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小学啦啦操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①
2021-11-21张蓉
张蓉
(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学 广东中山 528400)
啦啦操项目源起于美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项普及性强,集音乐、舞蹈、体操、健康及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深受普众的喜爱。啦啦操从最初的社会赛事活动演变到各大中小学的校园课程,在小学阶级,啦啦操多以常规课、训练课等形式出现,由于需要一定的舞蹈基础,学校通常是为表演和比赛而组织的啦啦操社团或专业训练队,真正作为教案编入课程的偏少,啦啦操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学生运动能力偏弱等原因使本可以振奋人心的啦啦操课堂变得了无生趣。该文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针对当前小学啦啦操教学开展现状,为小学啦啦操教学实践提出可行性改革思路。
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0年下降,且青少年抑郁现象逐年递增的现实基础上,我国长江学者季浏教授基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而提出来的立志于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课程模式。
2 小学啦啦操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纵观啦啦操的校园发展,并从中国知网搜寻结果发现,阻碍小学啦啦操教学实践顺利推进的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水平与学校的教学条件,下文将从这3个角度分析小学啦啦操教学实践的现状。
2.1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限制
讲解示范法、合作学习法等是小学啦啦操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肢体不协调、动作记忆慢的学生来说,会造成学习障碍,当分小组练习时,熟悉了动作的学生非常积极地练习,没有掌握动作的学生只能在站立在一旁看同伴练习,两边形成鲜明的对比。
2.2 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限制
学生身体运动能力与心理健康制约体育技能学习,对于表现性难美项群的啦啦操项目来说,则是难上加难。首先是运动能力,季浏教授在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道中指出,学生的运动能力主要包括体能和运用技能,其中体能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及身体成分;另一类是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包括速度、反应时、力量、灵敏性、协调等,虽然啦啦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体能,但是需要有一定的体能基础才能掌握啦啦操的技术技能。其次是心理健康问题,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都是小学校园存在的不良心理倾向,啦啦操项目要求阳光活泼、洒脱奔放、表现力较强,啦啦操项目的内在和外在要求对于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3 教学条件的限制
啦啦操教学设备与环境,在客观条件上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一方面会使教练产生倦怠心理,另一方面,学生无从体会到啦啦操的原本练习方法,比如柔韧素质的练习、技巧啦啦操的练习,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条件,是完全开展不了的。
3 小学啦啦操教学实践改革思路
根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从课程角度出发,提出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和学习评价方面进行小学啦啦操教学实践的改革。
3.1 学习目标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目标符合《课程标准》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描述的性质,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以及“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基本理念。
3.2 教学程序
体育教学传统单一的教学程序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师的发挥受到局限,尤其是啦啦操的教学,如果按照这种单一式的教学程序进行,学生难免产生抱怨,甚至是抵触心理,所以在啦啦操的教学实践改革方面,教学程序应多创造出富有新意,且受学生喜爱的教学程序。
3.3 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模式所倡导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喜欢的,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小学啦啦操的教学内容需要确定啦啦操基础、拓展内容及探究性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啦啦操的教学衔接工作,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精心编排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体育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将啦啦操的项目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并且以情景教学的方式展开,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3.4 教学方法
小学啦啦操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进行讲解示范的“教”为主,而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少讲,学生多练,最终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
3.5 学习评价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师生评价、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注重评价的反馈,达到全面性评价。
4 结语
在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指导下,小学啦啦操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即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过程中使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更加具体化和全面化,在指导实践更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