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研究*
2021-11-21王敬一李华南
王敬一,岳 涵,李华南,2,包 安,2,谭 涛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颈肩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眩晕、上肢麻木无力、猝倒、甚至四肢瘫痪为特征[1]。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因、症状和病理特点,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食道压迫型、混合型等[2]。其中颈型颈椎病又称软组织型颈椎病,表现为头、颈、肩、臂的疼痛及出现相应压痛点,发病基础为颈项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慢性损伤及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诱因为身体受风寒之邪侵袭、疲劳、感冒、低头时间过长或睡眠姿势不恰当,使颈部过伸或过屈,颈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扯或压迫[3]。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治疗及时可延缓病情进展[4]。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低头时间与频率日益增加,本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5]。多项研究[6-10]证实,推拿治疗本病有效且副作用较小。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国内期刊已发表的关于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文献,探析其选穴规律及配伍特点,为临床推拿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建库至2020年6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以“颈型颈椎病”+“推拿”或“手法”或“点穴”或“点按”或“按摩”为主题检索词。
1.2 文献纳入标准(1)以推拿手法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经验总结及病例观察;(2)以推拿手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可以兼有其他治疗方式(针灸、药物、理疗等);(3)文献数据说明使用推拿手法有效;(3)明确诊断为颈型颈椎病的患者;(4)描述了推拿具体选用的腧穴。
1.3 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个人经验、动物实验、系统评价类文献;(2)没有说明具体穴位的文献;(3)重复发表或重复检出的文献保留年限最近的一篇;(4)临床病例样本量少于10例。
1.4 数据录入 将最终筛选的穴位处方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并建立数据库,录入时腧穴名称统一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11]中的相关标准。
1.5 数据分析 对纳入的穴位处方数据进行取穴频数、特点及规律、穴位核心组合、常用组穴模式、选穴规则分析,并通过穴位组合规律的网络展示图进一步说明。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情况 共检索到文献1 028篇,将检索到的文献数据导入NoteExpress,软件去重后获得文献422篇,阅读文献题目与摘要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10篇,对纳入的212篇进行全文阅读,最终对符合标准的102篇文献进行分析。具体文献检索流程图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 取穴频数分析102篇文献共涉及腧穴76个,其中十四经腧穴68个、经外奇穴7个、阿是穴1个,总应用频数734次,应用频数前5位的穴位为风池、肩井、风府、天宗、颈夹脊。(见表1)
表1 选穴及应用频数表(频数≥9)
2.3 取穴所属经脉分析 取穴涉及经脉12条,使用频数前3位的依次是足少阳胆经(189次)、手太阳小肠经(145次)、督脉(126次)、手阳明大肠经(81次)。(见表2)
表2 取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表
2.4 取穴所在部位分析 通过对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腧穴的部位分布规律分析,可以得出其腧穴的选用与疾病部位的相关性,腧穴所在部位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为头面颈项部、肩背部、四肢部、胸腹部。(见表3)
表3 取穴所在部位分析统计表
2.5 特定穴应用分析 取穴共涉及48个特定穴,累计使用频数445次,其中交会穴个数和使用频数均最多(21个,333次),其次是五输穴、原穴。(见表4)
表4 特定穴取穴分析表
2.6 核心穴位组合分析 运用“组方规律”功能,将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得到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核心穴位组合,这些穴位组合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核心穴位。(见表5)
表5 核心穴位组合
2.7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穴规律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纳入数据的常用组穴模式,设定支持度为20%,支持度个数为20,置信度为0.8。结果显示,出现频数较高的前三组组合是“风池、肩井”“风池、风府”“风池、天宗”,在此基础上分析置信度在0.8以上的穴位组合关联规则,由于穴位数量较多,本研究为使数据结果清晰实用,表中只列出置信度在0.9以上的组穴规律分析。(见表6~7)
表6 常用组穴模式分析
表7 取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
2.8 穴位组合规律的网络展示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穴位间相互关系,根据本研究的选穴量,将支持度分别设为10%、20%,置信度为0.8时,可得到相应的选穴组合规律网络展示图。(见图2~3)
图2 支持度为10%的选穴组合规律网络展示图
图3 支持度为20%的选穴组合规律网络展示图
3 讨 论
近年来多项研究[6-10]证明,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确有疗效。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总结经验、提供参考,现将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取穴配伍规律总结如下。
3.1 注重颈肩局部取穴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发现,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注重颈肩局部取穴。分析其原因,中医学中无“颈椎病”一词,通常将其归为“项痹”“肩颈痛”“痹证”的范畴[12],《素问·痹论篇》中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传统中医学认为,颈型颈椎病是由于人体颈部遭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或素体劳累、跌仆等因素,导致头颈肩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不通则痛,疏通头颈肩部经络、调和气血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点[13]。故行推拿手法偏重于颈项局部取穴。由表3可知,取穴所在部位头面颈项部使用频率最高,肩背部次之,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分析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取穴频数较高者,即风池、肩井、风府,也可得到印证。风池穴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四脉交会穴,具有较强疏通经脉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头痛头晕等证,《针灸甲乙经》认为风池主治“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鼻鼽衄,目内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咽喉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穴位于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凹陷中,解剖构造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寰枕后膜[14]。风池穴与枕下三角区(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围成)位置相吻合[15],推拿手法作用于该穴,可缓解斜方肌、枕下肌群等局部肌肉的紧张,从而改善颈项局部的疼痛。
肩井穴为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针灸秘传》云:“肩井,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间,两手不得向头。”肩井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处,解剖构造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前锯肌及肋间隙或肋[16],推拿该穴可刺激其下的筋膜和肌肉,尤以斜方肌为重。斜方肌为人体最大骨骼肌之一,范围跨越头颈肩三部分,在颈型颈椎病发病和治疗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推拿肩井穴可以对斜方肌进行局部松解,缓解肌张力和肌紧张,从而缓解颈肩部不适症状[17]。
风府穴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可治疗颈项强痛、头痛头晕等症,《针灸大成·续增治法》中云:“中风头项急,不能回顾:风府。”风府穴位于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该穴解剖构造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皮下组织内有枕大神经及皮静脉分布[18],推拿放松皮下组织,可治疗颈部神经性和血管性疼痛。
进一步分析穴位组合模式,根据组合频数排在前列的配伍穴位,可发现更加注重局部取穴特点,如“风池,肩井”“风池,风府”“风池,天宗”诸穴位皆位于颈肩部,推拿作用于此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有效改善疼痛。
3.2 侧重阳经取穴 从表2可知,取穴所属经脉居于前者皆属阳经,如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分析其原因,颈痹多因风、寒、湿三气侵袭人体,素体阳气亏虚无法抵御邪气,颈项部气血不通所致疼痛,推拿手法作用于阳经穴位,可调动周身之阳气,以补素体之亏虚,改善颈项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从经脉走行路线观察,《灵枢·逆顺肥瘦》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且手足三阴经行于人体内侧,手足三阳经行于人体外侧,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皆走行于颈肩部,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3.3 偏重特定穴的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选用的腧穴中特定穴占比60.63%(445/734),尤其以交会穴、五输穴使用最多。特定穴是针灸推拿临床常用的腧穴,它们不仅具有腧穴的共同主治特点,还具有特定称号、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其中交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是两经或两经以上相交会的腧穴。交会穴大多位于头面躯干[19],与本病侧重局部取穴相似,增强了治疗本病的作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重要腧穴,在位置分布上表现出由四肢末端井穴向肘膝附近的合穴、经穴经气逐渐加强[20],通过推拿各经四肢部五输穴来治疗颈项部疼痛,体现了腧穴的远治作用。
4 结 论
通过本研究得出,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取穴有注重颈肩局部取穴、侧重阳经取穴、偏重特定穴应用的规律特点。本文未对相关外文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