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军运会时期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模式探究*
2021-11-21童锦锋
童锦锋
后军运会时期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模式探究*
童锦锋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019年世界第七届军运会在武汉举行,一系列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场馆崛地而起,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重要的承办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后军运会时期建立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模式是解决全民健身战略以及场馆利用的迫切需要。文章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结合出发,对武汉市承担军运会的8所院校进行调查,分析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模式以及与社会共享的现状及困扰,并探索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模式的路径。
后军运会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管理模式
随着新时代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体育市场的迅速发展及人们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运动发展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人们对其需求的数量和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场馆长期存在着总量和人均不足、设施条件差、项目类型和功能布局失衡、地理分布不均等情况。特别是目前各系统所属体育场馆由于政策、体制、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对公众开放较少、效率较低,使得体育场馆的供需矛盾更加严重。而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共享经济这一理念在各领域得到盛行,规模也逐渐扩大。武汉市高校众多,体育场馆数量、规格也相对较高,后军运时期如何实现体育场馆资源供需所求的目标,建立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共享管理模式,是当前政府、社会和高校领域的重要任务。
1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的意义
1.1 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发展的实际需要
当前全民健身战略计划的不断实施,我国的体育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体育运动大众化、终身化趋势势不可挡。但是随着运动人口增加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却是日趋凸显。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的特大城市,高校数量一直在全国城市当中名列前茅,其体育场地资源一定程度上优越于其他地域。因此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这就为坚持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解决现阶段体育场馆短缺的“燃眉之急”提供了平台。
1.2 实现相关法规政策的需要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升,日益增长的大众健身需求不断激增,因此如何积极拓展群众健身服务领域,抓住机遇,补齐短板便成了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实际问题。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的系列法规政策。近些年来,《全民健身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湖北省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四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等文件相继出台,文件政策中积极鼓励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大众开放,因此基于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既是满足民众对场地问题的需求,也是贯彻法规政策的必然需要。
1.3 实现后军运时期体育场馆升级利用不停步的需要
随着2019年第七届武汉军运会的落幕,一系列赛事场馆的建设填补了武汉各区域没有大型体育馆的空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纵观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后场馆的利用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实现赛事场馆利用最大化也成为了管理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武汉军运会的部分场馆分布在高校,且场馆都随着国际赛事的举办而升级,因此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也是响应政府号召,实现后军运时期体育场馆升级利用不停步的需要。
1.4 实现体育资源协同共享的实际需要
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基于“湖北模式”为导向的体育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日渐升级,因此必然需要一系列的体育场馆为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供空间,而建设新兴的体育场馆非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需要一批拥有丰富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对于高校而言,体育师资优势较为明显。武汉市学校数量和学生人口众多,丰富的体育教训和人力资源为民众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保障。
2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现状与困扰
2.1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模式
表1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模式
模式学校高校体育部门监管模式体育场馆管理中心模式第三方机构托管其他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 江汉大学 √ 武汉商学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对承办军运会比赛的8所武汉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形式以及管理模式的调查结果表明(表1),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模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部门监管模式进行场馆经营开放,其学校包括5所。该种对外开放的模式体现为高校体育场馆由高校的体育部门进行负责,开放的类型多体现在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两种形式。其中由学校的体育部门来负责体育场馆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以及对外开放的运营。二是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心模式进行开放。其学校包括3所。该种对外开放的模式体现为高校成立独立的场馆管理中心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场馆所需的教学、训练、对外开放经营、外租以及承办各级各类赛事等任务,空余时间进行场地的维护以及经营,开放的类型多体现在有偿开放。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高校体育部门监管模式还是体育场馆管理中心模式都存在着管理方面的制约,其管理人员大多均由本校的教职工来担任,这无论是在对外开放共享,还是场馆专业管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托管模式则一直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在实际运营当中往往因为价格费用等问题,使参与的群众望而却步,当前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采取托管模式的同样寥寥可数。
2.2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形式
随着当前新时代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体育场馆无论是从功能方面还是建设方面,也由之前的学校教学、训练等单一性过渡到多元化定位当中。高校体育场馆起点高、投资多、空间大、功能全,在时代的发展中也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形式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与社会共享的形式主要是包含有偿开放、免费开放、部分有偿,部分免费三种。调查显示(表2),当前武汉大学的体育场馆未对外开放,其他院校的体育场馆均对社会进行了共享。其中完全有偿开放的学校有2所,免费开放的院校有1所,其他4所院校表现为部分有偿,部分免费。
表2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形式
有偿开放免费开放部分有偿,部分免费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大学未开放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体育学院√ 江汉大学 √ 武汉商学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
2.3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时间
对承办军运会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时段调查发现(表3),3所高校一直未对外开放,除1所院校军运场馆一直未对社会开放,其他2所院校则是由于学校对外开放的时间并未明确,所以未能实现与社会的共享。剩余5所院校除武汉体育学院外,在开放的时间安排上是全天开放,其中在周一到周五这个时间段内受制于教学训练等安排,每个学校开放的时间也不相同。其中1所是全天开放,4所院校则是非教学时段开放。对学校体育场馆是否满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一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所高校较难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其他院校均满足学生的教学、训练和活动。这说明当前高校已在满足自身学校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将其资源与社会共享。
表3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周六、周日节假日、寒暑假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未开放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 江汉大学未开放 武汉商学院未开放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目的最主要是要保障学生正常的体育课堂活动,如若体育场馆资源更多的进行社会共享,则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以及学生课余活动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必然存在校园安全的风险和隐患。高校作为教育场所相对封闭,群众的涌入势必会影响到全校师生的安全与稳定,无论是人身安全亦或是财产安全都会产生不确定性,从而带来校园管理的风险。
2.4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维护的资金
表4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维护的资金来源
学校的财政拨款部分来自学校拨款,其他自负盈亏承包单位或个人自负盈亏其他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江汉大学√ 武汉商学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调查显示(表4),目前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维护的资金来源有7所高校全部是来源于学校的财政拨款,1所院校是部分来自学校拨款,其他自负盈亏,另外1所院校是来自于学校的财政拨款和外界的投入。这说明当前高校对体育场馆无论是从管理模式还是利用率的问题,投入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过度的使用会加大场馆的损耗,在维护、管理上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场馆资源的管理者多为学校体育部门或是场馆中心,因此在场馆的资金来源方面形成了一定困扰。
3 后军运会时期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的路径
3.1 提高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模式意识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不仅是当前国家政府部门当前政策的指引,也是解决当前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有效途径,对体现高校社会责任担当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模式意识,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继续深化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文件细则,加强法制体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地方相关责任部门以及武汉市各高校要认真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特别是高校要积极转变以往的传统理念意识,制定行之有效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的管理方案。
3.2 明确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管理的时间
应对当前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的校园安全事宜以及学校内需,在坚持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明确好开放管理的时间。开放的时间要坚持定时、定段与预约开放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保障在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运动训练以及课余体育时间锻炼活动的权利,这也是高校体育场馆的第一选择。另一方面要明确好场馆资源的开放时间,其时间安排一定安排在学生的节假日当中,高校可以根据群众参与的情况办理相应的身份识别证件。
3.3 加强场馆资源的维护和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与社会共享,必然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带来的运动设施损耗不可不免,高校部门必须要通过各领域的投入和扶持强化产管的维护。一方面,场馆要明确收费的标准。当前应对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这一热潮,单纯的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性开放模式不足以满足当前健身群众对运动技能的渴望与自身收入支出状态不平衡之间矛盾,所以场馆要坚持以免费、优惠或有偿使用的方式,严格规范场馆经营的行为。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体育场馆维修经费开支可通过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筹集维修经费,通过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开展体育活动,获得相关体育器材设备资源。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或家庭趣味活动、定期体育社团会员制,募捐体育场馆的维持资金,来实现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
3.4 建立场馆资源开放与社会共享管理模式
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基于市场操控以及固化理念,一定程度上削略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以当前体育场馆功能需求,构建契合自主创新的经营管理服务形式。随着共享经济在我国的普及发展,共享模式这一理念逐步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当中。因此构建高校体育场馆“互联网+”的共享管理运营模式有助于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健身锻炼当中来。场馆资源共享管理运营模式即采取线上健身的方式,通过将用户信息注册实现与高校体育场馆信息互通,高校体育场馆可通过识别二维码的形式建立小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注册的小程序实现自助式服务,诸如智能扫码进入体育场馆、自助租球、自助储物柜等等,直到用户锻炼完可以通过前后一共锻炼的时间或者次数实现自助收费。
[1]周辉.地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管理模式探究[J].经济师,2019(9):217-218.
[2]张予鹏.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共享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2):64-65.
[3]田新颜,冯道光.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研究[J].体育师友,2019,42(3):66-67.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Resources and Social Sharing of the Sports Grounds in Wuhan University After the 2019 Military World Games
TONG Jinfeng
(Wuhan City Polytechnic, Wuhan 430000, Hubei, China)
2019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编号19G174,指导性项目。
章锦锋(198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