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个性化作业 教学“有用的”数学
2021-11-21徐艳新
⦿徐艳新
“个性化作业”简单来说就是要在满足设计及布置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丰富作业形式,注重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达到作业减负增效的效果。因此,本文按照这个思路,主要从设计制定计划类、动手操作类、交流心得类这三个方向的个性化作业进行具体探讨,以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精神及协作意识,推动学生获得真实的成长与提升。
一、制定计划类,培养学习习惯
制定计划类的作业是指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作业。一方面要借助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巩固与提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完成相应水平作业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难度的作业发起挑战,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升。
例如,以“相遇问题”的教学来讲,我们是要让学生能够应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核心公式来解决不同形式的相遇问题。那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难度不同、数量适中的练习题目。主要包括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变形后应用以及数量关系模糊这三种类型,不强制学生全部完成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选择相应的练习题目,并在完成后尝试解答难度更高一类的作业内容。这样一来减少了作业的数量,但学生在完成相应水平的作业后还能在求知欲的驱动下,继续思考和探索,作业的质量自然就提升了。
个性化作业也可以说是一种弹性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学生也能在自愿选择、逐步完成作业计划的过程中理解、巩固和应用学习内容,获得学习兴趣,提高学业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操作类,培养探究精神
提到作业,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写”作业,这样的作业也叫作书面作业。但实际上作业的形式是很多的,不只是写作业,还可以是“玩”作业,比如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类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
例如,以“圆柱与圆锥”的数学知识内容来讲,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学习了圆柱的平面图及圆柱侧面的展开图。那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类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模型,标明圆柱的高、侧面的长及底面圆的半径,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并为下节课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做好铺垫。
动手操作类型的作业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究精神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与几何图形、图形转换、图形运动相关的数学知识,动手操作类的作业是比书面作业、记忆类的作业要更为有效的作业形式。教师要善于设计这种类型的作业帮助学生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交流心得类,培养协作意识
在新课标理念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对设计及布置数学作业同样适用。教师无论是布置书面形式或是实践形式的作业,都要在作业评价环节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交流心得,展开互动,并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作业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完一个章节的数学内容后,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归纳总结这部分知识内容。同时,教室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绘制的网络图,和其他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绘制思路。比如,学生用思维导图对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在交流时,有其他学生指出他的思维导图只列出了运算顺序的内容,没有写出列式方式。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分相同运算与混合运算两个阶段进行更细致地梳理。就这样,在学生的集思广益下,这个思维导图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教学效果非常好。
由此可见,个性化作业的实现形式是很多的,在这样的设计下,作业变得新鲜有趣,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在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学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除了文中探讨的制定计划类、动手操作类、交流心得类这三个方向以外,教师还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个性化作业的更多实现形式。
总而言之,作业的布置与素质教育理念并不冲突,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改进及创新作业的形式及内容,在发挥作业的检测功能、复习功能与评价功能等基础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作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提升能力的延伸功能,让作业在生活性、操作性、开放性、自主性改革中真正“活”起来,回归本真,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