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2021-11-21李金金
李金金 徐 阳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李金金 徐 阳
(烟台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文章从狭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念入手,以“体育活动”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教学环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认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无体难言德”“无基难化人”“无师难自通”等三个方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上思政课时学生不抬头,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保障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他们做好进入社会的一切准备,我国在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正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导向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后者是指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前者是新时代高校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和挖掘高校全部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1],旨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具备多元的文化功能,蕴涵爱国、公平、竞争、拼搏、坚毅、团结、合作、审美、自信、诚实、规则、自由、承诺、责任、契约、礼仪、伦理、乐观等多种教育元素,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从狭义上讲,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一种高校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等[2]。其中,“各种体育活动”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体育专项教学课程、体育专项辅导课、体育专项训练课、校园体育竞赛、课外阳光体育锻炼与活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下文中的“体育活动”如无特指,均是此意)。在新时代,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在充分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体”功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育德”价值[3],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一言概之便是“寓德于体,以文化人”。这不仅有助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体优化,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4],还有助于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本研究主要从上述狭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念入手,以“体育活动”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教学环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无体难言德:学校体育政策落实不到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重视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历来都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政策。但是从基层来看,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普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致使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学生由学校体育受教育者向终身体育参与者角色转变的关键期[5],理应备受关注。然而,在现实的高校体育工作实践中,许多文件精神仅仅被当成一个个“理想口号”,政策难以执行与落实始终是最大的障碍,也即老生常谈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例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开齐开足,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出于各种原因削减、挤占,甚至直接取消公共体育课程,存在严重的“讨价还价”现象。我国近代体育学家徐一冰曾说过:“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夫人有健康强固之身体,然后有坚韧不屈之精神”。可见,没有学校体育文化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调剂与滋润,高校思政教育是残缺的,学生受教育效果是不牢固的。因此,“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基层全力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政策,重视发展高校体育事业。
2 无基难化人:家庭体育“盲点”与中小学体育重心偏离,致使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不足
家长既是孩子体育健康教育的启蒙老师,更是影响孩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不可替代的榜样力量。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孩子模仿能力相对较强的时期,家长对其进行体育运动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运动习惯,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身体素养,且效果与学校体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身体素养作为体育健康教育的一种结果,不仅包括体能认知与运动能力,还包括对身体的认知、态度以及非运动性的身体活动能力等[6]。然而,当前很多家长自身身体素养相对较低,加之受“学习第一”旧观念的影响与不良生活习惯的支配,很难给孩子传递“健康第一”的观念与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正能量。家庭体育健康教育存在“盲点”,致使孩子的身体素养提升不足,进而使其进入学校接受体育健康教育时不仅缺乏学习兴趣与自信,而且容易给其带来参加体育活动又苦又累的主观感受。当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学习体育的兴趣低下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与综合素质终究是纸上谈兵。而当其进入高校学习时,也只能是体育方面的“弱者”,寄希望于通过“寓德于体,以文化人”,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中小学是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黄金阶段,做好中小学体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体育造成的缺失。但是,雪上加霜的是中小学体育陷入了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藩篱之中。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家长不停地督促孩子赢在起跑线,促使中小学体育重心从体育锻炼偏离到了应付考试(主要指体育中考,以及当前呼吁的体育高考),沦为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和牺牲品(主要指初高中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工具性体育课程的开展,确实可以强制学生增强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作用。然而,更为严峻、更为突出的问题却是,临时性集训、超负荷训练不仅使学生无法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提升运动能力与竞赛水平,反而容易造成学生身体的损伤,还会扼杀其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至此,又何谈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何谈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何谈“寓德于体,以文化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过“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长,尤重在体德兼进,体与育并重”,一言道出了学校体育的宗旨与教育的本质。由此看来,功利性的学校体育不是真正的体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是学生不想要却难以拒绝的扭曲教育,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经常翘体育课、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出现“体育课堂游戏族”的重要原因,加之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价值观的渗透影响,这些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7]。也正因此,“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着学生主体运动基础较差,思想观念不积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的问题。
3 无师难自通: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无心”和“有心无力”,致使“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缺少主导力量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师资力量提升,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也必然是“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师资力量提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样是促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保证对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
从当前发展实际来看,体育教师尤其是优秀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新时代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8],并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速度与深度。另外,囿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大部分现有体育教师在推进“寓德于体,以文化人”时还存在“无心”或“有心无力”的困境,进一步减弱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其中,“无心”是指体育教师受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不健全、教师自身旧思想束缚与积习支配、家庭与社会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在思想观念上比较消极,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缺乏立德树人意识,在行动上表现为“课堂常相见,教书不育人;见面不见心,下课就走人”。而“有心无力”则是指体育教师虽然在思想观念上比较积极,但是在现实行动中由于受自身缺乏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学校对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各自为战等因素影响,教师难以创造性地解答、应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和问题。例如,体育教师、体育活动与思政教育有何关系?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哪些举措,推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活动中,又如何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说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体育活动开展中如何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对体育活动蕴涵思政元素的“入脑入心”,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的协同提升?如何引导学生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精神意志、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展现出来,并通过实际行动延续和传递体育文化以实现知行合一?概括而言,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融道于术”,即体育活动如何讲出思政味,是一个“激发”过程;二是“铸魂育人”,即体育活动如何实现学生对思政味的接受,是一个“内化”过程[9];三是“外显于形”,即学生如何实现对体育活动思政味的运用,是一个“外化”过程[10]。整体来看,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尚未解决,才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各种高校体育活动中,致使校园体育文化难以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4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厘清“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而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监督机制与责任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健康教育机制、打造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等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从根源上解决现有问题,不仅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重要途径,也可以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他类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加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2]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6):79-81.
[3]曹卫东.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2):4-8.
[4]央视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news.cnr. cn/native/ gd/20180910/ t20180910_524356347.shtml.
[5] 汤攀,许大庆.高校公共体育一体化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6):70-75.
[6]季浏.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身体素养的主阵地[N].中国教育报,2019-11-16.
[7]高晓波,陈小慧,魏波.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10-116.
[8]许宏.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2):99-102.
[9]王钰,孙延林,戴群,等.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7-22.
[10]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5):99-102.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LI Jinjin, etal.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2019年烟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资助。
李金金(199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