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2021-11-21李浪光
李浪光
隐性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李浪光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隐性教育模式教学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技能水平,提升运动技巧,增强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隐性教育的创新和引导,使之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校园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开展时机,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迁移默化地增强终身体育意识。隐性教育的实施可通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体育精神建设等途径。
隐性教育;学生;体育意识;文化
1 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是指学生在非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之在一种非固定式场所不由自主地接受到了外部环境因素的教育,例如:活跃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上课的人格魅力、师生良好的互动、教学设计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与行动上都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内隐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方式和参与的行为模式有不同形式。
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为载体形式而存在的精神文化素养。伴随着校园里的管理制度、物质条件、制度的实施、活动形式、精神面貌、人文素养等内容为依托,同时也是在学校师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中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能够反映出学校师生的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教育管理理念、一种对人生的态度、一种价值观和取向,更是在个人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的认同感。
精神文化素养方面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和体育锻炼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就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教师的行为世范与师德标准,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也是对隐性课程的建设有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物质文化要素方面最重要的是学校里面的各种场地仪器设备的构成。同时,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学习态度以及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要求、体育文化等要素组成。体育隐性课程既是一种体育课程教学的创新理论又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成果。
3 校园体育精神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校园体育精神建设是伴随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而相互依存的。校园体育精神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组织建设,师生的素质修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从而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意志品质、集体荣誉感、独特的个性的培养。
3.1 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计划尤为重要,“健康第一”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从体育锻炼中形成体育意识,多参加校园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以达到养成终身体育为出发点。
3.2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学生在校园体育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之下形成了对体育的爱好或崇拜。通过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当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够表现出刻苦耐劳的精神,当面对一时的无助时能够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当团结一致为了夺取比赛的胜利时能够表现出勇于攀登高峰的勇气 。
3.3 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等内容的实施,从中可以锻炼了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个人的能力从中得到提升,但,更多的是团队合作和集体精神得到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把活动开展得更好,要想比赛取得胜利,就要依靠身边的其他队员一起努力,这样才能够表现得更加的出色。队员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一起克服困难,一起迎接胜利的到来,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坚强的集体荣誉感。
3.4 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
在校园体育精神建设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参与体育比赛、运动会等展现自己高超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有些学生可能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肢体语言、大声呼喊或与观众互动打气等形式,例如:学生在比赛中每赢下一局就会振臂高呼加油、加油等。这是一种自我减压的表现,同时也是增强自己对比赛胜利的渴望和自信,伴随着这些习惯的养成也会对个体形成了一种独特个性。
3.5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我们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出现了偏差,过去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是老师先对所学习的动作的进行讲解,然后对动作要领进行分解或完整的示范给学生看,学生再看完老师的示范动作后,按照老师的口令进行模仿动作练习,学生可能通过多次重复的模仿才能熟悉某个动作要领,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机械化地做一些基本的技术动作,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性自然就降低了。在隐性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教学中发挥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以师生关系为中介,通过师生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比较顺畅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学生也比较好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由此看来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4 隐性教育实施途径分析
隐性教育本身同时也具有隐蔽性、自发性、内涵性、间接性、不固定性、阶段性等特征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隐性教育在教学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在接受隐性教育时所表现出能力上的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个体在体育隐性教育的接受方面也是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隐性教育对学生运动技能和水平的提高也是存在差异性,这主要是跟学生的意识和自主能力有直接相关关系,不同层次的隐性课程内容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
4.1 校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当前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隐性教学只是在某一方面作为补充。显性课程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大部分学生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领会,主要是由显性课程来实现,但是,显性教育对学生教学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现有的教学方式比较老旧,教学模式老生常谈,缺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性,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够的,由于学习的动力不足同样也会影响了学习效果。
隐性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对教师在课程设置有更高的要求,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将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内容融入到课程当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好课程设置的前置性把一些不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行为习惯或思想观念消除在教学活动之外,要利用好积极地正向引导的作用,传播好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以好的榜样为标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创造良好、完善的教学育人环境。
4.2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创新,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体现。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有助于改进针对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来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按照学生的特点来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侧重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多元评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自身体育理论基础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状态,根本自己的身体状态来参加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教师要设立多元素的教学评价指标,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评、互评、师生评等形式的学习交流。通过多种不同的评价手段和指标的设立,促进学生认知工具和情感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思想和行为有机的统一。
4.3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赛事品牌,着力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创造“快乐学习,健康学习”的宽松环境。学院从“积极培育赛事品牌,着力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出发,为了在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专门设立了运动会上相关项目的运动员选拔培养机制,同时也成立相关项目的体育社团组织,每年参入社团人数是比较稳定的。在大众化的体育方面,精心打造出“校园体育月月赛”品牌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增强了学校的活力。每月11月份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在这个体育文化艺术节中融合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已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快乐学习,健康学习”宽松环境的实践。
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提升了同学们在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更是对这种体育文化的一种喜爱、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对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增强体质,塑造完美的形体。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欣赏体育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形成多参与体育运动锻炼。
4.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立给大学生生活在体育氛围的环境创造出更加充满阳光和充满活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体育社团活动是学校创办特色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是体育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第二课堂开展的延伸。要本着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互相配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设立相应的体育社团组织。通过体育社团组织开展活动要以项目化管理为原则,每月或每周推出不同的主题项目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通过体育社团组织在校园活动项目APP平台上进行线上报名,线下组织开展,活动结束,项目完结。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这种体育群体对学院体育工作开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加以调节和指导,使这些体育社团能更加规范,作为学院体育工作的一个好的补充,为培养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 结语
隐性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需要通过校园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还需要依赖于校园的内涵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精神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建立、组织建设等共同配套实施。另外社团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在体育教师全程监督之下进行活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沿着健康、正确方向发展,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实施效果。
[1]戚明明.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5).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 2004(1):80-81.
[4]姚蕾.认识体育隐蔽课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9).
[5]武昌桥,关道权.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
[6] 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Impacts of Implicit Education on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LI Langguang
(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Guangzhou 510440, Guangdong, China)
李浪光(1986—),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