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化解文言文教学困境

2021-11-21陈秀茹

读与写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教师

陈秀茹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上海 201713)

审视当下文言文的教与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很低。学生号称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教学的确积弊甚多,长期以来串讲词句、字字落实、句句分析的旧习,“言文两张皮”的模式,要么重“言”轻“文”,要么重“文”轻“言”,造成或“死于章句”,或“废于清议”的种种后果。教师讲得细、讲得多、讲得累、讲得苦;学生听而无味、学而无趣、似听非听、学而不实。

如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如何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文言文学习中收获知识与快乐,真正提高整体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本文要探讨和尝试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探索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认识到首要的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收获文言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在教育部新课标的引领下,面对强化传统文化和整本书阅读的要求,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为语文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应是教学思想的体现,是课堂设计的依据,是课堂操作的指导,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同时,用以矫正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对课堂教学起到良性的制约作用。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从理论上讲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以讲析为主而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状况依然存在,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师一字一句地精心讲解,字字落实,句句分析,可谓到了绣花的程度。其结果必然是“言”和“文”的剥离。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学得扎实后方能应对考试,但实际结果是学生未能“内化”,也许即时效果尚可,隔了一些时段便不记得。叶圣陶先生生前曾反复说及此事:“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不乏其人,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又说“学习的主体自己,千古不易。教师无论如何高明,只能从旁启发,尽切磋之责任,代替学习是不可能的。”确实,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这是教师的理解和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

主体性理念体现在教学中,首先是充分自读。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诵读,而且务必出声阅读。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开展复杂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清代桐城派刘大櫆的说法很是真切:“积字成名,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生矣。”又云“凡行文多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桐城派讲究“因声求气”是符合中国语文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理应重在主体的体味和领悟,即所谓涵咏功夫。叶老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诚然,熟读成诵,从学生的个性爱好出发,口至、耳至,恬咏密诵,浸淫其中。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无论何种教学设计都不应忽视这一教学环节。

主体性理念会让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关注自己教学内容的包容、教学设计的严谨和教学进度的完成,而是如何找到教学中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和思维流程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质疑、体验、点评、思辨、讨论、梳理,最后作出水到渠成的归纳,达到“内化”的目的。鉴于每个老师都经历过的教训,由于提问引导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以应对,造成教学空气的压抑沉闷,其结果是情不投、意不合的低效率。实际上,不同的学生读了文章总会有不同的体味,总会有不懂的地方,总会有兴趣点,教师的课堂机智就是要及时抓住兴趣点“引而不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质疑、讨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以《琵琶行》的课堂设计为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其课堂导读可设计三部曲:

其一,白居易忠而被贬江州,浔阳江头偶遇长安倡女。一个失意京官,一个京都名妓,因命运雷同而情生共鸣。于是交集为全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核心词是一个“同”字。引领至此,引而不发,让学生自主归纳梳理。预设的八同为:同来自繁华京师;同才华出众,名噪一时;同受人嫉恨;同流落荒僻江州;同心境寂寞悲凉;同心酸滴泪;同酷爱音乐,精通音律;同在天涯望明月,苦度年华。

其二,此诗最美之处是声音描写。欧阳修《秋声赋》亦有声音描写,以声赋形,以实写虚,但要描写难度更高的乐曲声,本诗达到艺术的顶峰。人们把它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琵琶女的演奏内涵丰富,跌宕起伏。弹奏之前,有一句看似不经意的提示语“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让读者关注乐中之情。要求学生思考讨论:①作者是怎样描摹声音的?②曲中何处的情感最为丰富而强烈?③个中流露宣泄的是怎样的情感?

预设①:作者以声赋形,展开联想,运用比喻、叠字、顶针、通感等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急促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舒缓轻柔)→“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咽冷涩)→“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情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惊心)→“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预设②:千古名句“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的无声之美,情感最为丰富,它融合了前后有声描写的情感,把琵琶女之情和白居易之情融为一体,难分你我,最后落实到“八同”共鸣。进而提供今日浔阳楼名联品味欣赏: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意(枨:读作成,触动意);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其三,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感受无声而情浓的妙处。

预设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写好友别离,相对无言,移情于宁静的江月之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情别绪。

预设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四周船上的听众凝神屏息,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音乐声突然消失,江面上寂静无声,这宁静的江月之景,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出神入化。

预设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女子独守空船,只有凄冷的江月为伴,烘托了孤寂凄凉的心情和难以排遣的愁思。

江月是大自然常见之景,一旦着上个人主观情感的色彩,便成了有情之物,从“看山便是山”,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同是描写江月的风光,不同的人物寄托着完全不同的情感,感悟景中之情,要知人论世,要看语言环境,即使写别离之情,一百人就有一百种情。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移情是一种联想式的审美体验。人们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移置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正如郑板桥的题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主体性理念体现在教学中,其次阅读体验的写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充分自读、探究问题,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对诗文理解逐步走向深入。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把阅读体验诉诸文字,将所得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课文学虽完了,但此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情共鸣仍激荡在学生胸中,似苏轼所说的“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于是笔者相机引导学生“写出你的阅读体验”。下文是周仲文同学课堂上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文章: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你泛一叶扁舟,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驶来。远远的河面上,琵琶声隐约传来,经过时间的洗涤,那声音依旧,时而清脆圆润,时而雄壮激越,一拢一捻,扣击的总是我的心弦。

黑夜中,河面浮起一片薄雾,你舟中的小灯是那么明亮,像是你的到来照亮了整个江州地区。琵琶声停了,在浔阳江头,你与客人离别。四弦声又起,婉转面悠长。你又撑起竹篙,在漫天的柔波里前行。

你要去哪儿?回长安吗?去看一看你哀叹过的‘满目尘灰烟火色’的卖炭翁吗?

去马嵬坡,看着满地的金钗玉钿,追思那‘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杨玉环吗?去拜访你叹到‘四十三年折太多’的梦得吗?不过,我相信,你还是会去看看你一直关心的百姓过得怎样,若你还不放心,你大可立在朱雀门外大声放号,再次‘为民请命’。

夜深了,天阶夜色凉如水,且披上件衣服吧。舟中的光芒渐行渐微,雾又浓了,不妨闭上眼,再听一曲琵琶行。”

在老师引领下的读与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文言文“言”和“文”的价值均得以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汉字本意、赏析了古文章法、理解了古人情怀、感受了文言之美”,2020年国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传承等核心素养,而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通过读与写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性地表达,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给予阅读与写作的自由,可以让文言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天地。这不仅符合教育部制订的语文学科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实施的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方面,使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文言文是中国千年的文化瑰宝,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喜爱文言文才能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语文教师
文言文阅读专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