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成性评价改革在大学应用型英语课程的有效性分析
——以《英语口译》课程为例

2021-11-21杨晓君

现代英语 2021年4期
关键词:口译学习动机考核

杨晓君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一、引言

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考核逐渐变为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合而成的评价体系,然而,以应试为首要目的还是高校教育的普遍现象。对于一些应用型课程来说,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考核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英语口译》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型课程,在大部分高校中,其考核评价方式与其他课程一般无异,而这明显是不合适的。因此,如何调整应用型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课题。自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启动以来,形成性评价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探究的方向。个别高校甚至把形成性考核比例提升至70%~100%。相对于终结性考核来说,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换言之,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即时性的反馈和帮助,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因其工作的繁杂性,无法客观且全面地满足其目标。因此,如何实现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的有效结合,使其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客观地评价,是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以《英语口译》课程为例,对形成性考核改革在课程考核中的有效性进行探析,以期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亦被称为过程性考核。顾名思义,相对于终结性评价来说,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即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氛围等,对其学习表现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能就学生的发展性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调整,学而知不足,教而知其困,实现教学相长。过程性考核模式可根据课程要求而具体设定,但一般来说,它包含了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等。

三、《英语口译》课程过程性考核存在问题

《英语口译》作为高校英语教育的一门应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口译能力。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过程性考核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英语口译》课程中,过程性考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无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形成客观且全面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重知识,轻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

受应试教育现状影响,《英语口译》课程中的终结性评价比例远远超过形成性考核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不在乎口译能力的提高,而是选择花大部分时间背诵考试内容,以期在终结性评价中获得好成绩。然而,这样的考核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和全面地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英语口译》是一门注重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学生不重视课堂表现,除了直接表现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以外,也无法在课堂练习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考核模式单一,缺乏实效

虽然过程性考核模式可根据课程要求而细化,但部分教师会因其工作的繁杂性,趋向于就某一具体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指出,即使是在过程性考核中,学生也只会关注计入考核成绩的学习任务。如果教师仅就某一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计分,譬如小组活动或者考勤,那课程所设置的其他过程性考核模式就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实际效用。在对网上积分作业、平时作业、学习表现和小组活动四种形成性考核模式进行验证时发现,缺乏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会导致概念模糊、执行不力,继而影响过程性考核的效度。在《英语口译》课程中,小组活动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没有具体的考核细则指导下,动机低下的学生本就对自己需要承担的任务或者角色概念模糊,他们会认为,对于小组活动的考核是基于小组整体,而非个人表现,于是就更不愿意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也更难提高自身的口译能力。

(三)主观的考核标准

不得不说,现今的形成性考核体系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即客观性不足。形成性考核体系的主观性体现在,教师趋向于给学生打印象分。相对于坐在后排的学生,教师们普遍认为,坐在前排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认真,同样地,学习表现也会比后排的学生更良好。然而这样的评价标准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没有以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实际依归,也无法准确地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学生很可能受到教师主观的考核标准的影响,选择做出“讨好”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四、《英语口译》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改革性实施

形成性评价的发展尚未成熟,其考核体系、考核模式以及考核标准有明显不足。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效果,《英语口译》课程形成性评价需要就其不足提出改革性解决措施。

(一)调整形成性考核比例,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在一般的课程中,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往往是以3∶7的比例呈现,但这明显不适用于《英语口译》这门课程。针对这一情况,现将《英语口译》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比例调整为综合评价体系的70%,以期能够引起学生对其重视。在教材方面,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选用了梅德明主编的《口译进阶教程:联络陪同口译》为教学参考书。课本教学单元围绕内容主题展开,包括迎来送往、日程安排、休闲购物、旅游观光等真实情景,符合其力求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在进行休闲购物这一主题小组活动时,设置展会、免税店、路边摊、商超四个不同的情境,学生按个人意愿和兴趣选择其一情境并组成不超过五个人的小组。小组活动的角色分配至少包括:导购、顾客和译员;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仿照购物情境编写对话(至少5个对话来回)、演绎对话、完成口译,任务时长为10分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每个学生的角色或任务落到实处,避免出现小组成员无事可做的情况。每组演绎结束时,教师需要基于小组综合的表现及时给予的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反省自身应用能力的不足。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综合的考核模式和清晰的考核细则

为使课程考核适应现代化发展,教师应寻求课程考核模式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信息化教学。形成性考核工作是繁杂的,这造成了教育工作者趋于将其形式化的现象。传统的形成性考核主要是采取线下的形式,如用纸质版表格记录学生每节课的出勤率。这样的形式因其巨大的工作量、记录不及时、反馈性欠佳的等问题,已无法满足课程考核的高效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要求。据调查发现,移动教学助手“蓝墨云班课”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英语翻译形成性考核的效率。平台上的考核模式是综合而全面的。除了线上出勤考核功能,教师还可以在平台上创建课堂,发布课程目标、相关学习资料和清晰的考核细则,指定学生助手协助管理班级。例如,在学习“日程安排”这一主题单元时,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发布日程安排任务的源音频文件。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依照任务要求进行复述或者翻译,并上传自己的作答音频文件,以此获取经验值。此外,如果学生没有完成额定任务,系统会对学生发出挂科预警信号。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可以直接导出学生每项任务的所得经验值,根据考核细则,评定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表现。这一举措使得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有据可循,还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应用能力的不足。

(三)避免主观性考核评价,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的主观性评价往往造成特定的影响。这一点对于习得性无助易感群体尤为如此。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印象评价学生,习得性无助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失去信心,无心提高自身的口译能力。同样地,表现良好的学生也无法从主观性考核评价获得成就感,进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应要通过《英语口译》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客观地评价学生表现,使得动机低下的学生趋于加强学习动机,获得好成绩;动机较强的学生能够认识自身不足,从而得到全面的改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性考核对于改进课程教学是有其实效的。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改进教学质量的依据。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不足造成教育工作者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无法全面、客观、高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反馈和帮助。基于此,《英语口译》课程尝试通过三项改革实现形成性评价的价值,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动机以及提高教学质量:①增加其考核比例,提高学生平时积累和应用的意识;②利用信息化教学,高效实现综合的考核模式,使评价有据可循;③避免主观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猜你喜欢

口译学习动机考核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