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曹植颂文新变

2021-11-21王立洲李婉荣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独特性曹植

王立洲 李婉荣

【摘要】魏晋之际不仅是颂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颂文的繁荣期。颂文从汉代发展到了魏晋出现了许多变化,而曹植的颂文相较于同时期的颂文又有许多新变。曹植用颂文讽谏和抒情从而扩大了颂文的功用,在艺术上曹植用典广泛且灵活,在句式上颂文呈骈偶化的趋势。这些新变不仅为后世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经验,而且影响了后世颂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颂文;曹植;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30-03

一、魏晋颂文概述

(一)颂文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颂体文学脱胎于祭祀诗,《诗经》中的《颂》即是其滥觞。《诗经》中的颂文主要用于“颂主告神”的祭祀仪式,所称颂的对象也是与先祖、先王、社稷相关,而且这种功能就决定了颂“义必纯美”这一重要特征。这一时期的颂文多四言成句,风格典雅,而且由于是宗庙颂词往往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如《清庙》中的“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烈文》中的“惠我无疆,子孙保之”等都是宗教性祝颂语。战国末期,这种颂德告神的形式衍生出一类称美物类之颂,如屈原的《橘颂》和上博简中的《李颂》均是美物而非颂祖,并且这一转变到了两汉时期更为明显。

至于两汉,颂文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以告神颂祖为核心的颂文不再限于宗庙,渐渐地开始歌颂贵族王侯、将军战士。如扬雄的《赵充国颂》歌颂了威震匈奴的将军,蔡邕《樊惠渠颂》歌颂的是河渠可以说这一时期颂文的庄严性呈下降趋势。

随着“颂”的对象发生变化,“颂”的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颂文渐入赋域。汉人赋颂不分,这就导致了其用赋体来写颂,如《文选》所收王褒《洞箫赋》又称《洞箫颂》,再如杨雄《甘泉颂》在描写宫室时极尽铺排,而这种铺排正是汉赋所具有的特征,并且这种铺排的描写,往往也导致的汉代颂文的相对于《诗经》中的颂篇幅明显加长,这是汉代颂文的另一个特点。

(二)魏晋之际颂文创作情况

魏晋时期颂文继承了前代的成果,并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繁盛景象。首先魏晋颂文在数量上不胜枚举,从严可均的《全三国文》和《全晋文》中所整理的颂文和作家来看,东汉有21位作家和68篇作品,三国时期有7位颂文家和23篇作品,晋代有40位作家和101篇作品。足以可见魏晋之际颂文创作的繁盛。

其次在内容上,魏晋时期的颂文在题材出现了新的变化。魏晋时期随着庄老思想的兴盛,游仙隐逸为颂文开始出现。东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帝王大臣的喜爱,佛教的传播更加广泛,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佛法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美物颂,虽然早在汉代美物颂就已经出现,但是汉代的“美细物”作品均为器物颂,而魏晋时期的此题材从器物扩充到了花草树木、如曹植的《柳颂》、左棻的《郁金颂》,这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文人的眼光转向了外部的自然界。

最后在格式上,颂文篇幅变长,有些颂文的字数长达近千字,陆机的《汉高祖功臣颂》的字数直接超过了千字。在艺术上颂文也越来越注重形式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道“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词章,瞻望魏采” ①认为“魏”篇制继承了汉的风采,晋的文学繁盛是站在晋代的基础上才展现出来的,而且在文辞上表现得最明显。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讲义》将晋代的文学特点总结成了三点:“晋文异于汉、魏者,用字平易,一也;偶语益增,一也;论序益繁,三也。彦和所论三则,殆尽之矣” ②此论一目了然。

二、魏晋之际曹植颂文的新变

(一)功用新变

颂文最开始起源于宗教仪式,作为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伴随着乐舞出现,用于祭祀先祖、祈求神灵。到了西汉时期,“颂”作为一种颂扬文体从宗教仪式中脱离,与仪式、乐舞分离开来。曹植的颂文有些篇章虽仍逃不过颂美的功能,但曹植颂文的功用已经发生了新变。

1.抒怀叙志。汉代随着国力强盛,“汉颂”这种风气在当时渐渐流传,不仅是王公大臣,一些书生学士也在此影响下争先恐后的献颂邀宠,《后汉书》就载汉章帝喜欢文章,班固深受宠爱,在汉章帝“每行巡狩”之时,班固都会献上他的颂作。还有傅毅,《后汉书》中记载傅毅“追美孝明皇帝功德最盛”但“庙颂未立”,于是傅毅就依照《诗经·清庙》创作了《显宗颂》献给皇上。其实这些文章中心概括起来就是“宣上德“,因此,颂帝德是这一时期颂文的主要功用,并且这种创作都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功利性越强真情就越少,文章也就越乏味。曹植的颂文打破了长期以来美颂功能,用颂文抒怀叙志,凸显其真性情。

《郦生颂》是曹植在雍丘时有感而发,现在只留有序文:“余道经郦生之墓,聊驻马,书此文于其碑侧” ③。郦生就是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身边重要的谋士郦食其,曹植在雍丘看到了郦食其的墓,感慨其所创造的功业写下了《郦生颂》。《魏书》记载,曹魏文帝黄初二年曹植被贬,时常感慨自己“抱利器而无所施“。曹植怀有一腔热血想要报效国家,可惜依旧是“无伯乐、韩国之举”,只能“窃自痛者” ④由此可见,《郦生颂》虽正文已失,但从《魏书》中我们还是能推测出当时曹植的内心,所以《郦生颂》应该是曹植的抒怀之作。

《学宫颂》也是抒怀之作,曹植在颂文中讲述了汉末的战乱不断“自五帝典绝,三王礼废,应期命世,齐贤等圣者,英高于孔子也” ⑤造成了“五帝典绝”“三王礼废”这样的学术环境。曹植非常崇拜孔子,他认为孔子在所有的先贤中“出类拔萃”,并且露出“赞仰弥高,请益不已”的敬仰。

2.讽谏讥评。汉代虽“颂美”之风盛行,但其中也有“讽”的作品,汉代学者受儒学影响注重《诗》的“美刺比兴”,在他们看来文学作品要“美刺”才是好的文学作品。且汉人赋颂通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颂文与赋一样,在汉代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诗经》“美刺”的影响。但曹植颂文中的讽谏与汉人颂中的讽谏并不相同。

颂文最原始的功能是祭祀中的“颂祖告神”,因此在内容上都会尽力歌颂赞美。从战国时期屈原的《橘颂》起,颂文的题材便扩展到生活中的物品,虽然内容不再“述德告神”,但并未与“美之旨弗悖”,在主旨上仍是歌颂赞美。结构上颂文也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在结尾处以祝福祈求赞美性语句结尾。而汉代赋、颂不分,二者经常混用。《汉书艺·文志》中刘向的23篇赋就有一篇《高祖颂》,王褒的16篇赋中也有3篇颂文。所以汉人虽有些文章名为颂文,却无颂文痕迹。东方朔《旱颂》虽篇名为“颂”实则以赋写为主,文中不含頌赞之意,通篇铺排描写大旱下的环境与百姓的惨状,在结尾处表达了其“悲坛畔之遭祸,痛皇天之靡济”的感叹,具有明显赋法特征。马融的《广成颂》同样章铺张扬厉,雅而似赋。而曹植的《皇太子生颂》的讽谏符合颂文的行文规则。

《皇太子生颂》从名字看是歌颂皇太子的出生,但其实目的是为了规劝曹叡要关注天下苍生。在文中曹植先是和其他颂文一样大力赞美大魏皇后美好品质“懿章前志”“明德敬惠”和皇太子的诞生“嘉月令辰,笃生圣嗣”接着通过“喁喁万国,岌岌群生”所体现的百艰苦与“庆由一人,万国作喜”的热闹场面形成对比进行讽刺,最后曹植提出要“绥之则荣”安抚百姓才能保证国家的繁盛,结尾处也加上了“吁嗟卿士,祗承予听”的祈福祝愿。赵幼文在《曹植集校注》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解说:“太和时代,曹叡对吴蜀接连用兵,又大修宫殿,赋役繁重,劳民伤财,百姓极为困苦。”曹植将社会中百姓的危机揭露出来,最后提出“禀命我后,绥之则荣”,也是在劝谏曹叡要关注百姓。所以说曹植的这篇颂文在颂赞中包含了其对皇帝的讽谏和对百姓生存状况的同情。再如《柳颂》虽只留有序文,但其序文明确地阐释了其颂文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表之遗”,讥评“当世之士”,因此相对于汉颂中的讽谏来说,曹植做到了颂文真正意义上的功用转变。

(二)艺术手法新变

1.用典广泛且灵活。颂文最常用的手法就是用典,与前代作品相比,曹植颂文用典有着自己的特色。西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所引用的典故大都来自经学作品,但是曹植用典范围广泛,经、史、子、集皆有涉及,《宜男花颂》“固作螽斯,惟立孔臧”引自《诗经》,《社颂》“是曰句龙”引自《左传》《孔子庙颂》,“嘉先民之泮宫”引自《汉书》《学宫颂》,“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引自《孟子》,可见曹植典故所涉范围之广泛。

曹植颂文中典故涉及范围广泛,而其最突出特点则是典故活用。汉代用典,几乎都是直接引用原文,变化很小,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直接引用《周易》,“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直接引用《诗经·文王》。曹植用典非常灵活,不仅可以从新的角度对典故侧面意义进行引用,还可以将对整个典故加以引申。《皇太子生颂》“岌岌群生”中“岌岌”一词本出自《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王逸注“岌岌”指高貌。曹植《皇太子生颂》“喁喁万国,岌岌群生”意思是百姓们都在期盼着太平,他们的处境岌岌可危。这里诗人把“岌岌”和百姓连在一起来加深其危险程度。又如“琴瑟”一词,出自《诗经·常棣》,本意指夫妻之间和谐幸福,但曹植《宜男花》中“君子耽乐,好和琴瑟”指代的却是曹叡沉迷于享乐,荒淫无度。并且曹植用典语言极具概括性《孔子庙颂》中“宰予昼寝,粪土作戒”来自《论语》中孔子关于识人的感慨;“过庭子弟”是对孔鲤过庭,孔子训导其学诗明礼的概括。

2.句式的骈偶化。偶句早在《易经》《尚书》《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秦汉以来,这种讲求文辞藻丽的表达方式成了学者们的自觉追求。颂文中的对偶修辞在汉代并不稀缺,例如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的句式特色就是多偶对句,班固《窦将军北征颂》,蔡邕《胡广黄琼颂》等也存在许多的偶对句。但这些作品中只是体现了对偶手法,如西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中的对偶句,整齐流畅,骈散结合,又不失变化之美,但此颂文依旧是以散体写作为主,不能称为骈体。至于魏晋,骈化日趋成型,曹植的颂中运用更多的对偶手法,并且曹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对偶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出现了明显的骈偶化趋势,如《孔子庙颂》序文30句中就有18句对偶,偶句是骈文最重要的部件,其数量直接决定着文章骈化的程度。

汉颂中的对偶多是为了说理,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以论为颂,全篇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对偶,并不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只是为了论证他的观点,如“故服絺裕之凉者,不苦盛暑之郁燠”与“袭狐貉之煖者,不忧至寒之凄怆”这种隔句对,只是为了论证圣君得贤臣这个观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曹植颂文中的对偶源自其对文学艺术的自觉追求,如曹植《孔子庙颂》:

“皇上怀仁圣之懿德,兼二仪之化育。广大苞于无方,□恩沦于不测。故自受命以来,天人咸和,神气烟愠。嘉瑞踵武,休徵屡臻。殊俗解编发而慕义,遐夷越险阻而来宾。” ⑥

从中可以看出,整段共5句话,4句对偶,句式长短不等,四言、六言、八言自然工整。词语运用更加精密,如“解编发”和“越险阻”中的“编”和“险”二字,运用的准确精当,生动形象,在增强了内容表达的同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且曹植偶对工整。这些偶句形式有四四式“歌以咏言,文以聘志”《学宫颂》、“非义不动,非礼不言”《贤明颂》;六六式“应历数以改物,扬仁风以作教”“采其文以述作,卬其圣以成谋”《孔子庙颂》,另外还有“五五式”“七七式”、排偶式等不同句式。偶句变得更为工整,文章的形式也随之变得更为整齐匀称。曹植的偶对也很多样化,如连珠对“喁喁万国,岌岌群生”;押韵对“胤轩辕之高纵,绍虞氏之遐统”等,增强了其颂文的文学性。

3.曹植颂文的影响。曹植的成就似乎不及李白和杜甫那样声名远扬,但曹植的作品代表了那一时期的最高成就并且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

首先,曹植扩大了颂文的功用。之前的颂文规范性和仪式性较强,曹植用颂文去讽谏讥评、抒怀叙志,将颂文的功用扩大,使颂文不再以取悦君主或巩固皇权为旨归,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晋陆机的《汉高祖功臣颂》中,陆机对汉高祖的三十一位功臣褒功贬过,既有称赞又有讥评。如韩信这位开国大将作者既称赞他“灵武冠世”的用兵之神,能够“策出无方,思入神契”,同时也贬评其不能安于高位,终招杀身之祸“保大全祚,非德孰可。谋之不臧,舍福取祸。” ⑦再如卢绾,作者直批评其“人之贪祸,宁为乱亡”因贪心招致祸患,最终死于异族。

其次,曹植的颂文中较多地凸显其情感和志向,晋代的作家受其影响,许多作品在颂美的同时,也会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志向。如陆云的《盛德颂》在歌颂汉高祖功绩的同时抒发了其“恨不得役力圣明之鉴,寓目风尘之会”的雄心壮志和“痛心自悼”的这种生不逢时的感叹,孙绰的《聘士徐君墓颂》在歌颂徐稚超逸自由的人生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其哀悼和缅怀,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怀。

最后,曹植推动了颂文句式的骈化。曹植在颂文中较多地运用对偶手法且偶对工整,形式多样,出现了骈偶化的趋势。曹植后的作家们沿着此方向继续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评价到“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理。”说明魏晋的作者们更加注重作品的表达效果,多用对偶,锤字必双,炼字必骈。如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共325句,骈句占了134句;陆云的《盛德頌》中更是排比骈俪,对仗工整;潘尼《释奠颂》的序文已经成熟的骈文,至于南北朝之际,颂文的骈化到达了新的高度,无论是对句的数量还是对偶的手法都远超前代。三国曹魏是文学变化的重要阶段,也是颂文变化的重要阶段。晋代颂文百花齐放,手法争奇斗艳,这些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称“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词章,瞻望魏采” ⑧,正是这个意思。

注释:

①(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4页。

②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③(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④(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66页。

⑤(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⑥(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⑦(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卷四七,中华书局1981年2版,第665页。

⑧(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0页。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作者简介:

王立洲,男,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李婉荣,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独特性曹植
写给曹植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比较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