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1⦿赵煜
⦿赵 煜
生活化教学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所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融合,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教材中所讲述的数学知识点加以理解、掌握,借此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本文即围绕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生活化教学的引入,可有效体现数学知识实用价值,针对学生深化数学知识理解,缩短同数学学习间距离而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还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数学素养的提升。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因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认知方式多以形象思维认知为主,针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易产生兴趣,但针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则感到乏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足。而教师则可借助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借助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二是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应用生活化教学法,则所安排作业多为同生活相关的活动性及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以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在此过程中可借助数学知识的充分利用,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生活化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建立生活化教学情境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教学成果,通常会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方式记忆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及图片等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如以“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内容为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先借助PPT课件将不同面值的硬币、人民币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予以分辨,随后,将人民币面值分辨方法向学生讲解。完成讲解后,教师可设计为学生营造如下生活化情境:“某天,小明到文具店购买文具,店中铅笔价格为6角,美工刀价格为2元5角,文具盒价格为12元,三角板价格为1元5角。小明购买了一个文具盒、一个美工刀、一个铅笔,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小明共需要支付15元1角。”随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小明共有几种支付方式呢?”计算过程中,教师可将人民币换算相关知识向学生讲解,并将正确的计算方式向学生告知:人民币的换算单位分为元、角、分三种,其中元、角间的换算较为常见,1元=10角,1角=10分,人民币面值分为1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几种。学生结合所提供信息,设计出如下几种支付方式:一张10元+一张5元+1角、3张5元+1角,或可直接支付20元,由店员找零4元9角。在此购物情境中,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对教师所提出问题加以思考,借助联系自身日常生活,除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外,还可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二)设计生活化学习活动
大部分教师因受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观念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虽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然而实际上,仍会将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并在理论知识讲解中花费大部分教学时长,导致生活化教学实际收效较低,课堂教学效率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因此,教师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教师需分析过往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并以班级中学生具体表现为参照,设计一系列递进式数学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至课堂活动中,仅有如此,方可保证各层次学生数学水平均可得以一定提升。如以“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让学生间围绕折线统计图定义、概念展开探讨,在探讨中了解折线统计图。随后,让学生比对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间的不同,引导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所具备的优势、特点加以总结。在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知识后,教师可将折线统计图绘制方式向学生示范:首先为数据收集,并分析数据,确定单位长度所代表的数量,确定横轴、纵轴所代表意义,其次,依据所收集数据描点,最后将所有描点以线段连接,便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随后教师让学生自主练习,掌握绘制方式。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所感兴趣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如本周温度变化数据及班级学生身高等,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连,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还可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单刀直入的讲解数学知识,学生通常会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打击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所以,为达到一定教学成效,教师需以充分掌握数学教材为基础,并参考学生学习规律、思维特点,将生活化教学内容引入数学教学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收集同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加以展示。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出发分析生活现象,借此可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陌生感降至较低。如以“分数”教学内容为例,分数对于学生而言为一项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概念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可将分数同学生喜爱的蛋糕相联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蛋糕,并将蛋糕均匀的分成10份,再以不同颜色加以划分,向学生提出问题:将一个完整的蛋糕分为10份,一个人切去其中3份,另一个人切去其中4份,这份蛋糕还剩几份?学生答道:“还剩三份。”教师再提问:“此时的蛋糕已不是完整的蛋糕了,它缺失的部分为多少?”学生回答“缺失7份。”教师提问:“将蛋糕视作整体,缺失部分应如何表达呢?”学生沉默后,教师引入分数概念,此部分可表达为7/10。随后,再引导学生表示剩余蛋糕,学生回答:“3/10。”此时,教师便可引入部分简单的分数计算规则,因两部分均来自同一整体,分母相等时,分子进行加减运算,即10/10-7/10=3/10。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还可了解同分母计算的相关规则。将生活化的内容引入教学活动中,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解,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因数学知识针对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较为枯燥无聊,使得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难以提起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形成阻碍。为此,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如引入生活化教学法,借助建立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学习活动、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等方式,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