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1-11-21吴瑶
吴 瑶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黔南州 558000)
在我国,作为学术性的专用名词,民俗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俗是指城乡民间生活,从民族而言则是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包括后进民族乃至原始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的民俗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化遗留物,二是民间文学,三是精神文化,四是传统文化。民俗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就是民俗文化,它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在黔南州,高职院校共三所,它们分别是黔南职院、黔南医专、黔南幼专。在近年的教学改革推动下,这几所学校都在进行民族传统教育,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最典型的问题如在贵州这个的民族文化大省,学校在其民族文化教育当中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利用率不够;其次,在某些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当中,该课程的老师可能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也不够深入,仅仅简单涉猎;还有就是一些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紧紧依靠简单讲解,缺少信息化的资源投入和搜集,让学生在没有实践感的前提下又没有得到足够的视觉体验感;最后,民族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他的内容完全可以被渗透到其他的日常课程当中,但这样的渗透却又被其他课程的老师所忽略掉了。种种典型问题都是或多或少导致黔南州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教育实践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因此,只有通过在专有课程和各种其他课程中的不断渗透,才能步步改善这样的情况。
1.民族文化教学是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
1.1 积极培育: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然选择。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等方面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职业学校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将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1.2 民族文化: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源头活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土壤,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民族文化的“具象”“直观”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拉近到高职生身边,让同学们“可触”“可感”,通过民俗文化窥探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源流,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不失为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因此,探讨如何系统、有效地学习民族文化并以此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同时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成为职校语文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2.民族文化在高职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体现
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内容都是零零散散地、非系统地出现在课文的角角落落,它们自然地融入在文章里,存在于各种体裁、题材,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涉及的内容也特别广,包括民间神话、传说、礼仪、建筑、服饰、祭祀、方言俚语等等内容。最后,民俗文化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有大有小、不尽相同。如经典篇目《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中民俗文化贯穿始终,可以以此揭示文章主旨,解索人物形象。《荷塘月色》《长江三峡》中的,民俗内容散落在课文中,可以体现作者情感,增加文章韵味。总之,民俗文化的大量呈现为高职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环境,值得广大教师去开发进行教学。
2.1 了解民俗和民族文化,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如前文分析,民族文化的存在像散落在知识海洋中的宝石,将他们聚集、捡拾、整理才能构成中华民族知识的宝库,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发现“宝石”的美与珍贵。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开设校选课等形式将零散的民俗知识点系统化、体系化。先讲解民族文化的历史沿革、体系分类、流传形式等系统知识,再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寻找民俗文化内容,深刻了解民俗词条的内涵,体会其在课文中的作用。利用课文中民俗节日、饮食习俗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习,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节日民族文化的本质。文化是由历史和情感积淀而成,了解了文化背后的情感与历史,才是真正掌握了民族文化知识,形成民族文化认同。
2.2 借助民俗和民族文化,解读中华民族文学经典文本内涵。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是打开作品主旨的钥匙,民族文化不仅能够为某些现象做文化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更重要的是部分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恰恰是解读作品的文眼所在。如《琵琶行并序》中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处“青衫湿”从民俗和民族文化的角度解读不仅表现出作者悲伤程度之深,更隐喻着作者悲伤的深层原因,即赋闲被贬、不得重用。在全诗的结尾再一次深化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从民俗和民族文化的视角探究文本,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将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文化图景中去解读,可以快速地理解人物、主旨,以此发现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如经典古文《鸿门宴》中座次的安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习俗,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这不仅在汉族有所体现,在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上也被广为认同。
3.民族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教育体现
3.1 民族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意义。从实际教学来看,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个人和其他教师的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调查了解,结果发现目前高职英语的课程目标和设置、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环节都存在本土文化输入缺失的现象。第一,课程目标偏重理论和语法知识,而轻口语和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知识。在高职英语课程的结构设计中,偏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人文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民族文化知识。第二,高职英语教材内容包含的文化知识较少,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材料更少,课程内容和现实结合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文化学习需求。第三,在实际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老师们更专注于理论知识和西方文化的输入,如单词的拼读、语法的讲解及课文的翻译和背诵等,注重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却忽略中国文化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鲜有介绍和传播。
其次,从老师和学生方面来看,教师的中西文化特别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学生的文化输入不足;同时,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加上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缺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就谈不上传播当地优秀文化。例如我曾见过有教师在英语课上问班上的学生是否了解壮族的服饰,有70%左右的学生说不知道,而其中还有部分是壮族学生。可见,高职师生都存在对本土文化不熟悉的情况。
最后,从学生学习需求来看,根据长时间学生对于学习民族文化需求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在学习外语时,有必要学习母语文化,而其中也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表示对民族文化感兴趣,希望能在课堂上学习一些相关文化知识。可见,多数学生还是认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必要学习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值得深入学习、发扬和传承。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民族文化现象和事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民族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大部分高职英语课堂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听。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采用探索任务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收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材料,整理并制作成PPT或者视频讲解,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就此展开个人的演讲或集体的讨论,以此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从而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老师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歌曲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我国的民族文化,如民族自治区内的典型景点、建筑、服装、食物等,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同时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
此外,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上课所学的民族文化知识,开拓第二课堂。老师既可以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将民族文化和社团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例如到当地的景区、景点、博物馆等参观,或者做志愿者、实习导游、讲解员等,不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当地民族文化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的职业院校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把英语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如长沙财经学校成立了酒店前台、咖啡吧、茶室、小超市等,其工作人员全部由学生组成,专为来校的宾客提供服务。这些校内的实践基地也是很好的宣传民族文化之地。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教育具有内隐性、渗透性、渐进性。要指引和整合校园内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各种文化要素充分利用起来,使其成为服务于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永恒的教材。把楼台亭阁、景观设计等建筑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使校园环境处处彰显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气韵、风骨形神,就是进行思想政治隐形教育永恒的资源。同时,要建设好民族文化走廊、民族文化墙,在校园内悬挂、张贴蕴含核心价值的画像、标语,努力营造弘扬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要把校园精神、校风学风、校训校歌、办学历史、管理行为、规章制度、社团建设与我国民族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锻造适合高职院校永续发展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易班”等新媒体,开辟民族文化教育专栏,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联动,利用民族文化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对于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