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趣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21-11-21闫有杰
闫有杰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河口第一小学 山东 东营 257000)
1.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模式以“情趣”为核心,按“点拨导情——自主读书——品读感悟——拓展运用”四个主要环节设计流程。意在让学生通过充满情趣的课堂,更好地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操作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点拨导情,激发兴趣
教学中,我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设障立疑,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巧妙设置,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多方面与课文的“信息差”,然后进行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先动情讲述:法国作家雨果曾这样赞美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可是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残垣断壁,再也看不到它昔日的辉煌,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这时我在用多媒体播放百年创伤——《圆明园遗址》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看一看今日圆明园的模样。面对残垣断壁,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这样被激发出来。
第二步:巧妙设趣,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导入新课后,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思维的火花在这里一次的碰撞。当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的问题在学生的交流中不断被提出来时,我在根据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圆明园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一百四十多年。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圆明园损失的程度?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为什么说毁灭的是不可估量的价值?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圆明园,进一步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三步:吟诵传情,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语文情趣课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依托于入神的吟诵方能显现出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或播放合适的画面作为背景,或播放适当的音乐作为伴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情感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对于浅显易懂课文,我指导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并和学生开展“朗读挑战赛”活动,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有些难理解的课文,我找出能贯穿整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把它作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再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我作适当的点拨。如《圆明园毁灭》一课当师生一同走进圆明园体会“不可估量”损失时,我引导学生抓“三园”,细细品读、吟诵每一句话,感受圆明园的建筑的金碧辉煌和精美绝伦,了解圆明园曾经辉煌的景观,体会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这一切都被侵略者的大火给毁灭,进一步体会到它的毁灭真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四步:迁移体验,拓展运用,情趣升华
将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主动积极地自我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情趣中长知识、增才干,这样既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如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课后我让学生思考:(1)水还会变成什么?(2)你知道人们想了哪些办法让水更多地造福于人类吗?(3)请你课下画一张水的变化图,并配上文字,给别人当一当讲解员介绍水。这样的课后作业设计,将文本情趣与学习主体情趣发生联动和共振,以兴趣诱发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在情知和谐的流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总之,语文情趣课堂,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考虑各层次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开拓学生学习的渠道,在学习语言文字中,学会对语言的感悟,学会对语言的积累,学会对语言的运用,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特长,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把充满情趣的课堂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