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2021-11-21王艳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课外

王艳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 山西太原 030008)

课外体育锻炼作为体育课堂的重要延伸,其开展成效与锻炼成效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产生影响,也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健康的人格教育结果产生影响,是高校进行德育及身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1-2]。虽自2002年起,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就高校体育的开展提出了“阳光体育”“校园篮球”“校园足球”等专项发展政策,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是大中小学校教育系统中体质水平较差的群体,特别是不良生活习惯的占有率保持较高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是令人堪忧,存在诸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教育问题,一方面与学情变化和社会发展等时代背景有关,使教育出现了新特点,另一方面与高校体育教育成效和体育教育开展方式不无关系。因此,该文立足体育课程学科责任,以育人结果成效为教育导向,探索基于新时代特点的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模式,并就其管理内容及目标设置、过程管理手段及锻炼成效评价与监管等主要监管机制问题进行创新性探讨。

1 高校当前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形式、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

1.1 在组织形式上以学生自主锻炼为主,在锻炼项目上尊重自由选择,水平差距较大

笔者就我国高校课外体育锻炼情况,除了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全国高校情况外,还对山西省22所不同办学层次的200名大一到大四的高校学生及30名辅导员、22名体育教师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共发放问卷252份,回收252份,有效率100%,访谈一线教师52名。根据文献检索、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被调查高校学生主动进行每周3次以上课外体育锻炼者占比仅为28.9%,且男女生差异较大;课外锻炼形式以田径运动项目为主者,占比高达89.3%,三大球及体育竞赛等更高级别组织与开展形式占比过低;有组织、有固定群体和固定锻炼时间者占比约为17.2%,主要为足球、篮球男生爱好者,高达82.8%的受访者无固定组织与锻炼时间,属自发性参与体育活动;以学校为组织单位进行集体性课外体育锻炼的高校仅有4所,为师范类院校和体育专门学校,高达86.4%的高校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组织与监管。总而言之,山西省高校课外体育锻炼无论从组织开展还是从教育结果上看,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组织不力,教育结果不高,难以履行“阳光体育”与全面育人教育职责。

1.2 高校无统一考核性课外体育发展目标及锻炼评价指标,缺少负责主体,参与及干预度低

根据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调研结果反馈,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有所改善,特别是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指标有所上升,但高校学生却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率较高[3]。虽然高校实施了“阳光体育”等课外活动,但当前高校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及其锻炼成效不仅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学生周参与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正确的认知与行动落实。虽然高校存在人均健身设施及场地紧张等各种现实原因,但真正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就是山西省乃至多数省份高校并无统一性、强制性和考核性的课外体育发展目标及锻炼评价指标。虽然国务院及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相继对高校体育教育颁布了多项专项发展措施与政策,但并未指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负责主体,这就导致了高校及公共体育部门教师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及干预度过低的现象出现。

2 基于教育结果导向理念下的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2.1 实现监管制度创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绩效“挂钩”,强化教学主体责任落实

根据人体运动学相关原理,只有实现体育锻炼科学合理安排和保持体育活动的不间断,才能唤发身体机能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效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个体身上,必须要有强而有力的监管机制与考核标准使之常规化、落实化。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就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监管机制颁布了《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探索出将早操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的“一票否决”性指标,使江苏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明确了责任主体,强化了公共体育教学部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的组织与实施责任。根据江苏省课外体育锻炼的教育成效反馈来看,该办法在促进江苏省高校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教育结果上具有显著影响。而东南大学早在2014年将“晨练”作为强制性、全校、全年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形式和育人的重要窗口,不仅使本校严明的精神文明和校风、校纪得到了落实,还成功培养了学生早起、吃早饭、晨读等“六早”良好生活习惯,还通过晨练促进了教风、学风的大幅提升。由此可见,要想使我国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预期目标,首先就应该从制度上加强监管与落实,只有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绩效“挂钩”,特别是强化公共体育教学部、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教学主体的责任落实,才能真正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化、落实化。

2.2 加强学情分析,制定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与能力发展目标,进行阶段性教育结果评测

根据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当前山西省及多省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从形式上看包含三大球、田径运动、瑜伽、体育舞蹈等多种样式,没有学校就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与能力发展目标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探索,也未进行阶段性教育结果评测要素与机制构建的探索,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主要出于学生自发组织与参与。在教育结果导向理念下进行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模式创新思考,笔者认为除了实现制度创新外,还应在教学内容与能力发展目标、评测机制上进行创新,才能使课外体育活动有据可依,内容充实,效果得到落实。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首先,应明确教学与组织主体,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教学主体建设。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在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具有较好的教学优势,而学生处及就业指导中心则具有较强的组织优势,学校应以这三个主体作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三位一体”式教学与组织主体,根据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胜任力及素养要求,构建包含身心健康水平、社会适应力、知识学习与迁移能力、交际与合作能力、集体主义意识与健全人格5大板块7项素养与能力教育发展目标的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与能力发展指标,并就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进行适合学校发展现实的课外体育锻炼阶段性教育结果评测机制研发,使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与能力发展过程得到追踪、监督,教育结果得到强化落实。

2.3 注重课外体育锻炼氛围的营造与意识的引导,着重提升学生群体的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要践行者,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群体身上[4]。必须要注意加强认识学生群体的体育意识、课外体育运动锻炼情感的重要价值,只有使学生自身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其锻炼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形成自觉行动。因此,各高校除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机制、教学内容和能力发展目标制定及教育结果监督与评测等硬性指标和举措进行深度探索,还应在学生主动体育锻炼意识引导和课外体育锻炼氛围的创设上进行创新性探索,通过广泛参与性、娱乐性、联谊性体育竞赛及体育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彻底摆脱体质测试的功利性锻炼目的,主动在形式多样,开展目标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参与乐趣与体育锻炼兴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群体的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

2.4 构建多主体的社会活动平台,使体教结合与能力素养得到拓展,提升教育成效

根据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笔者还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即高校学生对日后的就业担忧及能力发展缺乏目标感是也是造成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与参与度不高的重要主观原因[5-6]。被调查学生200人,约有78.3%的学生忙于学业,较少或极少主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并有17.8%的学生从大一即打算考研或正准备考证,更有67.8%的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焦虑症状,难以对课外体育的锻炼产生兴趣,约56.7%的学生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学习存在盲目感,无暇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上述几组数据足以透露当今高校学生的精神状态及主观认知水平,这些精神状态与主观认知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应以学生的焦虑点为中心,集中到课外体育管理权限中,合理构建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大胆聘用校外相关人员,构建一体化的体育活动空间,积极构建以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及主流岗位为多主体的社会活动平台,通过定期讲座、不定期短期实习或工作岗位体验等活动使体教结合与能力素养拓展得到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通过教育实践明确未来职业能力发展需求目标,消除不良心理压力,提升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兴趣与主观意愿,从而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教育成效。

3 结语

高校课外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延伸手段之一,对学生课外活动空间的拓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均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利用好课外体育活动媒介,探索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机制,无论对高校学生素养教育结果还是对高校综合教学的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西省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在获取山西省22所高校当前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形式、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基于教育结果导向理念,对我国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模式提出了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和能力发展目标教学创新、阶段性教育结果创新和体教结合与能力素养多教育主体4点创新思考,加强了教学主体责任落实、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观意识和教育结果监督与评测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课外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小满课外班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我的“课外老师”
运用经济分析法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
取经之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