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素养培养 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1-11-21裴文月
裴文月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裴屋小学 广西 合浦 536129)
优秀的数学教师懂得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探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逐步提升数学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探究、多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如何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层层递进,提升素养
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掌握学习数学方法需要的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坚持,通过层层递进,学会分析、探究、假设、验证以及归纳和总结,把握好教学的步骤,实现由浅到深、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让小学生们投入到思考当中,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抓住关键点、提炼重点,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来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是设计一个抽奖游戏,通过游戏引导小学生们探究隐藏其中的数学规律,并鼓励他们进行验证,得出数学结论;其次,我改变了游戏的规则,让学生们自由合作讨论,一起解决抽奖游戏当中的问题;最后是引导小学生们对探究的规律进行验证,在实践中掌握奇偶数的特性,并学会用这些特性去解决我们盛会中的实际问题。这三个环节由表及里,在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2.将“错误”看作机会,点燃学生智慧
在一节课的伊始,由于学生所储备的知识经验不足,非常容易出现思维偏颇的现象。与费劲口舌地进行讲解相比,创设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主动辨析的教学环节则更能点燃小学生们探究知识的欲望。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错误现象”这一机会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牵引学生走向开放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情景来引入教学:长为1200米的海滨公园路一侧要植树,需要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请问一共要种多少棵小树呢?并提出问题:你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来猜一猜需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吗?你能把不同想法展示出来吗?通过思考和探究,学生们反馈一下解答方法:
方法一:1200÷6=200(棵)
方法二:1200÷6=200(棵)200+1=201(棵)
方法三:1200÷6=200(棵)200-1=199(棵)
面对同样的一道题目,出现三种不同的答案时,我并没有急着纠正学生,而是让他们静下心来独立思考以下问题串:(1)在这三种解法中,你能找到它们思维的共同点吗?(2)植树棵数与间隔个数可能有关系,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教学,设计“问题串”,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样“漫长”的思考过程中,学生梳理了自己的想法:借助生活情境各自想象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栽树情景,分别是只栽一端、两端都栽以及两端都不栽。接着我再引导小学生们化繁为简,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如果每隔6米栽一棵,12米又可以栽几棵树呢?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借助多媒体、画示意图等等方法,渗透“一一对应”数学思想,促使学生们发现种树模型的规律。通过将小学生们出现的“错误”化为“契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提问、辨析,引发学生更深入、全面、积极地思考,使学生自主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种树模型,让学生们在体会和感悟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3.联系生活,提升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我们可以引导在数学中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小学生们学会自主、独立地去分析、解答问题,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的推理、逻辑能力得到发展。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这一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中的热门事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了各种生活垃圾的图片,并提问什么是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分为哪四类?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根据情景给出的数据,联系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们的观察,提出一下问题: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一共占了几分之几?可回收垃圾比其他垃圾多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又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我先播放了与沙尘暴相关过程和风险的视频,并向学生们提问:对于这一个短片,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我们要怎样预防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植树有哪些好处呢?接着再鼓励学生们一起来美化校园,共同设计一份植树方案,要求是:学校有一条长为2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树,需要麻烦学生们出谋划策,探究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之后引导小学生们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共同探究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巩固知识,也能够促使学生展开更细致的观察,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结束语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关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实践探究所经历的思考过程,关注引导小学生们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小学生们的问题、策略以及合作意识等,有效培育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