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问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2021-11-20秦蓁
秦蓁
[摘 要]提问策略作为常用阅读策略之一,在各门学科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优化语文学科的提问策略,要改变教师一问到底、提问偏离靶心、设疑难度过大、质疑索然无味、问题缺乏挑战性等不良倾向,倡导落实主体性、针对性、渐进性、趣味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不断增强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和语文学科的吸引力,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建设活力语文的目标。
[关键词]提问策略;优化;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1-0053-02
阅读策略单元从属于阅读单元,统编教材共安排了提问、快速阅读等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其中,提问策略旨在引领学生针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联系生活现象发出质疑,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和分析信息,进而解决语文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环节,我们发现有必要纠正一些不良倾向,探索并践行一些科学而艺术的提问策略。
一、改变一问到底的倾向,实行尊重主体的提问
倡导尊重学生主体,多让学生提问,并不是排斥甚至否决教师提问,而是强调学生多问、教师少问,两者相辅相成。这就需要建设民主的语文课堂,避免和纠正教师反复问、连轴问、一问到底的倾向。如何做到让学生多问、教师少问呢?首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段目标和体裁文本,针对不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自主设计问题;其次,鼓励学生捕捉不同学习材料中的字词句段、结构布局的奇妙之处,知情意行、哲思理趣中的精妙之处,自主发现问题;再次,启发学生运用预测、默读、想象、图文结合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多维度、根本性扭转语文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答的“亚健康”状态。
例如,教学第十册散文《四季之美》一课时,教师首先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在上课伊始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四季之美,美在哪儿?有哪些不同的美?”学生初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描写的四季景致之后,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相应产生了“春夏秋冬分别有哪些美景”“最美的时段在何时”“最美的景物又是什么”等问题。然后,教师又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在梳理总结春天的黎明与云彩、夏天的夜晚与萤火虫、秋天的黄昏与雁群、冬天的早晨与炭火等美景、美时之后,学生针对写作方法进行提问,又产生了“作者是怎样将眼前的美景写到笔下的美文当中的”等问题。最后,学生拓展阅读,在了解女作家清少纳言身处日本平安时代中期、担任定子皇后女官的创作背景之后,针对有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写出《四季之美》这么有画面感的美文,作者是怎样的一位女作家?”“作者笔下的,与我们心中想象的、与其他作品写到的四季之美,有哪些区别?”学生的提问虽说参差不齐,但也不乏独特甚至高明之处。语文教师需要做的是,放下心,松开手,学做一名甘居幕后的陪伴者和相机介入的引路人。
二、改变偏离靶心的倾向,实行有的放矢的提问
所提问题再怎么“高大上”,如果游离于具体课例、具体语境、具体教学目标之外,终究还是打的“散弹枪”,充分体现针对性,始终是衡量提问质量的第一要素。无论是针对一个单元、整篇文章,还是几个段落、一个小节,甚至是一句话、一个标题进行提问,唯有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取向、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文本的工具性或人文性特征,才能保证提问的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问的针对性,既有大众的,因为一部分学生习惯从整体上着眼,喜欢分析和提出统领全文、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也有小众的,因为一部分学生习惯从细节上入手,喜欢分析和提出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写作方法和构篇手段等某一方面的问题。对于两类问题,语文教师都应予以珍视并加以利用。
有的放矢的提问绝不会漫无目的、漫无边际,也不会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必定依据一定的线索,有着多样的角度,需要紧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精彩处、疑惑处或补白处进行提问,属于“有规则的自由”。例如,教学第十二册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一位教师在自学任务单中安排了几个问题:(1)课文采用什么办法向我们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由问号到真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本文写了哪几个生活中平常的自然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存在着问号,蕴藏着真理?上述三个问题极具针对性,既能够抓住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基本要素的体裁特点,高度聚焦表达论点、事实论据和“总分总”的论证规律,又能够紧扣洗澡水的逆时针旋转、紫罗兰遇盐酸变色、睡觉中做梦与眼珠转动等习以为常的生活事件,提炼出由现象到本质、由问号到真理的关键所在,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从问号到真理的转变过程,养成了见微知著、不断追问、积极思考、执着探究的良好习惯。通过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借助问题主动阅读和理解课文,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标注发现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化、情感的升华,收到了精准定向、推波助澜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难易失衡的倾向,实行梯度渐进的提问
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感觉跨不过“高山”;问题难度过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感觉提不起兴趣。可见,难易度也是有价值、高質量提问的重要考量要素。因此,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需要避免过于浅显、过于艰深,导致难易度失衡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识记、分析、理解、应用、创造、评价共六个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差异化、有坡度地提出问题,磨砺学生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进取精神。
例如,教学第七册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一位教师先组织学生遵循文路、通读全文,并依次提出若干个问题:“蝙蝠和雷达之间存在什么联系?”“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第一段却写飞机?”“蝙蝠在夜间飞行,为什么撞不到东西?”“超声波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还有哪些生活中的发明是从动物身上受到的启发?”然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筛选出最有价值的3~5个问题,如“科学家从三次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蝙蝠、飞机和雷达,三者有什么关系?”其中,“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与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个问题看似与本课内容无关,实则是难度最大、挑战性最强的一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区分两个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丰富学生的科学常识。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借助梳理得出的问题清单,有目的地阅读课文,逐一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使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个性化的体验。上述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推进,实际上表现出从鼓励学生自主大胆地提问,到通过合作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运用问题主动阅读帮助理解课文,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文或生活中的问题的梯度结构,遵循了揭题、启示、试验、揭秘、发明的逻辑发展顺序,一步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阶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了深处。
四、改变呆板生硬的倾向,实行趣味横生的提问
细心的教师在课堂中会发现,师生互动的流畅度、教学节奏的张弛度,都有着及时、清晰的信号反馈。而生动情境的创设、富有情趣的提问,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构建活泼课堂的“调味剂”,也是组织灵动教学的“牛鼻子”,能够带領学生进入层层剥笋、揭开“面纱”的语文学习之旅。语文和生活的两大视域,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然而,问题情境是否充满趣味,仍然要取决于教师对于不同教材内容和引申内容的深刻把握,以及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针对学情变化而进行的动态预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选取精巧的角度,运用多样的办法,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实行高质量的提问,提高引领学生浸入文本求解的吸附力,以实现“知之”向“好之”,“好之”向“乐之”的螺旋式上升。例如,教学第九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通过通读课文、播放影音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和想象画面、配上轻音乐想象天堂胜境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围绕课题、重点段和感兴趣的语句,或者针对榕树与鸟两个主要描述对象、傍晚与早晨两个不同体验时段进行高质量的、有情趣的提问。学生有的问:“鸟的天堂是怎样的天堂?都由哪些事物构成?”有的问:“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讲看清它的真面目,第二次说‘我的眼睛骗了‘我,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其间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问:“傍晚的榕树与早晨的鸟群,分别展现给我们的是哪一种美?”有的问:“写大榕树,作者用的是什么顺序?”还有的问:“‘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从作者的两次感慨中可以感受到哪些情感变化?”……学生的提问精彩纷呈、指向多元、趣味横生,推动着学习向思维和情感的更深处漫溯。疑随文生、心随景往,“鸟的天堂”中有清澈宽阔的河流、有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有热闹活泼的鸟群,是一幅有近景有远景、有晨景有晚景、有静态美有动态美的立体化的南国风光图。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呆板生硬,做到了有质量、有趣味,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段情景交融、充满情趣、令人回味的学习旅程。
小学语文提问策略的优化,绝不能定于一尊、固于一法。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主体性、针对性、渐进性、趣味性等原则,综合编者的编排意图、作者的写作背景、读者的接受视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不同文本的情感态度等因素,灵活设计适合“教”又适合“学”的主问题与副问题,为学生打开思维通道、探索未知世界、遨游语文天地提供优质的“脚手架”和强劲的“发动机”。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凤娟.从“引导归纳”到“讲究逻辑”:谈语文课堂中提问的巧妙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0(22).
[2] 赵裕华.多角度提问,问出语文之精彩[J].语文天地,2020(12).
[3] 刘方红.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教育艺术,2020(04).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