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生态环境审计路径探索
2021-11-21朱雨涵王菲月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朱雨涵 王菲月 哈尔滨商业大学 会计学院
引言
21 世纪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出台,侧面体现出生态环境审计已经不可或缺。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企业“经济人”思想根深蒂固,对于自身的生态环境行为并不重视,使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者,对于环境责任的承担应为企业的自觉义务行为。本文从企业内部实施环境审计,提高环境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加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将环境审计切实融入企业日常经营中去,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开展生态环境审计的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环境保护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更是应该切实履行环境责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发展。通过在内部审计中加入环境审计指标,定期对自身可能产生污染的项目进行审查,确保自身的环境行为合规合法。
(二)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环境的直接影响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中小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在提供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同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还需从企业内部入手,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强自身监管,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源头有效遏制环境污染。
二、企业环境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生态环境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国际商学会指出环境审计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通过对企业内部与环境有关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从而约束企业自身行为,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目前而言,我国对于企业在生态环境审计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各种指标评价体系也比较模糊,环境监管制度执行能力薄弱等因素导致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指标评价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高
近年来,在政府环境审计督促下,企业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指出,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中披露环境信息企业共928 家,比2017 年增加了71 家,在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环保投入金额、环境治理情况虽有所披露,但仍不够详细,数据的真实性也无从得知。在此基础上仍有74%的公司没有披露,占据较大比例。所以说,现阶段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仍不容乐观,需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从实际行动出发打造美丽家园。
(三)企业负责人不够重视,“经济人”思维根深蒂固
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审计主要还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具有根深蒂固的强制性。企业往往在成立时通过必要的环境评估程序后就对自身环境影响情况不再过问,奋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020 年1 月6 日,我国环保史上出现5.2 亿元最严厉罚单——南京胜科水务有限公司身为污水处理公司,本是为生态环境建设减负企业,却为了一己私利,使我国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伤害。最严罚单的背后是不仅是我国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更是使警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视自身环境行为。
(四)审计技术落后、人员结构单一
现企业中的审计主要是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层面的审计,其他专业领域涉及较少,内审人员队伍结构单一,有经验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并不多见,且随着工作时间增加,思维固化,创新精神严重缺乏。企业环境审计下,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审计专业知识,还需涉及资源环境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技术层面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支撑工作顺利开展。
三、环境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实现路径
(一)组织机构层面
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部门下设生态环境审计小组。内部审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对其负责。由审计委员会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与全方位协调。生态环境审计小组不定期监测企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针对企业日常运营各个方面精准审计,确保审计全覆盖。对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定期轮岗制度,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出发,加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意识和职业道德。
(二)制度建设层面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规避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企业内审部门应建立并完善预警系统。针对国内外发生过的同行业生态环境污染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查找出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依据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其次,根据预警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显性或潜在性的风险做出判断,根据相应的风险影响程度提出警示。
2.完善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完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能让各个部门有数据上的参考,以此来落实各部门环境评判工作的整体性和实用性。例如对财务部门的评价指标可以是环保技术收益率,单位废弃物收益率等。财务部门的环评价指标可以是环保收益增长率,单位能源收益增长率等。对企业的整体表现评价时,可以参照排污是否符合规定,环境报告是否公布等。
3.制定高效的监督机制
要进一步发挥审计职能,需制定高效的监督机制,包括建立部门互相监督机制以及约束和激励机制。在部门互相监督机制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监督。在约束和激励机制方面,明确整改责任及处罚细则,强化监督问责。将环境绩效纳入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激励各部门对环境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环境的改善。
(三)内部控制层面
1.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复合化
企业审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缺少生态环境专业知识的问题。生态环境审计工作涉及领域较广,要求相关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监测技术,对环境保护数据进行评测和分析。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环境专家等外部力量组织开展审计项目,确保生态环境审计项目质量。
2.加强内部环境审计文化建设
一方面,让被审计部门了解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加强日常宣传,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纳入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落实生态环境审计,应促进内审部门全员树立正确、全面的生态环境审计理念,形成以身作则的良好工作作风。
(四)实际操作层面
1.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1)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用于监督和评价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企业应对自身的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处理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
(2)完善数据登记管理系统。信息化下的数据登记工作,不仅包括了传统下的财务记录、业务单据、人员口述等,还包括了新型技术产生的数据来源,例如网络爬虫、人工智能等。要求对数据登记责任到人,对于数据变动及时核实,及时更新,提升可靠性。
(3)加强数据的安全管理。首先要确保数据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定期检查和维护数据信息系统,设立专人或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其次对数据的管理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使用流程,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数据信息系统使用指南培训。
(4)推动数据共享。打通审计部和其他部门的数据接口,制定联动机制促进部门间协同合作。将公司各项业务信息在信息共享平台上集中,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数据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传递,消除审计障碍,降低审计风险。
2.事后跟踪审计
生态环境审计是由各个部门配合,多方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事前准备阶段,针对各个不同项目制定不同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案并建立审计小组;确定各个阶段的职责和任务。在事中审计阶段,要求审计小组成员参与到项目工程建设的前期决策会议中,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项目竣工后进行事后审计,对项目指标达成情况以及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审计,确保审计的有效性。
结语
我国正处于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速阶段,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其中环境审计功不可没。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者,进行生态环境审计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企业重视自身的环境行为,社会责任感增强,促进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生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