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研究

2021-11-20迟家琦许友志

设计 2021年21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

迟家琦 许友志

关键词: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 更新与改造 中街步行街 可持續性

引言

历史街区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在经过历史沿革延续到今天,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要给予延续保存,更应以现代人的思维与科技手段进行更新,历史街区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有效的更新与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会增强历史街区的文化感染力与影响力。[1] 历史街区的振兴不仅能够传承本土的特有文化,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使历史文化街区能够适应。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物质文化”得到有效的修缮,强化地域固有价值;并对“非物质文化”中加强历史街区、人之间的交流,反映出人对空间的情感共鸣。[2]

在对中街步行街街区的探究中,发现其街区的改造设计问题,并相应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提出中街步行街有机更新改造设计的合理建议,并希望可以对中街步行街的更新改造、振兴历史文脉与经济提供可靠性的参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对沈阳中街步行街的有效更新与改造。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一)有机更新理论

1.有机更新的基本概念:“有机”的意思是事物的各个组织结构就如同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有机对于城市而言,就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局部要符合整体,整体更要反映局部,强调城市就像是活的生命体。[3]

更新的字面意思是变化、改变。城市更新就是对城市的重建、改造,是对城市基础设施较差、环境质量偏低、城市规划不完善导致经济衰退,从而进行自我改造的一个过程。所以,有机更新概念整合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局部对整体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是对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改造,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与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最早是吴良镛教授提出来的,通过深入了解城市规划理论和中西方城市的发展历史,并通过研究旧城规划改造实践得出这一理论结果。有机更新理论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在城市原有基础之上更新改造的设计方法,这种改造设计方法是小规模、渐进式的,并运用到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之中,能够强化各局部之间的联系,在原有的城市肌理之上,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有机发展。[4]

2.有机更新理论对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指导意义:传统的历史街区针对保护建筑等物质文化具有详细的法案,但对人为因素以及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因素考虑较少。[5] 有机更新理论更多的是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空间体验感,因地制宜,尊重地域文化差异,保留空间肌理,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有机更新的改造设计特点就是尊重原有空间尺度,周围建筑及建筑环境的形态特点,肌理构成,在这基础之上,设计相对宜人的空间环境。

总的来说,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可以让古老的城市历史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传承历史文化特色,保留原真性;同时,旧的历史街区可以顺应时代变迁,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有机更新是一种循序渐进,有较长周期性的改造过程,所以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

(二)历史街区

1.历史街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首先,街区一般是由四条道路围合起来,形成相对方正规矩的空间区域,在拉美洲国家,由方形结构的道路围合形成的街区比较常见。我国城市规模较大,所以道路错综交叉,形式多样,从而形成由街道为何形成的闭合区域称为街区,或者是以独立小区为单位的也可称为街区。

而历史街区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对该区域内特定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延续至今得以保留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历史地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关于历史街区怎样有效保护在国际上得到进一步的关注,通过法律法案的实施以及实践探索,发展至今。本文所指的历史街区是具有一定规模,建筑物及其所处的周边建筑环境保留原有空间肌理,并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区域。历史街区的类型划分:

街区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包含在内,所以街区是具有复合形式的功能。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历史沿革以及居民需求的问题,街区在功能定位上也不相同。所以,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商业性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在少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街区的传统面貌,要有效地更新与保护传统街区振兴文化街区内涵。(2)居住性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居建筑较多,街区有商业、教育、娱乐等服务性功能,如北京市菊儿胡同等。(3)以文化性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多为传统的社会活动场所,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以及进行教育性为目的。

二、中街步行街现状分析

(一)中街步行街概况

1.地理区位:沈阳中街步行街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沈阳故宫的北侧,按照上北下南依次分别是中街路、正阳街、朝阳街、沈阳路。按照古代“面朝后市”的说法,街道呈井字形布局。中街步行街沿街商业态势整体分为三段式,即西段、中段、东段,全长1500米;西段以中街九龙港为中心的体验性快时尚主题智慧商城,中段以恒隆广场、兴隆大家庭为中心的购物中心,其建筑外观特点是与沈阳故宫建筑交相辉映;东段以中粮大悦城、新世界百货为中心的国际主题购物中心以及零售市场。主要包括中街步行街西段以及中段为研究对象(如图1)。

2. 历史文化特点分析:沈阳中街步行街原名四平街,经过前清时期的扩建、修缮,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街步行街是沈阳形成的最早的商业集群,并且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1)井字型的街道空间格局。从战国时期建城伊始,再到前清建都改名盛京,统治者将原有的十字街道改为井字型街道,逐渐加以修缮,并最终在皇宫北侧设立商业街市,这座都城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善,总体来说,城市的基本格局是以皇城为中心向外拓展,并以古代“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基本思想建立的。

在此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面临城市发展的问题上,原有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面临重建的问题,政府对于古城区的保护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古城区街道两旁的商业建筑一般不超过24米,街道高宽比总体控制在0.8-1.5左右,并且明清至近代民国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也得以妥善保留。所以中街为中心的附近街区的保护措施还是具有一定的效果。[6]

(2)独特的满族四合院院落体系。地区的建筑特点往往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气候环境因素。满族最早是以渔猎文化兴起,同时受到周边民居以及宗教影响,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建筑特点。其正面以正殿为主,东西两面设有厢房,正殿正面朝南位置设有门房,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最终形成四合院的院落体系。其四合院落体系在当时的皇宫也充分展现,正殿具备,左右各有厢房的设计,并最终保存至今。四合院落充分展现了东北地区的建筑特点,同时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3)建筑风格的大融合。中街步行街区周边的现存古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满清遗留下来的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其次是近代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中西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角楼(如图2)。

(二)中街步行街现存问题分析

(1)建筑文化的缺失:建筑是城市的语言,更能直观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中街步行街区两旁的建筑大部分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少部分为仿古建筑,缺乏建筑语言,虽然能体现现代都市的活力,但同时也失去了城市所特有的建筑灵魂。在建筑色彩上,沿街店铺各成特色,虽然不会引起强烈的冲击感,但整体的协调性还是要有所提高。建筑外立面与天际线的设计是感知空间特点的重要元素,因而在设计上对于表达空间特色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缺乏景观互动体验: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人、建筑物、建筑周边环境、城市能够和谐共处,其主体是人对周边事物的感知力,能否与自然相融合。中街步行街主干道的绿植景观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沿街看到的除了店铺林立,各种颜色扑入眼前,但是缺少绿植的搭配,绿植的功能不仅可以调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并影响人的心理作用。

街区景观节点的设立,从西面一直往东走,主线路的景观节点很少,只有几个木结构牌坊,缺少人对建筑景观环境的互动体验。

(3)经济效益至上,缺乏文化内涵: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当地人群并不会在街区做过多停留,处于好奇感、新鲜感,外来人群相较于当地人群会游走于各个角落,但会产生文化上的空白,丧失文化活力。经济效益固然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剂,但也要兼具文化的输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长久之策,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因素,产生城市结构单一,作为城市的灵魂,厚重的历史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形象,还可以带动經济增长。

三、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中街步行街区改造设计策略

(一)延续历史脉络,注重街区整体性与统一性

1. 街区道路功能的统一性:要在传统“井字型”道路格局的基础之上,改善临主干街道两旁的穿插道路,这一阶段的道路在前期实地调研之中存在单一性。沿街两旁的道路是街区的延伸部分,所以在整体的规划来看要不仅是承担疏通道路的功能,还要作为街区延伸的窗口。

中街步行街区的主要功能是商业性功能,街区道路主要承担舒缓人流的功能特点,但目前街区主干街道的功能划分过于单调。所以,在满足消防、交通负荷,人员安全的基础上,要对街道进行道路划分,加设景观节点、景观道路,使得街区更有层次感,同时沿街景观设计有传统地域色彩的图案,加强街区与整体空间的统一性。主干街道要随着景观节点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更富有变化性(如图3)。

在主干街道的规划上,遵循有机更新理论中对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以及街道自身的内部协调,两者要相互统一,所以由两个圆形广场作为节点向两边延伸,延伸部分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比如休闲儿童区、老人休息区、观赏区;并且内部有次要交通路线,可以疏散人群避免拥挤也可以达到休息和观赏的目的。

2.维系街区肌理,强化街区内外部的联系:沈阳中街步行街区的历史悠久,经过时间的推移发展至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必然的,如何维系街区肌理,首要的是保证街区的原真性,最大限度地保护街区周围的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因此,以清故宫文化为主线,分设街道周围的寺庙、其他物质文化遗存,分析特色文化元素,并加以再设计,通过“古为今用”的设计理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运用到街区之中,增强街区的地域色彩;比如街区商业招牌的设计、街区建筑色彩的提取再设计、文化活动等,可以促进街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1)色彩提取。为迎合周围建筑环境色彩,强化内外部之间的联系,更好的保持街区的完整性,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色彩提取。沈阳故宫的建筑色彩以红色和黄色为主,通过对建筑色彩的分析,色彩在亮度上并不高,但其颜色的搭配能很好地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2)招牌设计。在维系街区肌理的前提下,通过对店铺色彩的提取对临街店铺的招牌进行再设计,在设计上是引入传统建筑色彩、材质,依据现代设计美感进行重新设计,同时也让街区的色彩不过与单一化,也不能过于多元化,避免出现视觉混乱(如图4)。(3)提高公众参与度。历史街区所面向的主体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人对于街区的观感以及体验极为重要,当地居民深刻了解本土文化,在这一背景之下可以借鉴国内成功的历史街区案例,比如身着满族服饰、民国风服装在街区展示,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文化输出活动可以让当地居民增强文化自信心,又可以让外地游客体验异族文化。通过网络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街区的知名度,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保留原有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开设街区文化馆,运用全景沉浸式的体验模式,再现古代历史文化场景,街区发展变革,展现街区独特的魅力。

(二)注重可持续性,延续街区阶段性更新

1.新与旧结合,突出景观环境对文化的传承性:街区环境可大致分为两部分: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建筑环境可以通过有机更新的改造方式,保留、提取、再设计,创造出符合中街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标签,比如建筑外环境:建筑外立面、周边座椅、灯具等,从而可以让游客直观感受到街区的文化特色,展现街区的独特性。景观环境在改造时要深入剖析街区历史文化及其街区现状,并发掘历史文化在街区中的表达形式,将文化深深植入到街区的每个细节之中。(1)建筑环境的改造体现的是历史街区的专属符号,因此,建筑的外观形式要与周边环境产生共鸣,并且在设计上要将现代的建筑功能融入到传统的建筑空间之中。有机更新理论的改造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创新,中街建筑风格一部分是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另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两者在风格以及材质上有很大不同,所以既要保留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风格,同时又要达到内部的协调,建筑环境又与外部产生某种联系,这样可以使得街区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如图5)。

(2)景观环境的改造主要包括:街道铺装、景观植物、街道家具,这些街区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历史街区的审美品质,在改造过程中,要延续街区的记忆性,本地游客可以通过家具、景观小品产生文化上的归属感,同时也可以让外来游客留下深刻独特的印象。

2.突出街区细节设计,振兴街区活力:在中街步行街细节设计中,要根据有机更新理论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街区原真性,在表现形式上也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重现历史节点故事。因此AR现实与虚拟互动技术可以运用在街区之中,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街区进行数据统计,在街区文化馆附近进行虚拟现实交互。选取历史人物、设计动漫人物等,使人们深入其境让本土居民增强文化自信,向外来游客展现中街步行街独特的魅力,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重振街区活力。AR技术在不同的领域都引起了不同层次的轰动,在电子競技领域通过AR现实与虚拟交互,让电子竞技散发出独有的魅力,极大增强了竞技活力。

3.增强保护意识,注重街区商业溢出的延续性:有机更新理论是通过区域更新改造逐渐以点到面,所以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考虑商业溢出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留有余地,同时可以起到街区与旧城联系的过渡地带。例如成都宽窄巷子“快、慢”的设计方式下,带动周边街巷的文化输出,丰富街区内的业态布局,从而使街区商业经济得到延续,文化得到传承。总的来说,根据有机更新的循序渐进的自然增长模式,让街区内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得到很好的发扬与保护。

对于商业溢出带来的后续改造情况,周边街巷可以可以通过政府制定的统一改造标准,在改造的实际过程之中,由政府出面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在经过专业的设计指导,使得周边街巷参与到街区整体之中,使单一住宅区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商业性功能的空间,对于极具历史文化的住宅区域,在经过保护、修缮之后,可以转型成为新的住宅文化。相较于主干街区的布局,沿街的小巷在改造过程中的难度相对较小,其对整体街区的细节品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要做到有特色的、有文化内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要深入挖掘街巷内部的人物故事,丰富街区的内容。

结论

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建筑缺少独有的文化特色,所以面临历史街区文化缺失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有机更新理论,探求历史街区新与旧结合的方法,并提出改造设计方法,立足文化,激发街区活力,创造新的体验空间,推动街区振兴。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空间设计思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创造性更新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现状分析及保护研究
青岛信号山历史街区的街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