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口转内销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文献综述
2021-11-21郭媛媛
郭媛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0162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贸易总量从1978年到 2018年,已经增长了223倍。而在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的20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成为了全球上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唯一一位主要经济体。
但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红利的消失带来了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对外贸易赖以依存的低成本和低质量的出口优势逐渐消失,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因此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来源成为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述背景下,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外双循环能够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缓解外贸企业出口难题;“十四五”提出:必须通过建立有效制度来扩大内需,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强大国内市场。如今,国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升级使得利用强大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关的文献可以归结为三大类:首先是关于企业出口与内销选择的研究,该类研究主要分析了影响企业选择的相关因素,阐明了在当前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完全出口企业部分转内销成为出口企业的贸易新模式;其次是关于利用国内市场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了利用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是可行的;最后是关于企业出口转内销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的研究,该类研究不仅呈现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方法,而且通过已有研究总结了企业通过出口转内销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这些机制与国内市场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是一致的。
一、 关于企业出口行为模式转变的研究
(一)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模式
在以出口为导向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的出口行为受到出口学习效应和自选择效应共同影响,高生产率的企业往往选择出口(melitz,2003)[1]。一方面是基于出口成本较内销成本更大的假设,所以只有效率更高的企业才能在较高的成本下选择出口;另一方面是出口后的企业由于学习效应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有差异的市场上进行多产品出口不仅有助于企业生产率提升(桑瑞聪、范剑勇,2017),还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崔静波,2021),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进而延长出口企业的平均寿命(逯宇铎等,2013;于娇,2015;戚建梅等 ,2017)。而且,相较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规模更大,需求更加强大,这些都激励更多企业选择出口。
(二)企业出口转内销的选择
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模式虽然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增强。如今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影响,出口企业多次受到负向外部需求冲击。在此背景下,很多出口企业面临外部需求缩减,出口成本增加的境况,选择转向国内市场,即出口转内销(戴觅等,2015)[2]。而且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出口企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低质量的出口优势无法持续。但是,国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升级使得立足国内市场,借助强大内需提升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选择(江小娟,2007;林发勤等,2010;崔娜等,2018;唐宜红、姚曦,2015)。所以转变对外贸易方式,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增加对国内市场的投入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内销企业与出口企业的表现差异
新新贸易理论考虑到企业的异质性,基于一系列的假设,研究认为出口企业由于自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最终使得其表现要优于纯内销企业。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并非绝对高于国内销售企业,即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李春顶,2010[3];Lu等,2010;汤二子,2017等)。针对此现象,相关研究认为,国内市场分割或垄断等因素导致我国国内销售成本过高反而出口的交易成本,所以这打破了原有理论的假设,进而使得原有结论不再成立,出现内销企业生产率更高的现象(徐蕾和尹翔硕,2012;安虎森等,2013;周世民和沈琪,2013;Yang和He,2014;巫强和余鸿晖,2019等)。虽然国内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内销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出口企业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 ,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作用同样显著。
二、关于国内市场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根据已有研究,国内市场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机制主要概括为规模经济和内需升级的推动作用。规模经济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出口商的生产成本来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内需升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需求侧对供给侧的激励作用。
(一)国内市场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来看,Krugman(1979、1980)从产业角度、Melitz(2003)、Melitz和Ottaviano(2008)等从企业角度,以及Porter(1990)从国家层面都论述了国内市场规模是本地出口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易先忠、欧阳峣(2018),欧阳峣、汤凌霄(2017),许德友(2015),刘志彪(2012),孙军、梁东黎(2010)等从理论上阐述了立足中国本土市场需求,基于规模经济和内需升级等多种路径促进出口企业创新和升级,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的相关途径。支树平(2013)指出,如今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但供给方面却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层次的提高,这会激励我国产品质量的升级。刘宪(2020)从产业结构视角研究发现,居民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国内市场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从实证分析方面来看,赵奇伟、杨秋和严兵(2016)[4]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发现,本地市场规模和出口竞争力成正比。这主要是因为较大的本地市场规模会带来产业集中生产,进而形成外部规模经济,而这些外部规模经济又通过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增强企业出口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出口。此外,企业通过在国内销售积累经验,培养企业出口能力。陈丰龙和徐康宁(2012)利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据,证明了本土市场规模能促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而这些要素的提升也能带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任保全等(2016)基于战略新兴产业,路风,慕玲(2003)以中国激光光盘播放机的微观数据检验都发现本地市场需求对出口企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驱动力。
三、出口转内销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
关于企业出口行为的研究说明了出口转内销成为当下出口企业新型战略选择,而国内市场与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研究证明了基于国内市场来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是可行的。基于以上文献,出口企业转内销后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利用内需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理论上是存在的。
(一)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
为了衡量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在阐明出口转内销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前,归纳比较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方法是必须的。
1.单位价值法
单位价值法使用产品的单位价格来测算出口产品质量。最早使用该方法的是schott(2004)。李坤望等(2013)利用出口总价值除以出口总数量来得到单位价值,以此来衡量出口产品质量。xu(2010)采用相对单位价值测算产品质量,其将产品单位价值以其世界平均水平为参照进行标准化。Hummels和Klenow(2005)利用产品单位价值构建价格指数测算产品质量。以上方法衡量出口产品质量虽然使用起来比较简单,但使用产品单位价值测算出口产品质量不仅包含质量信息,其还包括一些非质量因素,所以使用以上方法衡量出口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
2.直接估计法
直接估计法主要是将产品价格方程中的非品质因素剔除后的剩余部分来作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衡量。最先使用该方法的是 Henn et al.(2013)。Hallak 和 Schott(2011)、Feenstra和Romalis(2012)、王明益 (2013)都采用品质调整价格指数法来衡量产品质量。该方法将价格指数分解为品质指数与品质调整价格指数的乘积,通过求解价格指数和品质调整价格指数来得到品质指数。虽然该方法克服了单位价值法的一些缺陷,但其希望全面考虑到非品质因素,这在微观企业层面是很难实现的。
3.反推法
反推法在利用产品价格的同时,还考虑到市场绩效等信息,产品的市场绩效往往取决于价格和品质,对于价格相同的产品,绩效越好通常品质也越好,所以市场绩效中剔除价格因素后,剩余部分便能衡量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由于该方法同时考虑到质量因素和非质量因素,所以该方法目前使用最为广泛。Mark et al(2012)基于产品价格和销售量反推品质,将产品出口量对价格和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就是品质。施炳展等(2013)利用嵌套Logit模型来反推品质,将产品市场份额中的价格和水平差异剔除掉,剩余部分作为对产品质量的度量。Khandelwal et al.(2013)[5]利用需求方程来估计出口产品质量,在CES效用函数下,效用与质量和数量有关,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回归得到的残差来衡量产品质量。
(二)出口转内销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
1.内源因素
内源因素即为企业性质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同为出口转内销企业,由于其生产率等差异导致其出口产品质量不同,而生产率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是呈正比的。张学良等(2021)[6]指出国内市场分割使得企业国内交易成本增加,低效率的企业只能以出口代替内销,而那些能够进行一定规模内销的出口企业往往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所以纯出口企业需要有足够高的生产率才能实现转内销。同时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是紧密相关的,比如企业生产率能显著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张夏等,2020;樊海潮、郭光远,2015;李方静,2014),生产率高的企业往往出口产品质量也更高(Verhoogen,2008等)。并且 Hallak & Sivadasan(2009)基于企业异质性框架得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固定投入效率最终取决于出口产品质量的结论。还有研究从企业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研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因素,Khandelwal(2010)发现出口商研发水平越高,其出口产品质量也越高,Kugler 和 Verhoogen(2008)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明产品质量与产业内企业规模是正相关的。
2.外源因素
外源因素即为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外源因素有很多,已有研究可以归纳为三大类:需求、供给和交易条件。其中需求变动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正向的需求冲击能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钟腾龙,2020)[7]。在世界贸易格局动荡,外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将研究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仅仅依靠外需的出口模式,会使中国本土企业失去利用内需来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机会(张杰等,2010)。出口产品质量是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表现之一,与国内市场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机制类似,出口转内销企业利用内需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同样可以归结为: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需升级的促进效应。
(1)基于规模经济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规模经济是指假设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企业通过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进而增加企业研发和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投入,最终带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如今已有大量文献研究国内市场规模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史本叶和王晓娟(2019)利用出口产品跨国面板数据证明了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作用。Helpman & Krugman(1985)、Davis & Weinstein(2002)、陈丰龙和徐康宁(2012)等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国内市场规模对企业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往往出口产品的质量较高,这也为国内市场规模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明。
(2)基于内需升级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内需升级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主要是因为内需的升级会激励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出口产品质量的改进(支树平,2013)。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Fajgelbaum,Grossman 和 Helpman(2011)指出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将会有更多消费者购买更高质量的产品。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的增加最终会带来生产者产品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
外需不足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凸显中国经济发展更需依靠国内需求的紧迫性。如今已有大量文献从需求角度来分析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市场规模等,但基于国内市场的出口转内销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并没有。
当下,国内市场规模和需求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基于内需的发展模式成为出口企业新的选择,在发展内需的同时,找到对外贸易两者的内在联系,以内需促外贸,在此背景下,国内出口企业正在开启新的出口模式:出口转内销。关于国内市场对企业出口竞争力以及基于内需的出口转内销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出口企业能够利用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需升级的推动作用来改善出口产品质量。所以,出口转内销在实现贸易模式的转变的同时,还能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外贸企业开展“出口转内销”是应对对外贸易困难,同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