着唱,就会明显感觉到气息的不足,在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无法在演唱中发挥气力和情感,歌声会显得软弱和苍白。

2.呼吸习惯

呼吸是音乐歌唱时的重要基础,声音就是通过呼吸过程从口腔发出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应当积极指导学生去理解如何在唱歌时保持正确的呼吸,并在呼吸的基础上进行发声。呼吸行为习惯对于吐字、音准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演唱教学的呼吸基础练习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先平心静气,这样可以让呼吸更加平稳。在呼吸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可以在唱歌前进行几次深呼吸,这样可以打开肺部,增强肺部容量,为呼吸奠定基础[4]。呼吸的练习,应当保持一种稳定和缓慢的状态,学生需要慢慢呼入,再慢慢呼出,并在唱歌时将这种呼吸方式融入其中。音乐老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基于歌曲的具体节奏来控制呼吸过程,如歌曲唱到哪个字时呼入,唱到哪个字时呼出,从而在呼吸中吞吐声音和歌词,并能够使整首歌都在呼吸气力的支持下完成。

例如,《种太阳》这首歌曲的演绎中,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歌曲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行为习惯。《种太阳》这首歌曲不长,当节奏韵律都朗朗上口,在呼吸的配合中也要结合节拍韵律,使歌曲能够连续演绎,不出现中断,而且演唱者的气息要保持平稳[5]。“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在唱到“我有一个……”之后,歌曲明显会有个缓冲,这个缓冲就是进行呼吸的最佳点。学生在唱完这几个字后进行吸气,然后进行“美丽的愿望……”这部分的演唱,就会感觉到歌声的自然,并且气息也不会因为呼吸行为习惯不良而出现顿挫的现象。

3.用嗓习惯

演唱离不开用嗓,良好的用嗓行为习惯,不仅能够让歌声更加好听,同时也能够保护嗓子不受损伤。唱歌用嗓习惯如果不好,在唱歌时大声喊等,就会导致嗓子暂时发哑,甚至出现短时间内发不出声音的情况,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身体伤害性[6]。用嗓的行为习惯也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老师应当指导学生从基础的用嗓方式进行练习,如在唱歌前进行开嗓、在演唱时要注意用嗓的时间。音乐老师还可以通过录音方式,让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用嗓的错误之处。

例如,在演唱《母亲教我的歌》时,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通过声音的美感、音量的控制来正确用嗓。老师在讲解这首歌曲的演唱技巧时,要让学生了解到,演唱的最佳效果不是看谁声音大,而是看是否抒发了歌曲的内涵,并且发声更加清晰准确。音乐老师在演唱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纠正学生用嗓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在歌唱时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并逐渐将行为习惯转化为生活中的自然而然。

(二)欣赏行为习惯的培养

1.聆听习惯

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行为习惯,音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欣赏来获得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老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欣赏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遨游于音乐所创造的氛围中,去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并能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情操[7]。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选择小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的对象。在欣赏过程中,老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欣赏状态,是否有精力不集中的情况。

例如,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时,老师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欣赏行为习惯的培养。聆听需要学生内心处于平静的状态,才能够使身心都融入音乐当中,理解歌曲的内涵。《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是通过述说一个故事的方式,将聆听者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聆听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受到王二小那种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在聆听前,老师要让班级静下来,然后再播放歌曲。在歌曲播放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歌曲故事情节中,在排除杂念的状态下,理解歌曲含义。

2.想象习惯

欣赏与想象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有效的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歌曲的意境当中,这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有着较大的帮助。学生基于想象,可以让歌曲更具画面感,从而使学生更能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抒发。

例如,欣赏《春雨蒙蒙的下》这首歌曲时,学生就可以根据想象来描绘一个春雨的景象,春雨润物细无声,在蒙蒙春雨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静静欣赏,情感也会跟随音乐起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语言和画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三)演奏行为习惯的培养

演奏技能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较难的,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行为习惯时,老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听指挥和求和谐,使乐器演奏能够呈现出一个好的效果[8]。乐器种类较多,很多学生都会有尝试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基于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既能够掌握演奏技巧,又能够提高演奏秩序。

例如,《大风车》这首歌曲的演奏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并通过正确的演奏姿势,让学生熟练演奏技能,如竖笛的演奏中,手指要放在正确的位置,姿势要保持平稳等。演奏教学中还要进行合奏练习,在合奏中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指挥的动作进行演奏,避免声音出现不整体的现象。演奏中的和谐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防范不同的乐器声音相互干扰的情况。在和谐的演奏过程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进行叠加,能够呈现更为强烈和震撼的效果。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音乐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姿势、态度等,从而使音乐学习能够对学生人生成长提供积极的驱动力,帮助学生获得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

猜你喜欢

首歌曲姿势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第五章 跑“各种姿势的起跑”课时1教案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