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发展策略
2021-11-21陈莉
陈 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 410211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和交通出行的便捷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并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旅行模式。“旅游+教育”模式的产生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有机会放松身心并开拓眼界。旅游资源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到研学旅行的效果,如何开发并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成为社会各部门和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研学旅行不是单纯的景点游玩,而是在游玩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文旅融合驶入了快车道。旅游资源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二者相辅相成。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教育范畴,融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文的认知,提高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研学旅行基本概念与特征
研学旅行不同于普通的旅行方式,是由学校开展,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制定的旅行。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接触到校园之外的文化知识,与自然和人文深入接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拓宽眼界,还能够增加集体荣誉感,提高社会公德。
区别于家庭旅游和个人旅行,研学旅行的基本特点,是以学校为组织方。其一,研学旅行是集体活动,可以以班级、年级或者学校为单位开展,在旅行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学校是研学旅行的组织方外,旅行社和企业可以作为承办方,为旅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与学校协同配合开展研学旅行。其二,研学旅行的目的在于以旅行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旅行中能学到不同的知识,是一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其三,研学旅行的体验性较强,研学旅行的内容决定了学生要在这一过程中亲身体验,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是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安排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二 研学旅行现状分析
目前,研学旅行尚在发展阶段,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从国家层面上看,建立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方针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研学旅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对研学旅行进行大力支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旅行社承办为研学旅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更合理地安排学生的食宿及路线;学校是研学旅行组织开展的活动单位,落实研学旅行的实际工作。现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学校不够重视,研学旅行流于形式
研学旅行的组织方是学校,学校应承担起足够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学校对研学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顾虑。许多学校减少了组织研学旅行的次数,即使有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也仅仅选取距离学校较近的地点进行一日游,这不仅限制了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使教学效果降低,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对研学旅行提不起兴趣,使研学旅行不能真正发挥的教育作用,流于形式。
(二)社会参与度低,旅行产品单一
研学旅行组织方是学校,但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与保障。目前,针对研学旅行设计的旅行产品不够多样化,针对性差,大部分的旅行产品仅仅是在常规旅行的基础上增加了研学部分,换汤不换药,难以发挥研学作用。例如北京研学旅行产品,虽然有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游览路线,但通常是在北京旅行路线的基础上增加的,且仅仅是名校里短时间游览,无法切实体会学校的内涵与精神,甚至有些旅行产品还有购物的环节。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仍需加强管理和规范化,单一的旅行产品无法达到研学旅行的教学目的。
(三)制度保障缺失,教师引导能力低
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现阶段学校和社会对研学旅行的规章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政策理论缺失,在评价制度、安全与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各部门间联系不够密切,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合作体系。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过程中的教学把握不足,有些教师缺乏旅游资源相关知识,不能及时为学生进行讲解。
(四)旅游资源少,利用率低
旅游资源是研学旅行的基础。目前,许多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选择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困难;有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与研学旅行中的教育内容匹配度低,不适合开展研学旅行;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分配不均衡,研学旅行中难以二者兼顾。研学旅行安排不合理导致优秀的旅游资源被忽略,或在旅行中没有进行深入的游览,使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三 文化旅游资源下的研学旅行发展策略
(一)完善研学旅行保障机制
首先,学校应对研学旅行足够的重视,将研学旅行加入到学生的实践课教学中。其次,建立健全文化旅游资源下的研学旅行机制,结合旅游资源把握研学目标和内容,明确文化育人的导向,丰富研学旅行中的内容,将研学旅行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最后,将研学旅行纳入评价体系中,全面评估研学旅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践内容以及学生在旅行中的表现,促进研学旅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
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各部门的多方联动,协同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和领导学校的研学旅行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对学校研学活动的监督工作,并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设立研学旅行的专项资金。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实践,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在选择旅行地点时充分考虑其文化资源及安全性。旅游部门应积极开发建设适合学生研学旅行的旅游资源,注重自然风光的同时开发人文景观,保障研学旅行的文化性。此外,还可以联系相关企业,不仅能在资金上得到一定支持,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进行研学,从而共同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
(三)加强研学旅行的产品开发
研学旅行的地点远近程度各不相同,普遍来讲,低年级的学生以周边地点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以省内或者省外为主,达到一定条件的还可以境外游。针对不同地点,应设计合理的安排,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进行,以地点的远近程度确定研学时长。其次,开发研学旅行的文化资源时,应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将本地文化融入旅游资源中。例如,延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创新红色历史舞台剧,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延安精神;湖南红色旅游景点也颇多,如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杨开慧故居等革命伟人的遗迹,结合伟人事迹向学生传达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西安历史悠久,古城墙和古建筑颇多,可以进行西安历史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游览中了解中国历史,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苏州园林举世闻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内涵。
四 结语
研学旅行中文化旅游资源是核心内容,将教育与旅行结合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现阶段的研学旅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各部门多方力量的协同努力,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研学队伍、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增强研学旅行的实效性,促进其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