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戏曲教学研究 提升家乡文化认同

2021-11-21何春涛

小学生 2021年5期
关键词:唱段黄梅戏唱腔

⦿何春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增添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我的家乡戏是黄梅戏,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黄梅戏音乐作品的学习,充分体验、感受、把握中国地方戏曲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呢?下面就以我平时教学的经验展开阐述。

一、以戏曲体验为主,激起文化兴趣

黄梅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欣赏的角度多种多样,而喜爱模仿,这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戏剧教学模式,让学生模仿体验黄梅戏独具韵味的唱段、念白,既简单又有趣,不仅拉近了学生与黄梅戏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获得了满满的学习成就感。

例如,在进行黄梅戏《打猪草》中的经典唱段《对花调》教学时,教师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曲调中“颗”“绿”“白”“黑”“麦”等字的方言发音唱法。通过模唱体验“一字多音”的板式和韵味,男、女生表演对唱感受陶金花和金小毛活泼、幽默的唱腔风格。在学会唱腔后,教师可以现场示范戏曲表演中的基本动作,例如,旦角的兰花指、望月式的手指动作,生角的顺风旗、方步,让学生初步模仿戏曲的身段表演。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敢于上台表演,乐于上台展示,并在一次次喝彩中学会做一个不吝赞美他人的小戏迷。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节戏曲课可能只体验了一句唱腔,一个动作,但也要珍惜学生对戏曲那来之不易的喜爱。

二、重视戏曲知识深入,探索文化内涵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黄梅戏的教学不可只停留在表面的听、唱,而是要在学生不断地体验中渗透黄梅戏知识,从而深入去探索黄梅戏的文化内涵。

例如,黄梅戏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但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的不同,每个行当又有分支。在进行黄梅戏《天仙配》的经典唱段《树上鸟儿成双对》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唱腔、动作、服饰等特点辨析七仙女属于旦角中的花旦,董永属于生角中的小生。教师可同时展示照片、视频等,拓宽对老旦、青衣、老生、正生等角色行当的认知领域。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黄梅戏乐曲后,可与学生一起分析黄梅戏的特点。《打猪草》《夫妻观灯》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唱词中又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因此属于花腔。而《天仙配》中有大段叙述的唱段,抒情委婉,因此属于平词。

课堂教学中正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黄梅戏文化的虚拟性、板腔特点、发声方法、角色行当以及唱、念、做、打四大表演形式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探索黄梅戏文化内涵,建立浓厚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了解戏曲传承演变,提升文化认同

黄梅戏历经几十年的传承,由传统小戏发展到许多创新剧目,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安庆家乡黄梅戏的传承与演变,接触最新的黄梅整本大戏,激发学生对家乡戏曲的热爱,提升文化认同,进而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教学黄梅大戏《六尺巷》选段时,学生对“六尺巷”的典故早已知晓,但从未听过黄梅戏唱段,师生运用听、赏、析等多种方法,理解“天能丈,地能量,难丈量,一个让”的音乐意境,同时对黄梅戏的“彩腔”和“花腔”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学黄梅整本大戏《邓稼先》选段时,来自安庆怀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们,在欣赏、模仿学说念白“我归来了”等系列场景体验后,一句“如今百业待兴时,学成归来不彷徨”唱腔的学唱,将这堂课的学习氛围推到高潮,学生不仅体验到黄梅戏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更对如今黄梅剧团守正创新的优秀成果赞不绝口。

一年来,我欣喜地发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黄梅戏课堂教学牵引着老师和学生浸染于家乡传统文化之中,随着课堂实践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被黄梅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家乡音乐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已逐渐被唤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必将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唱段黄梅戏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