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最好的“彩蛋”
2021-11-20邱二毛
邱二毛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70多年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70多年后的今天,电影《长津湖》再次让国人感动不已。
在零下40℃的苦寒之地,一颗黑土豆都能被当成宝贝的艰苦条件下,面对全副武装的美军,我们是怎么打赢抗美援朝这场仗的?《长津湖》给出了答案:战斗至最后一人时,抱着炸药包,只身冲向敌群;为防止战友被敌机轰炸,义无反顾抱起标识弹就走……电影里呈现的许多壮烈的镜头,是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真实再现。
毫无疑问,他们是最勇敢、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勇敢从哪里来?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他们的勇敢,来自于内心的柔软——对国家、对家乡、对亲人、对战友的爱。
指导员梅生:女儿的照片
《长津湖》中一个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指导员梅生的答案是: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梅生说这句话时,不停地抚摸着女儿的照片,眼神里带着无尽的眷恋。
电影中,梅生多次跟伍千里聊起自己的女儿,聊到她还算不明白十以内的加减法,说等战争胜利了,一定要兑现自己对妻子许下的诺言:要把女儿的数学教好。当梅生受伤时,他最关心的是女儿的照片还在不在。当在炮火过后的灰烬里找到女儿那张已被烧掉一半的照片时,他欣喜异常。梅生是一个有文化的指导员,有着过硬的军事理念和技能,对女儿无比温柔的他,在带兵时却非常严厉。而在战斗中,他也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朱亚文饰演的梅生这个角色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什么叫铁汉柔情。
有国才有家。有了保卫家人的“小勇”,才能汇聚成了保卫国家的“大勇”。
连长伍千里:随身携带的小本子
伍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伍百里、二儿子伍千里在外打仗,最小的儿子伍万里留在家中。影片开始,伍千里带着伍百里的骨灰回家,准备从此安守家园。然而,回家当天晚上伍千里就被紧急召回——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大儿子已经牺牲在战场,伍家父母看着自己的二儿子再次奔赴战场,一句话都没有说。不难想象,这样的沉默背后,藏着多大的悲伤与不安——儿子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父母越是沉默,伍千里越是难受——想起自己离开时父母的眼神,他的心情极其复杂,有愧疚,有不安,但却没有后悔。为了让父母过得安心一些,伍千里特意让弟弟伍万里留在家照顾父母,建房子,娶媳妇——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作为一连之长,伍千里有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本子上记着第七穿插连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些人,大部分已经牺牲。每当有人牺牲,伍千里都会掏出小本子,把他们的名字用红线框起来——他知道,只有打赢这场仗,才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友。
新兵伍万里:推开车门看见的壮丽山河
作为幼子,伍万里本来是应该留在家里给父母养老送终,为伍家传宗接代的,但他却偷偷地跟着伍千里入伍了:他想当英雄,也想在二哥伍千里面前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从一个江边“野孩子”,到一个战场新兵蛋子,再到一个勇敢机敏的“老战士”,伍万里的变化有目共睹。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性情倨傲不羁的伍万里在开往朝鲜的运兵车上打闹,被连长也就是自己的二哥伍千里处罚。他不服气,想要跳车。然而,推开火车车门的那一刹那,他被眼前的壮丽山河震撼到了。震撼之余,他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保护这山河的责任感——这也是伍万里从一个男孩蝶变成一个战士的开始。
可真正让伍万里成长为战士的却是大哥伍百里牺牲的真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伍百里的死都是穿插连的战友们不愿触碰的“伤口”——因为他死得太惨烈。直到打最艰难的一场仗前夕,伍千里才告诉他:大哥牺牲时,下半身被炮弹炸坏,伍千里想把大哥的肠子塞回去,可死活做不到。于是,大哥恳请伍千里送他一程……
得知真相的伍万里震撼又悲怆,但这种震撼和悲怆又让他变得勇敢和坚毅,他请求二哥,“打仗时我要紧跟着你,要是我像大哥那样了,你也要帮我”。二哥伍千里含着泪说,“好”。
这样的对话,让观众泪湿眼眶——为志愿军战士心底的柔软和刚毅。
司令员宋时轮:我的战士穿上棉衣了吗
在长津湖战役中,担任阻击美军任务的志愿军,有一连队全员冻死在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上,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这些战士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冰雕连”。
战后打扫战场时,有人发现烈士宋阿毛留下的一张卡片上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电影《长津湖》再现了这一令人震撼的情节。就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冰雕连”的战士们,向他们敬礼,并感叹道:有这样坚强意志的“敌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战胜他们!
其实,战士们的饱暖问题一直是志愿军的指挥官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影片中,身为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就反复地问部下,战士们穿上棉衣了吗?一定要让他们穿上棉衣!其中有一个细节,当宋时轮走出指挥所,到近-40℃的户外时,警卫员替他披上大衣,他擺手拒绝了。
除了受冻,还有挨饿。因为物资匮乏,土豆成了战场上的珍贵食物。极端低温使土豆被冻得宛如坚硬的石头,但志愿军战士却在为这仅有的口粮而相互谦让……
电影之外,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云南昆明,一位女士看完电影后,想体验当年战士们啃冻土豆的艰苦。她找来土豆煮熟,冻在冰箱。结果发现,根本咬不动:“吃了第一口就觉得很心酸,特别想哭……”
父亲毛泽东:当得知儿子牺牲时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
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在这一决策中,毛泽东的胆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形象地指出,抗美援朝是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样的勇气和胆略,让人敬佩不已。但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内心也有十分柔软的时候。影片中,毛岸英义无反顾地请求上战场。作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不同意,毛岸英便再三请求参战。毛泽东也帮儿子“说情”,让彭德怀带上他。
而在现实中,当毛岸英请求上战场,其他领导阻止时,毛泽东说过一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不去,谁去?
毛岸英上战场用的是“刘秘书”的身份,除了少数几个人,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毛岸英牺牲时,年仅28岁。战争结束后,有人建议带回毛岸英的遗骨。毛泽东回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电影中,只用了一个镜头表现毛泽东得知儿子牺牲时的反应:沉默着,在萧瑟的院子里来回踱步。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将毛泽东痛失爱子的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也是一个父亲!
有人说,《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华灯璀璨,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
山河无恙,人民安康。这世界,如你们所愿。
敬最勇敢又最柔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