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 探询释疑

2021-11-21

小学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路文本思维

张 虹

语文教师要成为“善问者”,引导学生去尝试,并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让他们从中获得体悟与理解。课堂教学是富有创意的活动。教师实现所学知识与教学问题的融合,让课堂变得有活力。教师要因情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提问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知、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完善知识框架、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要依据生本,灵活施问,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梳理内容,感受思考快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随意而问,没有精心分析学情,提出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喜欢以“是不是”等问题提问学生,这种认知性的问题层次偏低,没有思考的价值,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教师要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不囿于固定的答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过难会令学生没有回答的思路,就会憋得面红耳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下意识的提问往往缺乏条理性,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内容的理解。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平等地参与课堂,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问得多,学生思得少、疑得少。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随口而答,就不能让他们产生挑战课堂的欲望,会使他们积极的思维链条被斩断,会感受不到思考的乐趣。有价值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让他们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学情,提出能促思的问题,能触发学生的想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

如在部编本三下《昆虫备忘录》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品读课文,说说能将“‘复眼’想必是许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中的“想必”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哪些昆虫有复眼?复眼有何作用?课文中描写瓢虫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独角仙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表现它力气大的句子。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抓住昆虫的特点,实现知识的自动内化。

二、相机而问,引向思维深入

教师要相机而问,以有效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如果提问过早,学生尚未来得及思考,如果过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要在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处提问,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复习巩固,让他们在对比、分析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可以以问提醒分神的学生,以提问替代呵斥,以提醒学生,将他们思绪拉入课堂,让他们融入课堂之中。在学生意见分歧时提问,让意见不统一的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问思路要明确,能让学生仔细推敲,细心研读,能找到更为贴切的答案。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要将学生的思路从狭隘走向宽广、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要具有对话精神,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理解作者情感,与作者进行精神的交流,从而体悟文本的词句,体会生命的美好。教师要变知识的灌输为自由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统编本四下《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时,教者要引导学生浏览全文,说说对“雨来”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生说,从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的一系列动作中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还有学生从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他决心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机智勇敢、无私爱国的小英雄形象。教者让学生去找出还乡河景色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学生通过品读、思考、分析,感受到景物描写可以烘托气氛,对于情节的推动、形象的塑造起积极作用。

三、规范提问,驱动学生思考

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受到问题的刺激,从趣点出发设计问题,能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体验、独到的理解。如果文章枯燥,问题无趣,就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角度,抓住中心句,以问疏通文本,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部编本三下《燕子》一课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研读课文,文章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燕子的外形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抓住重难点提问,引学生靠近文本、走近作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提问的语言要规范严谨,能让学生把握要点,清晰地传达信息。如果语言不规范,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回答。语言要有生动性,能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以妙趣横生的词语让学生听得明、懂得透。如果以单纯的直问,就会令学生没有好奇心而失去探索的欲望,要变直白而问为委婉启发,驱使学生去思考、去探寻。课堂提问的语气要恰当、规范,如果问题有喜剧色彩,可以适当夸张一些,如果问题有忧伤色彩,就要变得低沉一些。教师的语气要亲切缓和,对学生回答问题要及时反馈,以微笑引导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发学生的好奇,促进他们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纳。

猜你喜欢

思路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我的思路我做主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