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时空的色彩

2021-11-22狄力木拉提泰来提

新疆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民画艺术生活

□ 狄力木拉提·泰来提

新疆是个极其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它的魅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新疆有着无以伦比的美丽风光,更在于这里孕育并形成了多民族深度交融、异彩纷呈的独有文化,使新疆成为举世瞩目的特殊区域。

这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壮美大地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地域辽阔,美如仙境。北疆草原众多,南疆瀚海无垠,南北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民俗各异,文化一体多样,而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靠近沙漠的地方,有一个异彩纷呈的古老文化流传至今,这就是天下闻名的刀郎文化。刀郎歌舞、刀郎木卡姆、刀郎习俗、刀郎人的性格以及他们至今保留的游牧民族所特有的风骨,给人以独特的心灵冲击,刀郎文化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刀郎文化的发祥地是南疆,而南疆又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美食之乡、歌舞之乡、民俗之乡、黄金玉石之乡。刀郎文化在维吾尔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这种有着特殊内涵的文化,是历经千百年历史演化和深度融合而产生的,它至今所保留下来的鲜明特点足以说明它所具备的生命力和传播感染力,以至于使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很多人可能只闻刀郎文化之说法,但并不一定了解“刀郎”一词的真正含义。刀郎,从汉文字面上看,就是身上带刀之人,似乎是从古代留存下来的游牧习俗,过去的游牧人特别是男人个个身上都要佩带一把匕首,一方面是生活所需,渔猎之必备,另一方面则是成年男人的一种标志。“刀郎”一词在维吾尔语中的真正含义并非如此。对“刀郎”一词的解读有很多种,研究表明,更为大家认同的则是“聚集”“聚拢”“集结”“融合”和“团结”,这一点从刀郎人的性格中也可见端倪。

“刀郎”一词在维吾尔语中的准确发音应该是“多兰”“朵兰”“多浪”之类的,因为是音译,译者或随意写成的,正是“刀”“郎”这两个汉字的组合,使“刀郎”更具魅力,给人以很多想象。笔者认为在讲述“刀郎”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刀郎农民画之前,有必要对“刀郎”一词做一番解释,它只是一个发音而已,并没有实质意义。

刀郎农民画

从区域划分新疆刀郎文化,大体可分为麦盖提刀郎文化和阿克苏阿瓦提刀郎文化,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区别,但以麦盖提刀郎文化更具影响力。刀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广,其中以刀郎木卡姆歌舞最具代表性。近年来刀郎农民画异军突起,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下面笔者就刀郎农民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便与更多关注者沟通和探讨。

刀郎文化是新疆多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之一。刀郎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分支,颇具魅力,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广泛兴趣,他们多次到新疆喀什麦盖提考察探索,刀郎文化从本质上讲是留存于民间的活体文化,已融入到刀郎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难将其独立出来,亦无太多文献典籍记载,因此今天对刀郎文化的探讨,只能通过对保存比较完好、具有相对固定形式和内容的刀郎木卡姆歌舞和刀郎农民画进行探究,而本文仅限于对刀郎农民画研究讨论。

一、刀郎农民画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

(一)刀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

刀郎人生活的区域主要是叶尔羌河流域荒僻的原始胡杨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麦盖提县境内。由于靠近沙漠,属于绿洲和沙漠的过渡区域,因此有着连片的原始胡杨、红柳和其他荒漠植物,漫无边际的原始丛林,成为刀郎人生存的绝佳环境。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刀郎人原始纯朴的风情风貌,给他们的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把游牧中的情景演化成歌舞,用简单绘画的形式记录生活场景和一些事件,以至于他们原始生活方式的点点滴滴得以保留至今,特别是围猎时的一些技巧和动作融入到舞蹈中,演变成为一些舞蹈动作,这些都可以从刀郎舞、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甫中寻得踪迹,也影响了刀郎农民画的内容与风格。

(二)刀郎人的历史源流

刀郎人被划定为维吾尔族的一支,也是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结果。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叶尔羌河流域等地区的人们自称为刀郎人,他们勇敢剽悍,勤劳朴实,擅长渔猎。分布在阿克苏阿瓦提、喀什巴楚和麦盖提等地的很多人至今仍自称为刀郎人,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区域也称为刀郎。

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刀郎人的习俗、文化和族群心理,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用劳动创造了艺术,用生活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反过来又用艺术装点生活。他们创造了刀郎歌舞,然后将刀郎歌舞锻造成具有深刻内涵和体系的刀郎木卡姆,又从中衍生出绘画艺术,这就是的刀郎农民画。

二、刀郎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后起之秀的刀郎农民画,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我国当代民间绘画艺术百花园中一颗耀眼夺目的瑰宝。它产生于那片古老绮丽的土地,诞生于劳动与生活中。刀郎农民画的创作者们用他们特有的智慧和敏锐的目光,发现并捕捉到了一帧帧鲜活的生活画面,并用他们充满创意的双手,将奇妙构想绘于纸上,从而创作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浪漫情怀的画作。

有关刀郎农民画的产生众说纷纭。是谁拿起了第一支画笔?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以佐证,但从瑞典探险家在新疆横穿沙漠的记载中发现,刀郎农民画起源时间不会晚于19 世纪末。19 世纪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喀什,计划向东横穿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的意思即“进去出不来”)沙漠。当时他们把出发地点选在喀什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的一个小村落旁,这里是伸向沙漠的三角形地带,仿佛一片树叶,树叶的顶端伸向沙漠。这也应该是斯文赫定选择此地的原因。他们找到当地熟知沙漠路线的维吾尔族牧民艾买尔·司迪克做向导。在沙漠探险途中,艾买尔·司迪克看到斯文·赫定不停地拿笔记录着什么,很好奇,用心的他也产生了做些记录的想法。由于他不识字,只能用简单的绘画来做记录,于是他在羊皮上把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全都画了下来,后经其子孙对这些图案进行整理,形成探险日记资料——无声的语言文字。探险结束后,艾买尔·司迪克又把这种方式传授与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通过绘画记事抒发情感的方法,被当地不识字的农民用于日常交流并广泛流传,一种全新的记事方式产生并延续下来,成为了最初的刀郎农民画。随着近年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农民画得到空前发展。

由于刀郎农民画的很多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和歌舞艺术,因此从总体上讲,热情似火的刀郎乐舞作为刀郎文化的精髓,深刻影响着刀郎农民画家的精神世界,因此他们所创作的农民画富有浪漫情怀,给人们以非常直观的色彩与视觉冲击,其内容也充满了智慧。生活在麦盖提县的人们不光人人会跳刀郎舞,刀郎农民画也深受欢迎,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全县三十万人中就有千余人成为当今麦盖提的农民画家,而且个个都是绘画高手。

刀郎农民画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也与那里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繁盛于叶尔羌河流域及其支流提孜那甫河一带的刀郎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刀郎农民画。另一方面,刀郎人兴趣广泛,爱好众多,他们不仅普遍喜爱传统的歌舞艺术,而且酷爱摔跤、骑马、拔河等体育活动。现代的刀郎后裔们以这种方式来体验它们祖辈世代相传的大漠游猎生活。从这一点上看,刀郎农民画作中有许多那样的场景并非偶然。

很难想象,在历经千百年后的今天,刀郎人仍保留着弯弓射猎、挥镰舞锄的古老习俗。那些世代不离渔猎刀耕的刀郎人,忽然间于上世纪70 年代涌起一股被称为“刀郎农民画”的民间绘画艺术热潮,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在当时甚至引起了轰动,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步入全国农民画的先进行列,引起世人瞩目。

刀郎农民画在其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写实、夸张及写意的创作手法,这一切都源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时至今日,刀郎农民画已变得枝繁叶茂,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以创意新奇而著称的麦盖提“刀郎农民画”向人们展示了刀郎人追求美好的理念。画师们用他们灵动的笔触和活跃的思维,极其鲜明地反映了麦盖提沙漠绿洲地带的特征,生动地刻画出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同时也展现了农村迅猛发展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文化繁荣的新气象。

三、刀郎农民画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刀郎农民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特征:画面生动、笔触清晰、色彩鲜亮、富有情趣、诙谐幽默,现实感很强,诙谐而不失度,幽默而不乏严谨,夸张中饱含激情,用色彩与线条完成情绪的宣泄,这些构成了“刀郎农民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本要素,别具一格。

因为出自农民之手,刀郎农民画与学院派格格不入,笔法随意,构思大胆,画家大多信马由缰,基于生活,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借画说话,画中有话;构思奇特、风格随意,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画家用色大胆、色彩鲜亮,画面清新;选材多样、物尽其用,画的都是眼前之物,栩栩如生。刀郎农民画载体很广,画师们除了在画布上作画,还在院墙上、葫芦上作画,还有针刺绣画,用烙铁在木板上烙画。总而言之,画家们自由作画,自由表达,主题鲜明,立意创新,情感丰富,以画传情,通过自己的画作颂扬党的富民政策,描绘新生活,赞美新农村,讴歌新时代。

农民画家本身是与土地打交道的人,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放下坎土曼,拿起绘画笔。在田间地头坎土曼是手中的画笔,他们挥洒汗水把心中的梦想绘制在土地上,拿起画笔时又挥舞起坎土曼,因此他们的画作里泥土的气息很浓,生活的色彩很艳,每一种颜色都在画面上燃烧,每一幅画里都有颜料的芬芳,它们构成一幅幅有温度的作品。从本质上讲,刀郎农民画是农民对生活最直接的描绘,对时代的真情讴歌,也是画师们的情感宣泄,是对美的诠释。刀郎画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画师们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常画常新,这也是刀郎农民画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备受世人关注的主要原因。

左图是一幅典型的反映渔猎生活的作品。一个渔夫,一叶独木舟,一条大鱼,湖面芦苇丛生,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双桨停摆,二鸟双飞,整幅作品寓意厚重,夸张手法了然于画中。

我曾在喀什麦盖提县驻村工作队工作三年,曾多次前往位于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的农民画展览馆观画,每一次去都是一种震撼。其中有一幅画至今让我难忘,只是因为挂得有点高了,我当时未能拍摄下来,但我还清晰地记着那幅画的内容。画面上有个酒鬼早已喝得不省人事,头枕酒瓶在树荫下酣睡,而旁边有两头毛驴在看书学习。那幅画讽刺意味很浓,但却昭示了一个现实,画师既有浪漫主义思维,又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它出自一个农民画师之手,虽让我感到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上面这幅作品中,画家所要表现的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生活画面:一轮初升的太阳,一头飞奔的毛驴,一个快乐的农民,一片金秋胡杨。细节丰富,画中既有民俗,又有生活内容,简单而不乏精彩。

快乐源自生活,艺术来自民间,在丰收的季节,歌舞对刀郎人来讲必不可少。上面这画中几位农民乐师在自娱自乐,所使用的乐器各不相同,服饰也很传统,一壶浓茶,一段曲目,一个季节,一份快乐,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着实令人向往。

新疆是瓜果之乡,在丰收的季节总是瓜果飘香,而新疆最美的还不仅仅是这里的瓜果,还有比瓜果更为甜蜜的生活,人的豁达与包容。无论是谁,在丰收季节走进农家瓜果园,人们都会非常热情地邀请你做客,品尝瓜果的甜香,并且不会向你要钱。这是一种胸怀,坦荡在这里随处可见。正如上面这幅画里所描述的那样,满园的果香,满心的快乐,满怀的激情,满满的幸福,这难道不是艺术吗?

上图是一幅极具生活情趣的画作。一个艳阳似火的午后,一条静怡的小河,一个美丽的少女,一座简易的木桥,一片翠绿的草原,正是“小桥、流水、人家”之人间仙境,虽不见农舍炊烟,但有人必有家,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也正是刀郎农民画魅力之所在。

从上述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麦盖提刀郎农民画师们都是些土生土长的庄稼汉,也是长期根植根于那片绿洲的民间艺术家们,除了受到当地民间习俗、生存方式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之外,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绘画技能培训,彼此之间是师徒相传,因此缺乏对造型与绘画结构的全面把握,基本没有尺寸、比例、透视等技巧可言,因而不可能做到完美,这种形式的农民画还有待于发展和完善。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自内心的创作欲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挥洒自如,不会拘泥于一般的透视规律,更不受表现对象结构比例的制约,完全是自我发挥,自我表现,从而形成一种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凸显了刀郎人的审美意向,因此成为麦盖提民间刀郎农民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刀郎农民画家们为了反映他们的审美理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可谓随心所欲、随欲而为、视野开阔、用笔大胆,框架与结构处理得当,画面和谐。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宣泄得酣畅淋漓,做到了写实、夸张、变形和具象的无缝衔接,无论描绘的对象是什么,画师们的想象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既不脱离现实,又有超脱现实的一面。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栩栩如生。

四、刀郎农民画的现状与未来

刀郎农民画之所以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近年来的发展不无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新疆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如此,今天的刀郎农民画家们立足本土,关注现实,放眼未来,正在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描绘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南疆美丽乡村大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刀郎人真实地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刀郎农民画也在不断改进,除了一般性的继承传统外,在表现手法和内容方面也都有很大提升。信息化的今天也让刀郎农民画美誉在外,引起了疆内外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刀郎农民画也寄予了更多期待,从国家层面对刀郎农民画的发展给予了更多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更是空前,给刀郎农民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几十年来,先后有600 多幅刀郎农民画作品在喀什、乌鲁木齐、北京、香港、巴黎、纽约等地相继展出,其中一幅作品被巴黎国际画展收藏,另有30 幅作品在《人民日报》《新疆日报》《新疆画报》等国内20 多家报纸、期刊发表出版,还曾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刀郎农民画尽管历史并不悠久,但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根基是在西域这片神奇的土地,它与中国古代岩画、壁画、彩陶、彩绘、唐卡、雕刻、雕塑以及刺绣等民间艺术一样,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瑰宝之一,也是美术活化石,足以表现新疆的人文之美。刀郎人所特有的艺术才华和人文情怀,必将走出新疆、走出中国,让世界了解大美新疆,让中国民族艺术瑰宝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农民画艺术生活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金山农民画
纸的艺术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