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策略探究①

2021-11-21沈威周曙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俱乐部理念

沈威 周曙

(湖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一项对高校现阶段开展的公共体育课程调查报告发现,其在开展的形式上,都采用了“三自主”“三贴近”的原则。其中“三自主”主要是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并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有一定的主动权,而“三贴近”主要是在学生心理需求及身体状况的基础之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以此实现全程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

1 俱乐部的含义

俱乐部这一名词,最早起源于欧美的一些国家,但是在我国的《辞海》当中,对俱乐部也有着一定的定义和解释。现阶段,我国的体育管理部门,也在一些指导性的文件当中,对俱乐部进行了概念的阐述。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引进俱乐部的相关概念之后,研究方法和活动项目的差异性,都会使对俱乐部的教学及解释产生不同之处[1]。例如,有些学者就会认为,在公共体育课程当中开展俱乐部教学,就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教学工作者的引导下,能够对各种体育项目、学习时间及具体的参与方式进行了解,并形成一种具有自由空间的一种教学模式[2]。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基于俱乐部的形式,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活动竞赛方面,都要实现与俱乐部的接轨[3]。

因此,对于当下的俱乐部教学模式方面,有着定义上的差异,但是依然是一种基于高效公共体育课程全程化的创新教学模式[4]。同时,在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保障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中,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对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整体性的优化[5]。

2 以人为本

2.1 以人为本的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在一种基于人文精神发展的角度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内在含义包含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方面的内容[6]。以人为本的理念可应用到各种领域,因此是一种包含着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的理念知识。在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调动起各种积极因素,以此不断提升对学生个人潜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需要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7]。

现阶段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能够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进行,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参与的重视和认同。学生是学习活动当中的主体,需要尽可能保障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8]。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尽可能保障开展的公共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开展的各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自身个性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

2.2 以人为本理念的特征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需要一定的价值趋向性。而自我实现理论及动机需要理论,则很好地体现出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教学过程需重视个体差异性,以此能够将学习动机及实际的需求,当作学习过程中的第一要素,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其次,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教师在体育教学方式上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以促进高效率素质教育的实现,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师布置任务后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3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效公共体育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目标不具体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导向,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高效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不仅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及师资力量,还需要充分明确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在现阶段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目标设置不具体的问题始终存在,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实际需求,因而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够具体。

3.2 教育目的被动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让各项体育活动都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锻炼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作用。

3.3 课程体系不科学

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存在不科学的问题,例如没有将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融入体育教学体系当中,使得活动的开展方式上比较单一,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4 课程项目不够完善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是在健身体育方面,它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占比比较少,同时娱乐性及医疗性的体育并没有加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当中。此外,高校体育课程体育项目的设置,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分层,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

3.5 教学方法的单一

当下,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工作,主要还是通过模仿示范的方式进行,并没有大面积采用“俱乐部”形式的教学,因此教学过程,存在着互动性不强的问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保障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只能够单方面接受教师的讲授和演示,那么就无法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就会导致学生理解程度的不足。

4 高效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

4.1 科学设置项目,优化教师专项性结构

俱乐部制的运动项目设置,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在具体的项目设置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着手,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并联系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项目设置进一步地进行优化和调整。设置出的项目,需要符合社会大发展变革,能够基于时代的发展背景,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及创新性,提升学生对项目的喜爱。同时,在高校公共课程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现有的运动项目的优化和改造,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同时起到娱乐和健身的功能。例如,可以引进街舞、登山、体育舞蹈等项目,甚至还可以引入秧歌、腰鼓及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适当邀请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前来进行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性。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也需要保障自己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能够不断地利用各种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专项教学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便可以涉猎一些延伸的领域,这样便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一主一副的技能教学,以此充分满足学生对于各种体育训练内容的需求。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对高校的师资队伍,从结构、知识程度、专业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调整,这样也有助于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4.2 科学地进行评定,提升体育场的利用率

在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下,需要对传统的评价标准进行转变,将传统形式下的以体育项目成绩为唯一评断标准的评价体系,转变成结合学生各种体育活动过程的综合性评价。传统的体育评价体系下,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也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在俱乐部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需要具有灵活性,能够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这样便可以很好地将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加入到俱乐部的教学当中。同时,在进行教学考试的评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联系,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项目,并对学生进行出勤率的记录。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高校俱乐部进行各种活动的评分设置,这样便可以对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中的状态进行记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当中,开展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需要时刻将学生放在各种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并以此对课堂上的各种安排进行调整。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俱乐部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