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2021-11-21陈惠芬
陈惠芬
(福建省龙海市石码中心小学 福建 龙海 363100)
1.引言
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在上课时间以及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开展家庭与学校之间双向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优势和长处,弥补不足,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合作教育。
2.家校合作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学生因素。首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出发,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当学生处于小学一至四年级时,家长能够与老师之间保持较高频次的沟通,在学生出现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时,能够出现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并反映问题;但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频次逐渐降低,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当小学生升入五年级之后,已经拥有了部分自理能力,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有了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家长们就会认为不需要再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全权交给老师和学校。
2.2 家长因素。家庭作为学生们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加上往往担任了孩子的启蒙老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经常会受到家庭因素的相关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结构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除此之外,对自身子女抱有较为先进教育观念的家长往往会积极主动寻求与老师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家校合作的逐渐发展;但如果家庭经济水平较差、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教育观念落后传统,就很有可能忽视同学校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部分家长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参与家校合作的知识水平要求,不能够直接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当中来;而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往往会忽视家庭教育,从而阻碍了家校合作的良好展开。
2.3 教师因素。家校合作的另外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学校中的教师,为了能够达到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教育合作,教师必须首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除了具备基础的教学素质以外,还需要拥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优缺点和特点,并能够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老师认为家长缺乏足够的专业教育素质和技能,因此无法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帮上忙,因此很容易在合作的过程中忽视家长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形成了老师向家长单向指导和教育的现象。这种不良的合作关系,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失声”,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合作。因此教师因素在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3.新时期开展家校合作的策略
3.1 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化。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国的家校合作模式已经有了较为先进和全面的发展,能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课后作业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解答方面,提供较为有效的合作帮助。但是现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化,从而提升教育合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需要将家校合作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任务中展现出来,不再像传统的家校合作依靠自觉和零散的合作状态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制度化的水平。其次,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一方,还应该加大对于家校合作相关领域的研究,从而结合现有的教育经验,对合作实践进行深化的改革和升级。
3.2 拓宽家校沟通渠道。传统的家校合作往往只注重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而这种信息沟通的渠道仅限于手机、社交软件等,交流的内容也仅限于通知,还没有在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课程上形成完整合力。因此需要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借助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媒体平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设置专门的合作专栏,并定期向家长们推送相关的教学要求和任务,以及家庭教育中所需要注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家校合作的沟通有效性。
3.3 提供更多家庭教育指导,减轻家长教养压力。在家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家长自身往往会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工作繁重、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理想的合作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开设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讲座和教导,从而为家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