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动态
2021-11-21
★教育部:启动“十四五”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全面安排和部署“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计划》的实施能够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计划》由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总体要求。对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聚焦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把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简称“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教师企业实践等作为重点内容。二是重点任务。在培训内容方面,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聚焦1+X证书制度和企业实践,同时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培训体系方面,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培训机制。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方面,打造高水平教师培训机构,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推进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在监督考核评价方面,定期组织开展质量监测、视导调研和跟踪问效,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及成效的绩效考核。三是保障措施。明确国家、省、市、县、校级培训重点,完善培训体系,落实地方责任。明确经费使用要求,强化地方支出,加强经费保障。要求地方制定“十四五”时期实施规划,每年按要求报送年度实施方案。
《计划》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推出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1+X证书制度种子教师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访学研修等五大举措,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二是校企双向交流,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选派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采用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顶岗、参与研发项目、兼职任职等方式,开展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践;一方面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工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工作的常态化机制。三是启动“双名”工程,发挥示范作用。开展名师、名匠团队培育,名校长、书记培育,培训者团队建设,通过示范引领、重点推进、以点带面,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教育部和财政部制定了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计划》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年度任务部署和绩效评价,优化工作推进相关制度。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计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本地区年度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跟踪问效。
(2)明确各级任务。进一步明确国家、省、市(区)、县、校各级主要任务。国家级培训主要面向专业带头人、名师校长(书记)和培训者,省级培训主要面向骨干教师、小众专业专任教师,市(区)县培训主要面向中职院校教师,校本研修主要面向高职院校教师。
(3)完善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渠道对《计划》实施予以支持,各地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确保经费按时拨付。经费投入要进一步突出改革导向。严格界定经费开支范围,规范拨付流程,加强经费使用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开展督查评估。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采取专家实地调研、现场指导、网络监测评估、学员匿名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机构项目实施过程及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经费分配、任务调整的重要参考。
(陈 果)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9月1日起施行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正式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教学活动,不得仅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办学,并应当经其主管部门批准;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不得以管理费等方式取得或者变相取得办学收益。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自9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学校保护职责、专项保护制度、学校管理要求、保护工作机制和支持监督措施,要求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教职工以及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实施6类行为,包括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抚摸、故意触碰学生身体特定部位等猥亵行为;向学生作出具有调戏、挑逗或者具有性暗示的言行等。
此外,《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还提出了学校应定期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欺凌专项调查,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禁止手机带入课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等规定。
(魏世鑫)
★技能中国行动正式启动
近期,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并将该行动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点工作。
《方案》重点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既注重全面性、系统性,又突出工作重点,既注重体现前瞻性、创新性,又注重梳理总结现行的典型做法,形成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 800万人,占技能人才近30%。但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培养、使用等方面,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方案》明确提出,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 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个~3个百分点。
为确保实现目标任务,《方案》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入手,围绕健全“技能中国”政策制度体系和实施“技能提升”“技能强企”“技能激励”“技能合作”四大行动,提出20条具体举措。健全政策制度体系,重点是健全技能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技能提升”行动,重点是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支持技能人才创业创新。“技能强企”行动,重点是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大规模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技能激励”行动,重点是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技能合作”行动,重点是做好世界技能大赛等国际赛事的参赛和办赛工作,加强技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国际互认。
为推进技能中国行动落实,《方案》明确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实施力度。同时,明确了2021年~2022年推进技能中国行动的10项重点工作任务。《方案》还提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根据各地实际,通过与省级人民政府签署部省(区、市)共建协议等方式,推动各地打造技能省市。据了解,目前已有河北、山西、吉林、安徽、河南、湖北、云南、西藏、新疆等9个省份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签署了技能领域的部省共建协议,共同推进技能社会、技能强省、技工大省等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邱 非)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
近日,甘肃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甘肃省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印发,标志着高考综合改革在甘肃省正式启动。
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甘肃省将职业高等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形成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健全职业高等院校分类考试制度。2014年,甘肃出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提出,逐步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推进“2+2+1”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改和“3+4”考试招生试点等,吸引更多学子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2020年7月,教育部、甘肃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职业教育要作为甘肃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通过夯实中职、办优高职、试办本科,建立中高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将甘肃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亟需技能人才供给高地。
此次甘肃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职业高等院校招生,一是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符合甘肃高考报名条件、具有省内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可参加职业高等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或统一高考录取。
职业高等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未选择分类考试招生以及选择分类考试招生但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职业高等院校学习。已被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表示,职业高等院校还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符合甘肃报名条件的省内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可参加中职升学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
(李新爱)
★天津举行职业教育“两院四中心”揭牌仪式
9月14日,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项目启动会暨“两院四中心”揭牌仪式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
“两院四中心”是依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天津市职业教育研究院”和“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院”“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同步深化已有的“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和“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依托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两院四中心”由天津市教育两委直接领导,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提供科研人员、聘请兼职研究人员以及各项日常运行事宜。具体运行机制由职业教育研究院牵头,产教融合研究院、职业教育发展评估中心、鲁班工坊研推中心、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各负其责,形成一总五分的发展格局。
“两院四中心”基于天津市现有职业教育教科研基础,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两院四中心”的职教科研体系和平台,持续推动建成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研究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研究领域覆盖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评价、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领域;打造全国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平台,成立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全面支撑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智库。
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处长李力在会上介绍,新成立的“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聚焦非洲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实际需求,从推进中非合作与人文交流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支撑服务非洲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机制与做法,探索建立中非职业教育论坛对接机制,科研引领创新发展,打造中非国际产教融合的“桥头堡”。“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将以需求为导向,针对问题系统开展深入研究;架设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桥梁,与非洲朋友分享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
(王君妍)
★株洲:奋力打造职教名城 助力建设“三个高地”
职业教育是株洲的重要优势,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奋力打造中国职教名城,形成“南有株洲、北有天津”的职教格局,为加快建设“三个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
(1)要抢抓发展机遇。株洲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较为领先的职教园,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0所,在校学生11万余人,每年为社会输送3万多名毕业生,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抢抓“两个大体相当”的机遇。“两个大体相当”就是中职和普高、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充足的生源,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扩规模、增体量。抢抓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机遇。国家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要抢抓机遇支持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湖南工贸技师学院等有条件的院校尽快转设为高职学院。国家有关政策明确,提高职教本科的招生规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占比,鼓励应用型本科开办职教本科教育,但目前我市仍没有一所职教本科。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通过合并、转设等方式尽快升本,大力开办职教本科教育,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两所职教本科,抢抓先机,赢得发展优势。
(2)要推进产教融合。株洲是一座老工业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打造“三个高地”的伟大实践中,要紧扣全市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鼓励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鼓励支持师生创业,推动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优化供给结构。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变更迭代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加快布局紧缺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撤并淘汰过剩专业。完善职教体系。对接“职教高考”制度和产业升级需要,完善“文化+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逐步健全“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硕士”等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把株洲打造成全国闻名的“职教名城、工匠摇篮”。共建产业学院。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同时为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定向研发提供有效渠道和载体。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参与产教融合并且达到要求的企业在评选评优、金融支持、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事实上,各企业收账款策略并不都是很完善的。很多企业在收账款时,并没有能够对客户的品质、借款后的偿还能力、所拥有的资金情况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就直接盲目地接收单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些客户往往不能够按时还款,拖欠应收账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很多企业在制定收款策略时也没有相应比较专业的回收款政策,对于回收应收账款的力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客户对还款不重视、不积极,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问题。
(3)要推动多元办学。目前,我市的职业教育以政府投资办学为主,企业和行业办学、政府和企业联合办学相对较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眼界,引导各类主体开展多元办学。多元化开办“职业学校”。要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上市公司、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发挥技术、人才、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办职业学校,鼓励其他类型的企业依法开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国有企业举办非营利性职业学校,切实发挥企业办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着力破解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难题。多元化开办“实训基地”。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对于政府投资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加强管理,允许职业院校错峰有序使用。对于通过市场化招商、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实训基地,可以借鉴发放“创新券”,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方式,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服务,着力破解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多元化开办“特色专业”。坚持优势专业优先发展,从职业教育现有专业中遴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优势专业做大做强。对于目前暂时达不到职教本科办学条件的院校,要瞄准行业高端、尖端,探索特色优势专业开办职教本科教育,着力破解“专精特新”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
(4)要坚持内外结合。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加强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要瞄准国际一流标准,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贡献“职教力量”。一方面,提升内涵发展。各职业学校要精耕细作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学制培养、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提高课堂质量。着力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岗课证赛”综合育人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采取“借船出海”“理念伴随”等模式,助力株洲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紧跟“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集聚职业教育资源,通过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政府援外等方式,探索与株洲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坚持开门办学,支持职业教育“引进来”。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交往,引进一批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来株办学或开展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核心理念、管理方式等,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株洲职教更具品牌优势。
(许箕亮)
★宿迁:以“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9月9日,宿迁市政协召开五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围绕打造宿迁职教特色开展协商议政。截至目前,宿迁市共有2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20所中等职业学校,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6.9万人,专任教师3 413人,其中,高级教师占比近3成,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逾6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加大投入,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以服务宿迁“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和20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为导向,引导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实现全市职技院校专业与主导产业匹配度70%以上。
近年来,我市实施“一校一策,联盟办学”改革,对内靠大靠强,对外招大引强,积极引进市外优质职教资源来宿办学,先后引入八维教育集团、传智专修学院,为宿迁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三县两区职业教育学校主动与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学校挂钩帮扶对接,实施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共建。推进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合理配置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增加高中学位供给;近三年来,全市综合高中班招生规模达3 700余人。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市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积极开展面向城镇转岗、待岗工人,城乡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主动拓展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积极开展“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主动对接京东、长电科技、永年激光、聚灿光电、天合光能等重点企业,年均安排到岗实习学生8 000余人。强化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训练,积极引导学生本地就业,努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今年,全市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2%,本地就业率70%以上。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财政性经费与办学绩效、教育质量、本地就业率等因素挂钩的拨款方式,保障学校长足发展。建立多元投资渠道,推动企业和社会办学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领军型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实现全市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白 天)
★广东13所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示范性基地
日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公布215个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广东省13个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其中。
去年9月份,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开展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改革传统教学育人手段,同时有效弥补职业教育实训中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特殊困难。经过职业院校自愿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线上线下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确定215个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入选培育项目中,广东省13个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为全国各省份中数量最多。此外,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份居次,均有10个基地入选。教育部职成司要求,各地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动员各方力量支持项目建设。
广东省入选的13个基地分别来自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河源理工学校。河源理工学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中职学校虚拟实训基地。
13个入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大多面向这些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基于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这一基地建设面积达800 m2,由虚拟仿真综合展示体验中心、服装设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MR综合互动教学虚拟仿真实训中心、AVR综合系统教学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印染加工虚拟仿真中心及现代纺织技术虚拟仿真中心等6个部分组成,总投入1 200余万元,构建起一体化全链条实训教学新模式。
(龚名扬)
★三明市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
近日,三明市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围绕三明市现代产业体系及医疗卫生、养老家政、数字信息等行业领域,规划建设一批急需的特色和重点专业,强化重点学科建设人财物保障,大力培养产业发展专业人才。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支持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三明市农业学校、福建三明林业学校等院校创建“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支持三明市农业学校创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在理顺职教园区管理体制后,由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创造条件申办“三明技师学院”(或加挂“三明技师学院”牌子),开设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坚持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综合类、地方性、就业型、特色化”办学定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建成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
(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