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实践研究

2021-11-20洪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专业实践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洪娟

摘 要: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为此,探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专业实践融入培养方案、渗透课堂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凸显、在学生管理中强化、在教师传道中体现,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8-0137-03

在产业结构升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企业对技术型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不仅要有娴熟的职业技能,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现状倒逼职业院校把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为当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确立了根本依据。专业实践作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主要渠道,如何通过专业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工匠精神概念虽没有统一确定的论述,但都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养成的职业风范,表现为工匠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技能操作的精准、对工作的执着、对职业的奉献、对质量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

(二)构成要素

1.关于技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传统的观念中工匠们个个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敢于常年默默付出,这是成为一名匠人的物质基础。他们日复一日,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坚持相信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追求细节的不懈努力中,匠人们对于自身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精益求精中,彰显卓越和完美。

2.关于产品:精雕细琢、勇于创新。匠人们对自己产品要求远超官方标准,其制作产品工艺完成度不再是99%而是99.9%,直到99.99%,无限趋近于 100%的完美。他们工作的目的并非是金钱的满足,而是不断突破自我,直到极致,追求产品的无限创新。

3.关于自身:严于律己,提升素养。工匠精神是匠人对于自我品质的基本要求。个人品德是匠人安身立命之本,产品的完成过程就是心灵的“自我修炼”。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匠人,几乎都对自身的品德修养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工匠们必须品德高尚,技术超群,永不停滞,方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4.关于职业:敬业乐业,追求至善。古往今来匠人一生只干一件事情,干一行,爱一行,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一项事业中的执着与坚守,就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对职业的无限专注,使他们不求回报,在追求极致中无私奉献自我,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5.关于传承:尊师重道,谦恭自省。匠人们对师傅极为尊重,师傅是他们的近似父母的角色,学习师父的技艺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匠人们谦虚好学,对技艺不懈追求,对产品苛刻较真,这份品质激励匠人们一往无前,不断进取。谦恭具备自省的力量,帮助匠人找回最初的梦想,反思自己不足,重拾初心,自我鞭策,超越创新。

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的“软能力”,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就是个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过程,更是助力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重要的责任和担当。这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高职学生专业实践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专业实践是贯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渠道

专业实践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加速高职学生由主观自我转化为社会自我的关键,更是学生融入职场彰显社会需要的重要支点。为此,高职学校必须把握用人单位需求,依托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爱岗奉献、精益求精、卓越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规范专业实践的必然诉求

只有全面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育工匠精神,才能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必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职业能力与工匠精神并重,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既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又强调学生敬业奉献、追求极致等工匠精神的培养,实现职业能力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同向同行,两者相互促进、融合提升[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专业实践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培养方案:明确工匠精神的培育

總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为实现学生角色向职场人身份的顺利转变,力图让学生毕业即就业。高职院校通常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双元制”人才培养等多种模式,“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2]。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方案在确定教学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时,要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融通,在课时安排上教学理论课要和专业实践课兼顾协调。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应依据行业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将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列入整体教学计划中,并确定具体课时量、教学目标和考核办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可以用讲授法向学生阐述岗位的职责、员工素养要求,还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开展案例教学、布置团队协作完成的小项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明辨是非,在学习中认识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反思自我、认识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专业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

专业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两个部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专业实践则是理论内化和技能提升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技能,还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专业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是沟通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也是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职业院校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就要充分重视发挥专业教学的作用,专业教学过程要体现职业情境的典型性和特定性,要建构职业事件,使学生置身其中并亲身经历解决问题。在对职业情景悟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领会职业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蕴,进行自我反省和审视,“通过职业角色或者职业事件寻找自我、确认自我与反观自我,这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将发生深刻的作用。”[3]因此,教学主题的确定和规划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为此,教师在素材选择上可以萃取职业生活或社会活动的关注点,也可以提炼职业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内化企业精神、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体验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

(三)课程建设:凸显工匠精神的培育

1.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与各专业紧密相关,在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创新创业项目中都能体现出工匠精神中的部分内涵。因此,课程建设要与专业学习和日常活动结合,统筹规划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历练,通过日常行为表现评价系统加以固化,助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的内容体系,真正形成激发学生潜能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2.要挖掘课程资源。发掘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源,要以历史为主线,找寻能传承传统技艺精神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为教育教学提供工匠精神形成发展的真实素材。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认识传统文化中的职业文化精髓,尤其是工匠精神的起源及历史人物。因为人物是历史的标签,更是多元职业文化的见证,学生只有在职业文化中才能确立超越自身的职业理想并付诸实践。其次,基于丰富的职业文化课程资源,选取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职业价值体系,“让学生在纵向的历史变迁和横向的多元选择中领悟职业文化的永恒精神,最终达到对某种职业意义和生命意义的理解”[4]。以学习体验为基础,学生通过内心体验达到精神层面的认同,实现内外合一。最后,工匠精神教育资源的选择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教育活动承载着推进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重新融合的职责,职业活动必须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在选择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既要考虑他们的背景经验,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工作经验作为资源内容,又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及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教育实现职业活动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

(四)学生管理:规范工匠精神的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工匠精神的基本体现,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必须从教学细节处抓起,强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目标性,进而不断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学校不仅要对毕业实习、实训技能、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要从考勤情况、日常纪律、参与态度、笔记心得、创新探索等细节方面入手。”[5]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增强学生自觉规范、岗位细节、产品质量等意识,培育他们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使他们在实践训练中不断磨砺,促进自觉意识的形成,内化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工匠精神。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精心构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质量評价体系,完善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要把学生的价值观、实践技能、活动参与、行为表现和团队合作等纳入评价范围,形成以定性、定量为“经”,学分互换为“纲”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全面促进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养成。

(五)教师传道: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技艺、人品以及对职业的敬畏熏陶徒弟的职业成长。要传承工匠精神,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尊师重道,谦恭自省,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过程。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对技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产品精雕细琢、勇于创新的态度;敬业乐业,追求至善的品质,端正学生职业苦乐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精神沟通是推动工匠精神创造性传承的过程,也是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自我学习职业道德教育技巧,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实训、顶岗实习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意识地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隐性指导;企业导师则将核心价值观要求内化为自身自觉行为,教学中以积极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学生职业行为。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教育,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道德教育,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外化为他们的职业行为。在师生共同建构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于淑霞,李洪亮.把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J].职业,2008,(9).

[2]  张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下的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7):74.

[3]  薛栋.课承与师承: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3):44.

[4]  王金娟.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0.

[5]  宋晶.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诉求、价值与培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9,(6):12.

[责任编辑 马 学]

猜你喜欢

专业实践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