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2021-11-21姜天亮

读与写 2021年29期
关键词:染色体探究评价

姜天亮

(吉林省双辽市第一中学 吉林 双辽 136400)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指的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勇于创新。只有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在过程中寻找真理,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那么如何将探究式教学模式渗入到高中生物课堂当中呢?

1.巧设问题 启发引导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可以明确探究的任务。通过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设置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难易程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并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为三种类别:学生能独立进行的、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帮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我们的难易程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回答的。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这也就是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学习完伴性遗传后,教师可以提高一系列问题,患病基因可以在哪些染色体上?如何判断患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在X染色体上还是X、Y的同源区域?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Y的同源区域?判断的方法能否总结出一套理论呢?通过这样的设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让学生沉浸在思考中,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创设情景要贴近生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在讲细胞呼吸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情境:把手伸进刚收获不久堆成堆的小麦堆里,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把手放在晒干的粮食堆里,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吗?从而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掌握了种子的含水量越高,细胞呼吸越快,放出的热量越多,越不适合储存粮食。再比如说2020年肆虐的新冠病毒,2021年开始普遍接种新冠疫苗,由此提出问题:疫苗是如何制备的?能不能一直起作用?对德尔塔病毒会有效果吗?除此之外,植物的向光生长、顶端优势的去除、条件反射的建立、等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可以实际动手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和理解高中生物学重点知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科技进步会带给环境怎样的变化?通过对人脑的研究,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确定好探究的题目后,给出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随后,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及理论依据,进而进行小组“头脑风暴式”讨论,开阔视野,精细研究。这样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陈述思考的空间,杜绝学生不分析、不思考等惰性思维的产生,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观看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引起色素含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先让同学们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之后各抒己见,再汇总补充,分组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动手操作 总结反思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可操作性的探究性实验有很多,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中层析液不同成分的比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同植物的向光性研究;还原糖的检测中水浴加热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不是的实验材料是否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从中把握规律,提高认识。而在实践之后,还需要对学习成果进行认真分析归纳,对当前知识进行深化、迁移和提高。

4.过程评价 积极鼓励

科学的探究注重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只看探究的结果,而是要从正面评价、重视过程、重视体验的评价原则出发,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的经验和亲身的实践经历。另外,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不仅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学生个人、小组成员、学生家长、专家等;评价方法也可以多样化,如鼓励评价法、无级评价法等。

总之,探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加透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在以“自主、探究、合作”为核心的学习环境的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染色体探究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真假三体的遗传题题型探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能忍的人寿命长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