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改革①

2021-11-21潘巧燕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技能大学

潘巧燕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合作 747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健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019年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健康中国”“教育改革”再次成为研讨的议题与焦点。大学体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其开展的范围和价值是极其复杂、重要的。社会学家探索体育价值时提到,体育是社会的折射、焦点、缩影,体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层次,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结构内容,对培养高素养人才所发挥的效能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换的。身处信息时代,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成增长趋势。从教育系统而言,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整体上得到提升,可面对新的课改不断深究,国民体育素养与幸福感提升迫切性不断升值时,大学体育教育的研究者、工作者、参考者不能满于学习者的诉求,企盼在教学中深度求索、创新从而逐级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系统质量。多年以来,“大教育”“大健康”“大数据”“大体育”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对新时代体育的认知与迫切诉求。基于此,探究和解析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困惑与迷茫的问题,创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先行之路。

1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简述

大学体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除了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外,更需具备健康的身心[1]。因此,“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指导和贯彻落实大学体育革新实践的核心。从系统性可知,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提高,如课程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开设课程类型不断丰富(如体育舞蹈、健身健美、防身自卫术、花式跳绳、瑜伽、轮滑、棒垒球、射艺、飞盘)等新兴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健康管理资源(可穿戴设备,运动手环、卫星定位、手机APP、蓝牙传输、智能打卡器)等。但就实际效果和根源而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很多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意识和认识的看法并不全面,这些因素都为大学体育教学向高质量与高效率过渡带来了困扰[2]。综上所述,找寻出现实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难题、困惑,分析解决首在其中。应试教育理念似乎在大学阶段不会直接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然而后效应依然存在,学生、家长、教育者对于体育教育存在的误解认知,持续影响着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信息时代、课程改革深化下,国家对于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标准。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简单性科学思维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整体教学有效性更加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系统科学,创建新的教育模式。

2 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2.1 体育课程理念设置相对不合理

现阶段,多数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设置上并不合理,即便课程改革已经处于不断深化的关键阶段[3],体育课程设置并未对较为新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较好的遵从,更未即时吸收先进的体育科学思想,运动技能学习、控制与发展的规律。而“运动技能教育”仍然是大学体育课程理念遵循的主体,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方案,直至教学评价,主要以关注“技能”为主线,以技能为核心课程理念和教学主导,自然将关注点置于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但“技能水平”与“健康水平”“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的内核并未统一。“技能教育”主要强调运动技战术、运动表现力、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能力等,服务核心至于运动项目。“健康教育”则反映人体的健康水平、健康管理、健康测试、健康评价、健康干预等指标。身体能力、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运动技术只是健康的外在表现,而关注核心在于人体本身的“健康程度”,在培养理念上并不相同。

2.2 全人教育“缺位”导致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性不足

大学生在义务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便忽视体育知识的学习,中高考中对于学生体育综合素养考察力度的不足更加导致大学阶段体育教学的规范化开展具备了较大难度[4],造成学生全面培养“健康教育”模块的缺失,形成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既缺乏学习目标,又没有学习兴趣,对体育运动认知、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混乱的现象,出现大规模人群选课与运动项目课程相驳斥的现状,如女生选择足球、跆拳道、篮球等对抗强,对身体能力要求高,短时间难以产生兴趣。而男生选择舞蹈、健美操等则产生情感排斥。缺乏并忽视运动项目对“健康”的多元化促进意识,仅以轻松完成课程和获得学分为目标,自然导致了大学体育课程本为“反转课堂”的主体,却与实际情况相向而行。

2.3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不合适宜

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选择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整体教学具有直接影响,但很多大学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法较为依赖[5]。主要以讲解、示范等传统的“技能”传输式教学为主,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及组织形式进行“健康管理”引导,如通过多媒体、网络、设备等传递身体能力,构造与健康体适能、运动项目的关系,体育运动与健康反馈的关系等。

2.4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功能性较低

大学体育教学中缺乏较好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大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群体间沟通的频率与有效性更是十分低下。更是长期沿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指标的进行评价,忽略对学生健康知识本身的了解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教师进行的体育知识讲授与学生进行的体育知识学习间虽然具有直接的线性关系,但教师很难对学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体育教育进行掌握与了解,这种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难度不断增加,缺乏课程对学生“健康”功能性的了解和反馈,而新时代已经从课程开始转向课程理解。

3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3.1 理解体育课程内涵,转化健康管理理念

课程文化是课程改革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普遍缺乏兴趣,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知识、学习、情感的导向性不足,课程选择学习时,若未选择个体相对感兴趣的项目课程,往往短期内难以对选项课程产生兴趣和情感学习积极性。但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通识教育之一,不仅具备重要的“技能”学习表象,更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知识”“健康干预”手段、方法传授的重要课程,对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就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平衡,甚至强化课堂“知识内涵”、课堂“技能内涵”,增强课堂的“锻炼知识”收益,而非课程“锻炼”的局限。健康作为现代体育的核心素养之一,更应当在高等体育教育课程中作为学生知识掌握的主体,而“健康管理”则包含人体的健康测试、健康水平、健康评价等知识目标的指标体系。且“健康管理”则是基于人体本身的健康出发,进一步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作用和价值的高度,在学习动机上则不能仅仅以兴趣和情感导入为基础,则是以知识目标为考核的强制性要求。

3.2 重视认知修养,平衡实践课程

在当下的体育教学课程中,课程设置以增强学生体育素养、丰富体育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并突出体育课程实践的重要性,但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人体生理、生化、心理、生命知识为基础性课程之一,需要了解并掌握一定基础的运动人体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生命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而上述知识恰恰是人体完成科学健身和锻炼的重要基础,基于“健康”为本源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出发,运动项目的作用和目的核心在于满足和达成上述健康知识的导入,通过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锻炼的方法,并非局限于掌握某个运动选项或类别。因此,从理解课程做为突破口,平衡大学体育课程理论与实施课程比例的分配。

3.3 以“生命教育”理念,构建多元化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以健康测试、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健康评价、健康干预5个维度构建大学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渗透个人和社会责任课程模式、体适能教育课程模式、运动教育课程模式、战术性游戏教学课程模式、冒险教育课程模式、动作教育课程模式、动力体育课程模式、合作学习课程模式等8种课程模式。基于“健康教育”模式的5个维度,渗透和结合8大体育课程模式,运用不同运动项目测试和反馈课程主体的健康“水平”或“程度”,基于人体生理、生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数据化指标进行健康评估,利用不同运动项目、课程模式提升或增加健康管理的趣味性、有效性、系统性。健康评价则反馈课程运用和实施的有效性。

4 结语

该文从大学体育课程的基层现状出发,对中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基于“健康中国2030”的时代性背景下,精准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让社会对体育的职能和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作为信息接受能力迅速,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的主体,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干预是保证他们长期具备、高效健康生活和工作的关键。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将不断提高和升级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朝着科学化、数据化、智能化、功能化、量子化、准确化、控制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技能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拼技能,享丰收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