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人文合作学习模式
2021-11-20谢春霞
谢春霞
[摘 要]当前,一些高中语文课堂缺乏有效的合作学习形式,课堂上几乎看不到流露真性情的学生,看到的只是沉闷的学生或身居高位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难以表达观点,获得发展。教师应明确人文合作学习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探寻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合作学习的方法途径,以更好完成语文教育之责。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合作学习;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12-02
人文合作学习是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與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这四种要素在人文合作学习中缺一不可。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人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用宽广的视野看待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世界;能更深入地了解优秀的文化并加以传承。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人文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的要求。因此,开展人文合作学习能够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推动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
2.突显语文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合作学习适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而且要解决思想情感方面的问题。杰克布斯认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人文合作学习体悟作者情感,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3.更契合语文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人文合作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合作前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质疑、探讨等,都属于语言实践。通过人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价值的能力,为自身的终身学习、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小组构建,使合作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略有些茫然无措,究其原因在于担忧过多的学生活动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视小组构建,不放心让学生进行自学。这些教师选择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味灌输知识。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的人文合作学习只关注“讨论”。这样的人文合作学习并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学生在没有明确小组内分工且没有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讨论。这样的讨论并没有什么意义。忽视小组构建,使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的存在,让学生难以提升语文能力。
2.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情境创设意识
一些教师缺乏情境创设意识。他们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并不能引导学生有效探究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不免僵化,学习兴趣不免降低。英国学者怀特海认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求知就是在感悟生活和体验文化。语文教学应关注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不应一味强调灌输。
3.唯教材独尊,缺乏创新意识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独尊教材,这导致了“千课一面”问题的出现。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板书课题,讲解课题;接着讲解作者生平;再逐段讲解文本;最后进行小结。这是部分语文课的大致流程。这种僵化的流程,会使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失去吸引力。学生一旦掌握了教师的教学套路,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而教师一旦囿于某种教学模式,便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无创新、无改变的课堂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开展人文合作学习的途径与关键所在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培养人文合作精神
科学合理地分组是有效进行人文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师应明确开展人文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育专家认为,教育是一种交往活动,师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达成有效共识。人文合作学习不仅涉及生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还涉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想有效开展人文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人文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小组的组建标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态度等。这样才能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型,并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利用情感态度的讨论、观点的争鸣等,促进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合作精神。
2.创设人文学习环境,强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要想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必须要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要突破“教室中心”。
教师可结合相应的课程安排,创设人文学习环境,以有效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师说》里这样描述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不应囿于三尺讲台,以传授知识为主,以致逐渐丧失教学灵气。教师要突破“教室中心”。如教学《囚绿记》《合欢树》等课文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一树一木、一花一草的生命状态。教师可让学生立于树下声情并茂地诵读《合欢树》,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教师要突破“教师中心”。各位教师可向孔子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道,孔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交流。孔子与学生共同探讨理想。学生各抒己见,看法不一。孔子对其观点一一进行点评,且各有侧重。其中,曾皙借用春游情景所展示的政治理想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也传达了其“仁”的治国思想。又如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和子路、冉有的对话交锋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对话,需要这种基于各自生命体验的深刻的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场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放养式”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3.开阔学科学习视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学科的价值日益凸显。文学艺术审美、人文精神在现代科技中的渗透、流行文化精华的取用等都应成为人文合作学习探讨的内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要想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便要拓展与所教学的知识相关的学科内容,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创设大语文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课堂上可带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当前,最前沿的产品追求人性化设计,那么如何通过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展现人文精神?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进行合作探讨,以深化他們对社会的认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体悟生命的价值并激发创造热情。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合作学习,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积累。教师还可以开展语文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看画展、赏戏曲、听讲座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得,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学生虽是同龄人,但他们的能力水平以及性格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对各类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合作学习应是生动而有灵气、丰富而多元、自由而深入的。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以学生为本,与时代同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龚志民.高中语文教学手记[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3]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