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浅谈①
2021-11-21皮希慧
皮希慧
(平度市云山镇洪山小学 山东平度 26670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在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科目。现代教学体系下,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体魄锻炼,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融合策略展开分析。
1 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
1.1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科目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即在课堂开展之初,教师只会简要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做简单的动作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使得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不高。而在素质拓展培训过程中,体育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体育内容教学,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互动性更强,参与度更能够有效地保证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1.2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目的,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创造条件[1]。现阶段,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学生的成长始终处于父母的监护范围之下,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受到磕碰,使得孩子参与体育锻炼较少,孩子身体素质较差。
1.3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实现小学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学会身心素质的有效培养。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基础活动,学生身体素质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拓展训练活动完成过程中,体育教师会为学生制订详细的心理素质培养方案,然后在训练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挑战任务、挑战自我,挖掘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在这一影响下,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并通过一些训练克服心理障碍,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1.4 培养学会综合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条件[2]。在现代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素质拓展训练模式下,体育教师可通过这些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2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基本策略
2.1 优化体育教学理念
新时期,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就必须注重教学理念的有效更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有较多的体育教师禁锢在传统教学理念当中,一方面,不能灵活地运用素质拓展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其对于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这使得体育教学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较大阻碍。对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教师素质拓展训练意识的培养,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使得其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拓展训练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譬如,在小学一年级学生中,部分学生较为胆怯,独立意识不足,在拓展训练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训练“走独木桥”;刚开始的时候,独木桥处于地面,较多学生均能快速通过,随着独木桥升高,学生需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地通过独立桥,培养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与独立意识。
2.2 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传统体育教学中,部分体育老师对于教学过程重视程度不够,即较多体育教师会按照自我喜好随意地开展体育教学,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系统性不强,教学质量有限。新时期,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注重教学方案的有效设计。尤其是在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中,更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进而为学生身心教育创设良好条件。具体而言,在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来素质拓展训练方式,然后进行训练场地的选择、道具的准备,此外,还需就学生分组、教师引导方式等进行有效设计,确保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衔接性、有序性。譬如,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育教师可设计“背摔”活动达到锻炼目的。在这个训练中,要求一名学生站在高处,然后反交叉握拢,弯曲紧贴在胸前,随后两脚并拢,全身绷紧成一体,身体主动向后倒;该过程中,由团队其他学生对这名学生提供保护,要求这保护学生围成一个保护圈,然后两腿成弓步并且相互抵紧,随后双手搭在对方肩膀上,掌心向上,头和上体尽量后仰,并在高处学生倒落瞬间将其接住。
2.3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多样性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3]。传统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课程多通过跑步、跳远等田径项目开展,这使得体育教学受教学资源限制明显,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多种综合素质与能力,较多小学打破传统常规体育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开设了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课程,而且有些小学还开设了跆拳道、游泳、健美操等课程,这为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此,在实际教学,尤其是素质拓展训练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这些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
2.4 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现代教学理念下,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教师仅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实现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融合,也应践行这一教学要求,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训练热情和信心,并且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实现个人潜力的有效发展。须注意的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就应注重对学生身心特点、个性特征的有效把控。
2.5 加强对体育教学训练内容的扩展力度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知比较浅薄,因此会对具有较高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教学内容产生很大兴趣。小学体育老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丰富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模式,在充分掌握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后,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在带领小学生开展体育训练时,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手段,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场景,将操场比作一个“孤岛”,学生作为“孤岛”中的幸存者,模拟“孤岛生存”的场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而且还能在游戏场景的开展过程中,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运动量和进行自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实施的教学手段和训练内容必须与小学生的身体情况与心理情况相适应,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攀岩、远足露营、爬软梯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使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在这些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还能够使学生更坚强、更勇敢,在有效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探险精神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
3 结语
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并在具体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融合,才能确保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在保证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