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①

2021-11-21毕永兴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教师

毕永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山东威海 264200)

行为习惯除包含生理层面自动化的行为和动作,还包含人的思维和情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个人取得成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很多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形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种不良的大学生活习惯和状态会对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参与工作带来恶劣的影响。规范当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体育锻炼对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助益作用,有益于学生树立目标、勇于挑战自我、具备不畏艰难和果断行事的意志和品质。

1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

1.1 体育锻炼有益于提升学生人际关系发展

作为社会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和正常的情感交流是必要的,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之一,而对于处于群体校园生活的大学生而言,作为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对象,学生之间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有着共同的体育锻炼爱好和习惯,通过体育锻炼创造和增加了学生间的接触,可以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加深双方了解;另外,基于共同的体育爱好,能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促进学生间友谊的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学生关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2 体育锻炼有益于学生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公平竞争意识的树立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关乎到整个社会良好的竞争局面的形成,而现代竞技体育提倡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竞技项目的参与,可以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公平竞争的竞技精神,从而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生活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体育锻炼项目本身即可体现其平等性,在竞技体育项目比赛的参与过程中,要想赢得比赛,必须具有竞争精神,凭借实力竞争,依靠自己的努力突破自身的极限,超越自己,超过对手,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有助于学生竞争精神的形成和顽强意志的培养。

1.3 体育锻炼有益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体育锻炼过程不是轻松愉快的,学生必须克服自身的惰性,克服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有益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对于平时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而言,其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一般比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要更加积极乐观,对待目标能够做到锲而不舍;体育锻炼不是一时兴起,需要长期坚持,利用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另外,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得到健康的身体和突破自我的锻炼结果,以及获取体育比赛的胜利,这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和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1.4 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可分为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情绪的稳定与控制能力5个维度。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愉悦度,树立自信心,培养其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遇事可以更好地稳定情绪,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做到积极认知,自我悦纳,具有更强的情绪控制力。

1.5 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乐感

大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增长能力的阶段,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紧张的课业学习之后需要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可适当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而体育课程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技能、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能够充分陶冶情操,调理身心健康,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及心理上的轻松愉悦之感,这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2 基于体育锻炼的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策略探讨

2.1 转变教育思想,重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针对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最有效和最大的。在体育教育方面,学校特别是大学应切实发挥其体育教育的功能,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这不仅仅有助于推动学生整体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且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形成。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实现体育锻炼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为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认知体系,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水平。

2.2 建立体育课堂行为习惯培养常规机制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体育锻炼课堂机制,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树立科学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明确和落实每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着力于每节体育课中的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难点集中力量帮助学生切实突破,注意体育专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将体育课程教学从老师、学生、学校三方面切实重视起来,不仅仅只是将获得学分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源动力,建立切实可行的体育课课堂常规,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并保持其持续性。对于课程教学方面,首先保证学生体育课堂的时效性,其次保证学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2.3 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重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实施公开、公平的招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优秀的体育教师,以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第二,各学校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聘请在职的优秀体育教师来校培训,不仅是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更要加强实践中针对大学生的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经验的传授。第三,要政府牵头,教育部门应积极展开有关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培训工作。学校应开设针对体育教师补贴的相关福利,并建立评估考核制度,培育更多的优秀的体育一线实践教学老师。第四,改进薪金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激励措施的应用,利用学生评分、竞赛名次等方式增强激励效应,进行“优秀体育教师”评选,提高教学积极性。摒弃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对于体育等课程不重视的普遍现象,将体育课程建设提到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同等地位上来,基于体育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加强和重视体育教师的师资建设,培养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

2.4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管理模式

除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行为习惯管理和养成的主要教育场所,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管理模式,通过三方共同的努力,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通过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 结语

对于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社会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合理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从而实现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性,不仅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有益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与优良的品质,增强心理弹性,从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能够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提高稳定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教育虽然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但学校更需要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指导培养学生,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重视体育课程教师的师资培养,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