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扩招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1-11-21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张春蓉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张春蓉
为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及指导精神,2019年吉林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实施扩招人才招生计划。面对这样特殊的教育群体,为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必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扩招专业建设。2020年春,我校迎来第一届扩招专业的学生。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实际,我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扩招新专业。
1 专业基础与优势特色
(1)专业基础。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依托智能新能源技术专业群的发展,基于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及跨界融合、智能化趋势,由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3个专业组成。建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4门;建有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70余家。专业群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省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院级名师工作室7个;承担教育部华夏基金项目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吉林省职教师资汽车技术培训、吉林省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等培训工作;长春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组织汽车维修等工种的职业资格认证达2 394人次;汽车应用技术产教协同研发服务中心自主研发制作教具24类62台套。能够满足新技术专业,特别是有扩招任务专业的专业建设需求。
(2)优势特色。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升级改造,专业对应汽车产业链上游汽车生产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经成熟,为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产业链需求
2.1 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部署,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汽车产量、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能源、环境、安全及交通拥堵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最优方案,而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产业新“四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我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吉林省新动能产业发展,针对吉林省“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整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建设工业信息化智能网联汽车、空间数据应用‘双创平台’”等战略性发展目标,培养面向吉林省新动能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为实现吉林省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输送人才。结合国家高校百万扩招计划,为提高社会人员技能就业能力,促进岗位提升与再就业提供保障。
2.2 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中小微企业的迫切要求
产业“智能化”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将以“新技术+新职教+新培训”为理念,结合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建设基于企业真实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实训室,打造“双师型”一流师资队伍,兼备1+X证书培训与考核等功能,为吉林省培养大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加速吉林省各市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2.3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教育人水平
(1)促进汽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凸显学校学科特色优势。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我校打造特色专业及专业群,提升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或专业群招生的竞争力,在未来专业招生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此外,带动区域内相关院校汽车专业共享优质资源。
(2)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本地产业为依据进行整合设计,对接区域人才培养深层次需求,利用项目建设成果培养面向本区域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优化毕业人才培养层次,可有效提高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帮助社会人员、下岗工人、退伍军人等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再就业率。
3 建设目标
3.1 打造智能网联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
(1)重点研发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智能汽车驾驶辅助装置等相关项目,争取获取专利。
(2)同时将研发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申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3)依据企业需求立项并培养人才,最终将人才输送回企业,打造闭环的产学研链条。
(4)定期邀请高校专家、企业专家进行定期培训。
3.2 创建技能鉴定与技能竞赛培训中心
(1)吉林省1+X智能网联汽车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试点。结合教育部提出的智能网联汽车的1+X证书要求,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立省级办公室,发挥培训考核基地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基地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为载体,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有助于提升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院校的人才供给能力,增强本区域职业院校的市场吸引力,为推动职业教育的深入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建设标准将严格遵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车联网系统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匹配对应工作领域工作任务,满足《标准》中对职业技能要求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培训教学与考核,将本基地打造成智能网联汽车“1+X”人才培养试点。
(2)组织省级以上汽车智能技术应用大赛。基地对标行业关键技术标准、企业核心技能岗位群,立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3.3 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通识教育活动,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针对扩招相关专业社会人员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对智能网联技术的认知,扩大专业影响力,提高民众对汽车产业发展的认知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意识。全面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前沿科学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特别是扩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4 专业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4.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针对扩招人才的特点,在严谨、科学的职业活动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将高职院校扩招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机融合,建立高职院校扩招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互认体系,避免学历教育与职业岗位技能教育教学内容重叠、重复学习及多次考试的弊病,同时,避免和学校普通招生的学生发生教学设施、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的冲突与浪费,有效提高扩招专业教育的教学效率与效益,实现与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零距离。学生可在享受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书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4.2 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紧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根据职业变化相应调整专业服务面向和岗位面向,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资源中,以“建为用服务、用促建改进”为原则,以课程资源为重点、以特色资源为补充,建设一批优质教学资源。
按照“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完成课程开发,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一批核心资源,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ADAS高级辅助驾驶技术、智能汽车线控底盘技术、车载网络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汽车无人驾驶综合设计等课程教学资源。
4.3 教材与教法改革
以1+X证书制度为目标,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专业将统筹规划,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教材中,加强新技术、新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教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化+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4.4 创建“无人驾驶环境感知与数据优化分析”创新研发团队
针对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环境感知进行创新研究。依托汽车应用技术产教协同研发服务中心和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围绕长春市地方经济产业和岗位需求,根据一汽集团的研发方向和国家智能网联北方示范区的测试项目,对环境感知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对采集数据进行优化分析,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得到最优控制方案。力争在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环境感知方面进行创新应用研究。使团队教师获得企业研发工程师能力,带领学生提高专业认知与就业能力,为地方产业与区域发展储备人才。逐步打造成一支具备企业研发岗位能力的创新型教学团队。
4.5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含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实训室、无人驾驶综合实训室、车联网系统集成实训室、智能网联创客实训室,涵盖教学软件、硬件实训台、智能车开发平台等,从软件到硬件、从教学到实训、从基础学习到技术深化的多维度全方位建设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车辆关键技术(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信息交互关键技术(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基础支撑技术(高精度地图与高精度定位、标准法规、测试评价)等产业高端技术领域工作,打造全国汽车智能专业特色实训基地。
(2)智慧交通实训室。与信息学院共建智慧交通实训室,共分为两个区域,即智慧交通沙盘和学员工位区。智慧交通沙盘按真实测试场景等比缩放,强化应用导向,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将现有智慧交通新技术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同步更新。结合高职院校汽车类、机电类、信息类、人工智能类专业的汽车智能化教学要求及教学特点,围绕国家智能制造产业政策与发展需求,涉及行业实际案例与汽车新技术,针对智慧交通技术、车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技术技能课程而开发,使学生了解汽车智能技术发展特点、体系结构,掌握智能汽车先进辅助驾驶技术、智能汽车先进感知与导航技术、智能汽车规划与控制技术和智慧交通系统等智能网联先进技术,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态,特别是在汽车行业、交通行业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智慧交通系统的实现原理和业务逻辑,并对整个城市智慧交通行业有所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智能网联行业的认知程度。为今后从事无人驾驶行业、车联网与物联网行业的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4.6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依托汽车应用技术产教协同研发服务中心,发挥教师研发团队、企业技术团队的资源优势,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发“利用网络平台技术开展汽车远程诊断”等技术服务。
(2)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开展企业岗前培训,面向扩招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国内边远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提供师资支持。
(3)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全面服务。建立毕业生跟踪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导师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掌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中长期职业发展情况,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4)送服务进社区。联系校园周边社区,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和创业困难。开设社区讲堂,举办汽车文化、汽车使用与保养、汽车智能技术讲座,协助社区开展文化建设。
5 预期成效
建设涵盖“1个智能网联创客实训室+3个综合技能实训室+1跨专业融合实训室”的现代化综合实验实训区,打造集教学、实训、培训、教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智能技术创新教学示范中心,最终形成“省内示范、国内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成后预期效益如下。
(1)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对接智能网联汽车“三横两纵”技术架构,开发“1+3+1”智能网联汽车综合实训基地,提炼企业典型应用进行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实训任务,可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深度对接,满足新技术专业、扩招专业的建设需求。
(2)构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实训体系,确保专业课程顺利实施。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融合企业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的智能网联专业课程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扩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我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师资操作技能和专业教学水平。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打造一支适应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满足我校教师课题研究,实训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模式创新等需求,提升专业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4)教学模式创新,促进“书证融合”。引入“知识学习+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的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搭建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对智能网联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实训技能。
6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为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保证各项建设任务实施到位,达成预期目标,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及扩招专业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1)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制度保障、经费管理、人员保障、项目协调与监督工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障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2)专业学术委员会。依照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建立专业学术委员会,对专业的课程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
(3)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校、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统筹进行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谋划,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教学标准,开展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调研,协助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质量评价机制和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机制。
7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扩招专业的专业建设的规划与思考,扩招专业的建设能够显著提升高职扩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扩招专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报考扩招专业,从而促进高职扩招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