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做法
2021-11-21王镇英
王镇英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沙贝小学 广东 广州 510990)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決定》。在“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基础教育就愈发重视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以及落实,旨在以此培养出人格健全、思想健康且积极的学生。但是,纵观其实践现状与小学生在道德素养、法治意识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法治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枯燥特性以及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法治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也因此阻碍了他们相关意识的深化与提高,使其出现了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究能够提高其法治意识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加强教师培养,提升专业能力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辨别事物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的能力,他们对于法治知识的感知大多数时候都源自于教师的指导。换句话说,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成,需要以教师的指导为支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教授相关内容的专业化教学能力,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应意识的提升[1]。因此,想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就是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对此,可选择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种:①在教研组中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围绕自身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们展开讨论,在集思广益中取长补短,调整自身不科学的教学方法。②在学校的支持下外出交流,通过听讲座、读教育类书籍、在网络中观看名师教学视频等方式接触更多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思想,进而在新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通过高效学习提高法治意识。
2.尊重学生主体,鼓励自主学习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索并吸收知识的过程,而也只有在主动状态下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为根本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2]。
以三年级上册的《安全记心上》为例,教师便可参照以下做法设计教学活动:先在网络中搜集与“交通安全”有关的趣味科普视频,再对照教材和视频内容寻找“违反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图片和视频。紧接着,在课堂上先展示与“违反交通法”有关的图片和视频,鼓励学生对“图片或视频中的人物行为是否违法?”、“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为什么违法?”等问题展开自主思考。如此,对知识的探究是自主的,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意识的过程,法治意识自然可以伴随着自主思考的越来越深入而得到提升。而以学生已经通过独立思考对相关法治知识形成了一定正确认识为基础,教师就可以播放“趣味科普视频”,借助“看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交通安全法治知识”。这样一来,趣味视频本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自然可以对其背后蕴藏的法治知识展开更深入的探究,并在风趣幽默、严谨科学的科普语言支持下,再次深化相关法律意识、提高法治思维水平。
3.立足年龄特征,设计趣味游戏
活泼好动、对有趣的事物常常充满好奇是小学生最明显的特征,而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经常会忽略学生们的这一特征,将课程设计局限在教材理论文本当中,在无形中为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枯燥”之感,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阻碍了他们的法治意识形成与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以“深化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为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可能多地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起来,设计更加符合其年龄需要、活泼好动等性格特征的游戏化学习活动[3]。这样一来,“玩”与“学”被结合在一起,课堂学习活动带给人的枯燥、乏味之感大幅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更加强烈,也必然会在不断的“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法治知识并形成深刻理解、获得一定运用能力。毫无疑问,这对提高他们的相关意识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以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教师就可参照如下做法设计教学活动:先设定一个生活场景如排队购物、靠右侧行走等,再围绕其有意识地设计“我不想遵守规则”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场景做“不排队购物,争抢商品”、“不靠右行走,在推攘中走路”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就能清晰感受并认识到“失去秩序的购物对消费者和商家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在路上乱走乱晃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安全的”。如此,“反向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将游戏收获与教材文本对应起来,学生在“遵守规则”方面的法治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4.丰富课堂活动,组织辩论竞赛
值得一提的是,意识的提高和深化离不开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而越是活跃的课堂氛围和丰富的课堂活动,越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此,在课堂上组织辩论竞赛活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小学生的思维虽然尚处于较低层次,但依旧有着一定“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希望能够通过在竞争中的突出表现得到同学们的赞美和教师的表扬。因此,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竞争”氛围,在带有一定“竞争”色彩的学习氛围中,他们的学习欲望会更加强烈、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而最终伴随着学习效果的优化而到来的,就会是法治意识的进一步提升[4]。
以四年级上册的《网络新世界》为例,教师就可以参照如下做法设计教学活动:先讲授与“使用网络”相关的法治知识,再将学生喜欢的“网络游戏”提出,围绕“网络游戏的利弊”设计辩论赛,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在激烈的辩论中,他们就会对相关法治知识展开更深刻的思考,意识也就会随着思考的加深、在如火如荼的辩论中得到提高。
5.注意课堂总结,及时深化意识
相较于初中或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他们极易在学习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遗忘所学知识,并极有可能在“想要记起知识”的情绪作用下、在“错误回忆”方式影响下对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产生错误理解,进而形成“思维和意识偏差”。显而易见,这对于实现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这一目标是大为不利的。但是,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带领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信息手段将总结后的知识以更加系统化的展示方式发送给他们、为其后续自主复习提供材料支持,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一问题,进而促进“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目标的实现[5]。
以四年级下册中的《买东西的学问》为例,教师便可参照以下做法设计教学活动:在基础内容讲解完毕后,提出“买东西都有哪些学问?”的问题,引导学生口头回答出“要看包装是不是完整,尤其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要留好三包凭证并索要发票”、“买到破损的商品可以要求退换”等答案。紧接着,教师再展示思维导图框架,以“与购物有关的法律信息”为框架核心,围绕学生之前的回答提出“这些买东西的学问都与哪些消费法律有关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结合教材将“消费者有索要发票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或使用商品过程中出现财产损害时,有权要求商品退换和赔偿、道歉的权利”等法律内容填充到导图当中。最后,对导图内容进行再次梳理,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并将其以电子图片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如此,先通过由浅入深的思考回答问题并将知识进行整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法治知识框架,再在直观图片的支持下不断复习所学内容、感受其中蕴藏的法治思想,学生的相关意识自然可以达成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影响着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更是关系着他们在日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人格形成、价值观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应在充分认识该项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提升自身相关能力,不断探寻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帮助他们将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的多元、有效教学方法,如自主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实践化学习等,以便更全面、高效地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