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的释义方式*
2021-11-21袁耀辉
袁耀辉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13)
《通俗常言疏证》成书于1925年,是晚清以来一部重要的熟语辞书,该书共辑录通俗词语5978条。“《通俗常言疏证》辑录了数量较多的谚语,我们根据谚语的特征进行考察,总条目208个”[1](249),“约占全部熟语总数的6.49%”[2](223)。其中“社会生活谚比例最大,128个,占全部谚语的61.54%;讽颂谚30个,占全部谚语的14.42%;劝诫谚25个,占全部谚语的12.02%;气象谚14个,占全部谚语的6.73%;农谚10个,占全部谚语的4.81%;风土谚最少,只有1个,占全部谚语的0.48%”[3](250)。本文,我们主要对书中这些谚语的释义方式进行研究,参考本为中华书局2000年邓宗禹标点本《通俗常言疏证》[4]。
1.《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的释义方式
关于谚语的概念界定,学界众说纷纭,不过,“基于谚语历史发展情况和古今学者对其不同的释解,我们认为谚语具有[+习用性][+结构稳定性][+意义凝固性][+经验性][+通俗性]特征,体现口语色彩,并且谚语属于由词组构成的句子,是语言的建筑材料”[5](249)。《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中,作者对其中的每个词条并没有采用统一标注的方式进行释义,有的作者只将所引文献进行列举,未进行释义。例如:
(1)[出门看天色]《梦笔生花·杭州俗语》:“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卷二《天文》)
(2)[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卷二《天文》)
(3)[疾雷不及掩耳]元人《连环计》剧:“如迅雷一发,不及掩耳,方能成事。”《六韬·军势篇》:“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三国志演义》五九回:“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卷二《天文》)
(4)[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群芳谱》:“三伏宜热,谚云:‘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盖当稿 之时,又当下壅,晴热则苗旺,凉雨则苗没。”《古谣谚》:“吴中谚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卷三《时日》)
(5)[北方风气刚劲] 《中庸》注:“南方风气柔弱,北方风气刚劲。”(卷四《地理》)
上述几例,作者仅列举出词目的出处文献。有的仅一个书证,如例(1)、例(2)和例(5)。有的引用两个书证,如例(4)引用了《群芳谱》和《古谣谚》。有的引用三个书证,如例(3)引用了《连环计》、《六韬·军势篇》和《三国志演义》。不过,作者并没有对所立目的谚语进行任何释义。
有的谚语作者在引用书证的过程中对于相同的内容其他书证进行引用时说明与前一书证相同。例如:
(6)[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元人《合同文字》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又《长生殿》剧二语同。又《水浒》二五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谁保得长没事。”(卷二《天文》)
(7)[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桃花扇》剧:“旁人劝我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我回言道:‘大风吹倒梧桐树,也要旁人话短长。’”《古今谭槩》载蜀人杜渭倡酒令,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之句。按《琵琶记》剧二语亦同。(卷二《天文》)
(8)[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见《头面》。又《宵光剑》剧:“岂不闻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又《荆钗记》剧二语同。相,去声。(卷五《水火》)
(9)[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史记·田单传》:“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元人李云英《风送梧桐叶》剧:“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按,《琵琶记》剧二语同。更,平声。(卷一一)《妇女》)
(10)[心病还将心药医]元·吴昌龄《风花雪月》剧:“你道叔父行,怎不将医来调治,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霞笺记》剧:“心病还将心药医。”《凤求凰》剧亦同。(卷三二《医病》)
上述几例皆出现相同引用内容而后者书证省略的现象,例(6)《长生殿》与《合同文字》引用相同内容而省略,例(7)《琵琶记》与《古今谭槩》引用相同内容而省略,例(8)《荆钗记》与《宵光剑》引用相同内容而省略,例(9)《琵琶记》与《风送梧桐叶》引用相同内容而省略,例(10)《凤求凰》与《霞笺记》引用相同内容而省略。为避免重复,作者只将引用相同的书证进行简要说明。
有的谚语作者仅对书证中涉及到的词的读音进行了解释。例如:
(11)[朝里无人莫做官]《荡寇志》七七回:“俗语说的好,‘朝里无人莫做官’,真是不差。”朝音潮。(卷七《朝署》)
(12)[长者赐,少者不敢辞]《礼记·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绣褥记》剧:“自古道:‘长者赐,少者不敢辞。’”长,上声。(卷九《交际》)
(13)[为他人作嫁衣裳]薛逢《贫女》诗:“每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浣纱记》剧:“年年针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去声。(卷一一《妇女》)
(14)[几年粯子几年人]《儒林外史》
五四回:“你几年粯子几年人。”粯音苋。(卷一七《年齿》)
上述几例,作者在引用书证后皆为其中涉及到的字的读音进行标注,采用“某音某”、“某,某声”的注音方式。
有的谚语作者仅指出其当时流俗所常说的谚语表达形式,与所引用书证中的表达形式有所区别,不过含义基本一致。
(15)[六月里的债还得快]《梦笔生花·杭州俗语杂对》:“六月债,还得快;一根藤,愁杀人。”今俗有“六月里的债还得快”之语。(卷三《时日》)
(16)[在家千日好]《梦笔生花·杭州俗语杂对》:“在家千日好,吃酒三年穷。”今俗有“在家千日好,出外—时难”之语。(卷三《时日》)
(17)[在家千日好]《梦笔生花·杭州俗语杂对》:“在家千日好,吃酒三年穷。”今俗有“在家千日好,出外—时难”之语。(卷三《时日》)
(18)[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荆钗记》剧:“旦云:‘母亲开门,孩儿今日出嫁,请母亲出来拜别。’副内云:‘若再在那里拜,脚盆水泼出来哉。’”《泾谚汇录》:“‘嫁了女儿泼了水’,言已嫁之女,父母无权干预也。”今人有“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之语。(卷一一《妇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龄前的儿童,在学前钢琴基础、幼儿歌曲弹唱与律动、儿歌即兴伴奏等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畲族童谣的歌曲,不仅继承了传统畲族音乐,同时随着毕业生的就业,还可无形中在学龄前的孩子们心中埋下传播宁德特有的畲族传统民歌的种子。
上述几例,作者在所引书证后指出了流行于民众中的谚语,同时以此作为词目进行立目。
有的谚语作者在引用书证后面该对该谚语进行了释义。例如:
(19)[百年难得岁朝春]鹿门老人《纪历撮要》:“夏至难逢端午日,百年难得岁朝春。”今人云“百年难得岁朝春”,谓正月朔日立春也。(卷三《时日》)
(20)[斧头入凿子,凿子入木头]《通俗编》:“斧击凿,凿入木。按《元史·畏答儿传》:‘太祖命兀鲁发兵,其将木彻台不应,畏答儿奋然曰:“我犹斧也,诸君凿也,凿非斧不入,我请先发。”’”今人有甲与乙交涉,乙与丙交涉者,所谓“斧头入凿子,凿子入木头”是也。(卷六《宫室》)
(21)[有奶便是娘]《通俗篇·俚语集对》:“‘无钱休夸祖;有奶便认娘。’按《直语类录》,钟鼎文有‘ ’字,俗呼乳为‘奶’,当是‘ ’字。”今人多云“有奶便是娘”,言受他人恩者,如受母亲恩也。(卷八《家族》)
(22)[甘蔗是老根子甜]《通俗编》“甘蔗老头甜”,引《晋书》云:“顾凯之倒食甘蔗曰:‘渐入佳境。’”谚语本之,即甘蔗是老根子甜。(卷一七《年齿》)
上述几例,作者皆在所引用的书证后面对词目进行了释义,指出该谚语的具体含义。
2.《通俗常言疏证》谚语释义的特点
通过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分析,其释义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总体上释义的谚语所占比例较小。通过对书中所有成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释义的谚语仅占全部成语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绝大部分谚语没有给予释义,体现出作者在给谚语进行释义的过程中未将释义作为重点,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书证的溯源引用上。
二是对当时流行于大众中的常用谚语进行立目。作者在辑录谚语的过程中,重在对谚语的出处进行考证。通过对书证引用内容进行考察,将常用的谚语给予立目,体现出所辑录的谚语家喻户晓,为民众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