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产、服务”一体化混合制教学工厂案例探析
2021-11-21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向 巍,王 强,杨 鹏
1 前言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一所地处西部山区的高职院校,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的专业群。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提升专业群办学质量,深化职业教育“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实现深度产教融合、营造“真实生产性实训教学环境”,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优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等目的,2007年学院与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公交”)进行合作,双方共同提供场地、设备和启动资金50万元,建立了“贵阳凤凰村机动车技术检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检测站”)。其主要作用是满足学院的教学需求,同时服务于贵阳市5 000多辆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安全检测;并不定期在社会上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为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重生产、轻教学、“合而不深”“合而不融”及“机制不畅”等问题,双方在协同育人、资产混合、教学与生产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历时10年,创新建立了“双主体、双租赁、双管理”的“三双”长效合作及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资源”“小项目搭建大平台”“新机制保障大教育”三大突破,将检测站建成了具有“教学、生产、服务”一体化功能的教学工厂,提升了专业实力、夯实了专业服务产业的基础,成为职业教育校企“混合制”办学模式的成功范例,项目成果荣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对检测站的主要合作机制进行深度剖析,希望能给全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合作机制介绍
2.1 “双主体、双租赁、双管理”的“三双”长效合作机制
(1)“双主体”合作机制。检测站的两个投资主体为学院和贵阳公交,在检测站成立之初双方各自投入注册资金25万元,根据双方投入的注册资金按1∶1计算回报比例。
(2)“双租赁”运行机制。在检测站建设之初,检测设备由学院进行投入,场地及厂房由贵阳公交投入。为解决固定资产入股评估难题,双方资产以租赁形式投入检测站,其租赁费用根据资产评估按一定比例进行返还。采用该方式有效解决了“混合制”中各自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及产权不清难题。
(3)“双管理”管理机制。检测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贵阳公交推荐法人董事长人选,校方推荐总经理。2013年后,由于检测站发展壮大,董事会规模由原来的3人增至5人,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也由学院和贵阳公交按照1∶1的比例组成;教学管理及师资团队由双方互派。这些措施确保了两个投资主体在检测站的合理诉求。
2.2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三方(学院、贵阳公交、检测站)通过建立“产教交替、校企互派、对标行业、双向激励”协同育人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依据检测站业务量“旺、淡”和工作岗位设置情况,结合岗位知识点和技能点,由三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岗位教学,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保障了教学实施,实现“产教交替”;校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校企互派”;学习内容来源于真实工作环境、任务,并建立了对接职业标准的评价体系,达到“对标行业”的培养目标;将参与生产管理的教师工作量纳入检测站经营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院绩效,绩效工资由检测站回拨学校的经费中支付,体现多劳多得。企业兼职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统计课时量,按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核发课时费,实现“双向激励”,保证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生产和教学的积极性。
3 成果特色与创新
3.1 解决了专业教学改革中“五对接”和西部山区汽车专业“可持续”发展难题
检测站是“真实生产性环境”的教学工厂,拥有一流的设备,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对贵阳市公交车和社会车辆开展综合检测、安全检测和环保检测,在生产过程中融入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国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行业工艺流程,从而倒逼专业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五对接”。同时,师生参与检测站生产工作,通过检测站经营获利,每年20余万元的盈利用于专业建设。将传统的汽车专业实训由“单一消耗型”转变为“造血型”,有效降低了教学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西部山区汽车专业因办学经费不足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难题。
3.2 瞄准人才培养需求,实现“小资金撬动大资源”
根据汽车专业岗位关键能力培养需求,立足于服务贵阳公交运营的5 000多辆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通过检测站的建设运行,加深了与贵阳公交的合作互信,贵阳公交车辆整个维修车间成为专业教学基地,满足汽车专业学生顶岗实训需要;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在校内建立了“贵阳公交发动机总成互换中心”,满足了校内生产性实训需求,并为学院创造了一定经济收益;双方还根据公交车“新能源化”发展趋势,在校内共建了“贵州省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研究中心”,学院利用该中心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专业结构调整,满足了行业转型升级需要;使贵阳公交的相关资源“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服务于学院的专业建设,整体提升专业实力,从而实现“小资金撬动大资源”杆杠效应。
3.3 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小项目搭建大平台”
结合专业发展需要,以检测站的建设、运行为载体,除完成“教学+生产”两大主体功能外,投资主体双方还和政府、行业及相关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检测站成为学院“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教学基地”和“贵州省中职汽车师资培养基地”两大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贵州省道路运输局和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汽车检测从业人员继续再教育基地,依靠检测站建成省内乃至国内“双师”专业教师培养平台,建成全省汽车检测行业新技术培训和推广平台。依托贵阳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行业协会,成为学生就业推荐平台,并成为全省汽车检测行业的“黄埔军校”,是行业人员的培养摇篮,从而实现“小项目搭建大平台”。
3.4 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实现“新机制保障大教育”
从2008年开始,学院和贵阳公交在联合成立检测站时,也启动检测站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建立董事会制度,对检测站的合作、运行、管理、人员激励及学生轮岗和就业推荐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解决了资产收益回报和产教深度融合等主要问题,同步实现了“共建、共管、共赢”,并创新形成了“五大”运行管理机制。
(1)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双方按1∶1比例选派人员成立董事会,贵阳公交派遣人员担任法人董事长,学校派遣人员担任总经理。在财务运行上,贵阳公交派出一名出纳,学校派出一名会计。建立完善了检测站决策、运行和管理制度,使企业能享用学院的教育、科研和培训资源,学院能集聚企业的设备、项目和技术资源,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和互补。
(2)形成了教学、生产协调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完成学生生产性实践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由企业和派驻的总经理根据生产任务的状况共同制定,总经理协调各岗位实训教师和技术人员在检测站专门的教室,根据检测站培训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另一方面检测站生产任务的运行是由总经理及管理团队,按照公交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任务,定时、定量完成,重点保障集团公司的市区公交线路公交车的安全检测,在保证公交车优先检测运行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车辆的检测工作。
(3)形成了共同盈利的回报机制。投资双方对检测站定期进行审计后,通过年度董事会预测评估,制定下一年的生产目标,学生培养的教学目标,检测站运行后的产值目标,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排名等计划,由董事会向集团公司和学院汇报批准后进行实施。
为了保证双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每年在扣除人员成本、学生学习津贴成本、税收成本、行业管理成本后,根据年度经营产值情况,检测站向双方以租赁费方式按1∶1的比例回拨设备、土地收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4)形成了多劳多得的人员激励机制。参与教学和生产的工作人员的薪酬由生产任务、工作表现、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组成。企业兼职教师的课时津贴由检测站发放;学院教师的生产和教学任务纳入经营量化考核体系,由校方进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从检测站回拨学校的经费中支付,体现多劳多得,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教师兼职兼薪的问题。
(5)形成了问题导向的教改机制。该机制中有“五个抓手”。一抓“问题”:问题导向,教学以生产实际问题为引导,统领教学过程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抓“梯度”:问题的推进要循序渐进,低起点、小步子、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抓“过程”: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一边按国标检车,一边完成课程内容,两者相互融合;四抓“反馈”:根据用户对检车及问题处理的反馈来衡量课程实施效果;五抓“手段”:真实环境和案例与多媒体手段并行,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和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通过“五大”机制的实施,确保了检测站的顺利运行,使得专业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专业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教师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从而实现了“新机制保障大教育”,并建立了“教学工厂”的管理运行新模式。
4 结语
学院引企入校,强化专业与企业对接,形成基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培养学生794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训练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奖37次,其中获国家级比赛一等奖2人次、省级大赛一等奖19人次;培养省级名师4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建立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资产增值明显,共计创造产值2 329.9万元,回拨学院派遣人员薪酬223.75万元,反哺教学2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