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1-11-21范文慧新乡学院体育学院
范文慧 新乡学院体育学院
一、引言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技能、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在课前预设活动目标、评价标准及奖励机制等,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互助合作为动力,在协同作战中提升学生个人体育能力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下的小组活动目标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随不同的体育项目和教学条件等来进行灵活调整,因此不论是在集体类项目还是个人类项目中,合作学习模式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人的体育潜能
合作学习模式并非只是在形式上实现学生之间的多人组队,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设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再辅之以一系列学习程序与方法,驱动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比之以个人为主体进行体育活动,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借助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等,更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学生个人的主动性。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完全依靠接受外界的知识传授,个人自主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在与外界知识体系发生冲突的过程中持续重塑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合作学习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个人体育潜能的挖掘。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事实证明,单纯聚焦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要求体育教学不光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也要兼顾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相比之下,合作学习模式就是一套以满足学生发展性需求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群体中相对封闭的“小团体”或个体状态,也改变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小组内部基于体育活动的合作与分工,交流与互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责任感。这种集体互助的学习状态有助于打破学生的自我封闭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对学生社交能力的锻炼。在小组内部互相协调以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适应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助长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
合作学习模式推行的基础就是分组,涉及不同学生之间的组合,就难以避免因学生个人素质与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带来的合作压力。在共同的小组目标之下,大部分学生会出于责任感和个人发展要求而为完成小组任务出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小组活动毫不关心,对集体行动不配合,或者是表面上配合,实际却不付出任何努力,却共享了小组其他成员努力的成果。从体育教学的层面来讲,这种“搭便车”的行为是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逃避,不利于其个人体育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因为学生的个人表现被覆盖于小组成果之下,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进行及时纠正。从合作学习的层面来看,这种行为会严重破坏小组内部的和谐生态,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的秩序受到负面影响。
(二)容易导致小组内部的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本来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指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个体所分担的责任相对就会减少。在大学体育的合作学习模式下,责任分散所指的是部分学生会认为如果学习目标没有达成,那么小组会共同承担责任,并因此消极作为、且在实际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的现象。怀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会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对其他成员和小组整体的学习情况漠不关心。如果存在同样认知的学生数量过多,那么会导致小组内部的消极怠工、责任的互相推脱,甚至是整个小组的任务与活动无人负责的情形。比如在小组任务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交一份学习总结,如果一个小组内部的责任分散问题比较严重,那么这时候成员之间会互相观望,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小组的共同责任,看到别人不负责,自己也不愿意负责。这时如果没有人愿意主动出面进行分工或协调,那么会严重限制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目标具体化,奠定合作学习基调
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不应只是拍拍脑袋便做的决定,教师应结合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合作学习的基础条件,预估合作学习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或行为,将合作学习的目标予以具体化,以确保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能高效推进。学习目标的设定要以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实际需求为基准,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体育参与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掌握对应体育项目的基本运动方法与技能,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配合完成集体体育活动等。第二,身体与心理健康目标,要认真学习体能发展的知识和方法,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能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释放压力,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第三,社会适应目标,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中提升自己对社会群体生活的适应力,能够通过合作来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等。
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精力与付出在不同内容板块之间进行合理划分,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提升。以足球教学为例,通过以上三个维度对足球教学目标的细致划分,能够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埋头于自己足球技能的提升,也应强化自身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具体化学习目标也强调了合作学习的作用,这与足球这一强调团队配合的运动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也能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二)建立任务导学模式,实现边练边学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会先进行技术动作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学生模仿之后教师再进行纠错和动作规范,剩余时间就交由学生进行个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对技术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与情感体验,学生也难有交流和表达自己学习问题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难度比较大的体育动作,教师因为无法顾忌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以及学生之间未建立有效沟通,都会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而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在小组合作模式之下,教师可以借学习任务的分配来实现课堂角色的转换,教师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变为监督和向导的角色,将自己的教学重心调整至对学生学习状态与过程的监督与指导,这才是学生体育能力与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小组成员的分配方面,根据体育项目与学习任务的不同,小组成员人数可以灵活调整,但是要确保每次每组中都要有一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这样能够保证教师在讲解过学习方法之后,小组内部能形成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在体育学习任务的导向之下,小组内部能够针对问题建立问题解决模式,实现边探索边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任务导向的学习模式使得体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而是通过以探究为学习过程,以任务达成为目的,融合集体力量积攒学习经验,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以羽毛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分4—6人为一组,每组配备一两个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然后告知学习任务,比如学习正手发高远球。在整体授课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互相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有利于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与练习方式,进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比之教师进行“一对多”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性,使得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能够实现有效提升。
(三)整合评价标准,突出过程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指标。在合作学习模式之下,我们将更多的发展性指标纳入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中,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时,也应同步上述标准,做好对以下两个方面的整合:其一,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要综合评价学生的个人表现与群体表现,即既要关注学生个人的体育能力和素养,也要对其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性与发展性进行评价。对学生群体表现的关注也是为了确保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推行,有助于减少学生“搭便车”和责任分散现象的出现,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兼顾公平性,促进合作学习模式良好生态的构建。其二,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考虑,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也要关注其团队合作精神。
对这两方面的综合考量是为了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唯结果论”的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与过程的评价。因为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并非只局限于使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基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性问题。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运动参与是否积极,是否能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是否能够自主监督和控制自己或小组成员的体育活动,是否能够从体育运动中收获乐趣与经验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能够形成对大学生的价值向导,引导其转变体育学习的观念,认识到体育运动价值的广泛性,认识到合作学习模式在个人体育能力提升与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优势作用,进而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生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结束语
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并非只是单纯地改变教师的授课形式,它的充分有效落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构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结构,重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并且能够通过对学生自主性与能动性的调动,改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方法,逐步推动大学体育朝着更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实际需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