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21-11-21张自强

读与写 2021年34期
关键词:人教版教师应图形

张自强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苏家咀小学 甘肃 武山 741300)

引言

数学学习不是呆板的记忆公式,习题练习,而应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双方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彼此交换对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的交换与碰撞,这一过程中无数的观点和学习方向被提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断加深,思维逐渐开阔,成为一个动态、双方反馈的课堂,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将新式的授课方式带到数学课堂。

1.合理增加内容,提升思维广度

1.1 以教材为出发点,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数学教材的内容本身在编纂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从意图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透彻的解读,了解每一节内容的知识学习目标,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思维习惯入手,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拓宽他们的思维宽度,学会从其他的角度出发看待数学问题,在树立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1]。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课时《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原本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提取题目中的可用条件,用未知数代替等式中的数字,从而求出问题答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之前有解答方程式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梳理可用条件以及条件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解答方式。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假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变换题目条件,通过这种方式发现题干中的隐藏条件,降低学习难度。例如鸡兔同笼问题中鸡和兔子之间脚的数量关系存在倍数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假设法适当的对鸡和兔子的脚的数目进行增减,当鸡的两只脚都不存在时,每只兔子还有两只脚,那么再将脚的数量除以二,脚的数量与头的数量就保持一致了。这种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

1.2 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情境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推动教学内容展开。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习惯入手展开教学,降低数学学科的知识理解难度。小学生存在思维不集中、认识水平有限、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而是从现实生活经验入手,对知识进行导入,用具象化的事物替代抽象的数学理论,降低知识理解难度。而在选择事物形象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与他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较强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调动他们的原有生活经验,完成知识建构[2]。

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课时《分数的除法》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将知识内容的特点整理出来,再结合现实生活选择合适的情境将知识完整的表现出来。例如切西瓜的过程与分数的加减法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教师在之前已有分数概念的基础知识认知,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展示例题:小明家正在准备切西瓜,家中有三口人,于是小明将西瓜切成三份,但是此时家里又来了两个人,那么剩下的西瓜应该怎么切才能保证每个人手中拿到的西瓜均等呢?结合现实经验引导学生借用方程的理论分析具体问题。“同学们,是不是每人最终要分得的西瓜的大小是已知条件呢?现在一个西瓜的数量是1,那么目前每个人手里的西瓜是不是三分之一呢?”通过这种方式突出了分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意义,让除法的运算方式更加清晰明确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变换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参与程度

2.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方式,让学生作为推动教学进度的主体,教师成为讨论过程的监督者和引导者,引导他们的讨论方向,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3]。在讨论环节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发散性较强,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出现讨论方向偏离,讨论停留在知识浅层部分等问题。这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发挥自身引导者作用,寻找合适的时机参与到讨论进程中,纠正他们的讨论方向,在讨论遇到瓶颈时给予指引和提示,引导整个讨论进程向前推进,完成深度学习。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安排,保证分工合作有序进行,让班级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参与感。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图形特征和知识,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过程中,可以先进行分组,在分组完成之后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知识内容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进行推测和理解,并尝试思考如何计算二者的面积。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注意到图形之间的主要差异,鼓励他们将图形画到纸上再通过折叠或拼接的方式求取图形的面积。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与每个组的代表人员交流他们的讨论成果,了解在他们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进行针对性讲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和表达自己意见与想法机会,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提升[4]。

2.2 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奥苏伯尔认为:“知识的呈现方式与认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5]。”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处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而数学课程内容具有逻辑性和较强的知识关联性,需要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才能完成课堂学习。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学习顺序,一个是另一个的基础,一个是另一个的引申,他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被卡在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当中,一旦教师的讲课速度过快,就容易导致他们的知识面存在一整块空白区域。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不同的知识点区分开来,对每个环节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避免讲解速度过快导致理解困难的情况出现,为今后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展开增加阻力因素。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几何知识,几何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同时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三维立体图形,与平面二维图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别,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搭建起一条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具体学习情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的内容中可以将整个知识点大致分为三部分,三维图形的性质、表面积的计算方式、物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在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当图形性质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问,“将一个长方体从正中切开,得到的会是两个什么样的物体?”在表面积的计算方式的考察过程中进行提问“表面积的求取方式与图形的性质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在物体体积的性质考察过程中进行询问“体积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一样大,如果是你会怎样进行判断。”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对基础知识进行提问,而是通过问题引导他们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的深入思考,使课程教学有效性获得提升。

3.适时总结所学内容

3.1 建立学习点评制度,坚持正向激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入手了解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有助于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也便于教师为他们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鼓舞斗志,以饱含热情的态度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不断向前迈进[6]。

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部分作业,在第二天的巩固复习课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作业成绩作为点评的数据来源,对全体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结合部分错漏较多的知识点内容进行集中讲解,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对于班级中存在的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表扬,并邀请他们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励其他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今后的学习中。

3.2 多样化测试方式,多角度测评。在知识测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并创新测评方式,以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并使其能力获得提升[7]。在多样化测评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确立教学目标,严密结合目标确定测评内容,在多元化的测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富趣味性。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时《图形的运动》为例,在测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测评方式与图形的折叠结合在一起。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彩纸,通过传统活动剪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完整的剪纸图案,引导他们逆向思考从图案反推剪纸过程,深化他们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理解,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需求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开阔视野,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人教版教师应图形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