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空间”发展的经济后果及其启示意义
2021-11-20姚颖
姚颖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不断发掘和利用新的可用“空间”,而其自身的发展也导致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的转换,以及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等经济后果。这是新的时代孕生的变局,对当今中国而言,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善于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启示意义,才能提出合理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空间”发展;全球化;经济后果;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8-0007-03
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类对于空间的探索和利用一直都在发生。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与错综复杂的交通系统的出现,打破了过去横亘在人类面前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马克思早在20世纪就提出了类似“空间生产”的思想,如今,“空间”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循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全球化背景下“空间”发展的影响
空间在人类的发掘利用下不断发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变。列斐伏尔在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就曾论述了转变,并揭示了资本“空间生产”的进程。他指出,现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得以延续,是因为寻求到了新的生存空间。这里的空间生产指的是空间自身的生产,而不是在空间内部以自身为媒介进行的物质生产,具体表现为现代历史性城市数量的迅速增加、社会城市化的普遍性等。
其次,危机的产生,这是在资本剩余进行盈利性吸收时产生的结果。自16世纪发现新大陆以来,资本家们就不断展开境外掠夺,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又出现了工业形式的资本主义。资本在雇佣劳动和工厂生产的基础上,吸收剩余的能力得到了内部的强化。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在成功内化了技术变革的力量后,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从而造成了更大的剩余。剩余资本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货币剩余或信用过剩,这也就会导致金融危机、货币危机和通货膨胀;二是生产能力的剩余,即闲置的工厂和机器;三是投资于建成环境的过剩资本,也就是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以及投资于其他资产的过剩资本,即股票或债券的剧烈涨跌;四是国家财政危机,主要是在社会基础设施和福利国家职能上的过度开支。当资本家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不断增加,却无法得到盈利性吸收时,这些剩余就会丧失价值,从而被毁灭,也就形成了危机。
最后,城市化的全球性扩张。现代资本以入侵空间的方式获得了新的发展途径,资本家通过不断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本质是对无产阶级生存发展空间的剥夺和占有。在资本自由竞争的时代,过度积累危机使得资本只能在固定的空间结构内部调整,即将过剩资本向城市中固定资本与消费基金项目转移,借此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就是实现了“时间上的修复”;或者进行资本的对外扩张,即开辟新的境外市场,以商品和技术输出的方式实现“空间上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空间占有和分配的非正义性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不平衡的“空间”发展程度逐渐加深,城市化虽然为剩余价值和人口增长尤其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用途,即吸收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但是目前这种城市化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地区,而是在全球性范围内进行扩张。
二、“空间”发展产生的经济后果
“全球化”这个术语其实是一个信号,它代表的不仅是强大的资本在全球范围上的地理重组,同样也承载着深刻的政治与经济意义。“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一次次致力于地理重组,借此来解决部分危机和困境。随着空间不断地被利用和发展,資本危机的产生得到了减缓,但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后果。
第一,经济矛盾的产生。资本主义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重组并建立的地理景观实则是一个由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权力组织构成的人造空间。这促成了资本主义在一段历史区间内的资本积累,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摧毁并重塑,从而促成下一阶段更进一步的发展。简单解释来说,资本主义危机周期性爆发是必然的。首先,资本的本性促使他们不断缩短资本运转的周期时间,加速资本循环,这种时间范围上的革命性变化需要资本通过投资一些长期性建设项目才能实现,诸如商场、大型制造工厂以及城市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但是资本为了缓解过度积累危机,只能从这些长期项目中吸收过度积累的资本,从而使得周转时间再度减缓,这就导致在围绕不同资本运行时的时间范围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当今社会上货币和金融资本的矛盾,以及国家资本和交通、商业、服务、农业以及信息之间的矛盾。
第二,经济生产结构产生变化。资本总是在力图消除所有空间障碍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资本积累,例如不断降低商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成本。或者是建立固定的物质基础设施来促进生产、交换、消费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资本被当作不动产放置进空间结构当中,从而形成限制资本发展的经济性物质存在。以中国为例,近年电商的大肆发展带动了相关交通运输行业的兴起,城市之间的道路连接打破了存在于商品与人之间的空间障碍,而“虚假繁荣”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到最后则会逐渐变成限制经济发展轨迹的资源结构。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生产和组织形式的革命性变化、劳动力的流动走向、人口数量的增长、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扩张以及领土所属权的更替等。以集团性质的跨国公司来说,他们是资本对外扩张的产物,外在表现为在不同国界进行贸易,兼并以及接管当地的生产权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上的分散、生产体系的分裂、劳动的分工以及工作的专业化已经产生,虽然跨国公司在本土仍然保留了一个强大的基地,但是其控制支配空间的权利扩大了,对于目标地来说,原来的经济生产结构也同样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特殊问题。全球化进程导致的城市化逐渐发展到了恶化程度,随着移民潮流的激增,全球各国人口越发集中于城市,城市和城市区域之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竞争实体,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后果。近20年来,全球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机器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开始突出,这种以自动化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使得人在减少体力劳动的输出的同时,失去了原先在生产中的中心地位,反而被整合到机械体系中。同样的,如何合理地解决城市中集中存在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差异,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也是一项特殊的政治问题。
三、“空间”发展的结果给予我国的启示意义
人类占据的空间本身就具有地理上的差异,生活方式、资源利用率、自然环境、政治文化甚至是宗教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增叠下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地理拼图。并且在资本逻辑的不断运转下,地理差异总是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并重构。例如,那些背后有强大跨国公司支持的投资商试图在地租中获得最大化收益,他们这种行为是在根本上重塑上海、纽约等大都市的环境。对于级差地租的更普遍追逐产生了资本投资强度上的地理差异,最后往往会导致资本充足的地区越来越富有,而资金贫乏的地区越来越贫穷。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理不平衡发展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正如前文论述的那样,强制性竞争规律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压缩资本周转时间、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当剩余无法进行盈利性吸收时就会产生危机。资本利用现代革命性的交通运输技术,力求打破现有的空间障碍,将缓解危机的时空范围扩散到全球,相对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也正是在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聚焦我国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同样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城乡二元化格局明显、沿海与内地贫富差距过大、自然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不合理等等。這些阻碍我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值得我们思考并积极提出应对之策。
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当今支持中国经济体的第一块区域就是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空间中,住房开发项目占据空余土地开发总数的60%~70%,虽然这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国家政策制度、盈利前景等复杂因素有着莫大的关联,但住宅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实际人口需要量,这是对城市有限空间的无限浪费,长此以往,眼前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会一触即破,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是无法想象的。这就对国家及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不能听之任之,应对于房价实施合理管控,对城市剩余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基础福利设施,让城市空间进入一个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高利用率的资源配置的方式,重点发展了沿海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间段,应把更多的资源投入乡村、教育、医疗、社会工作等基层服务领域,逐步实现我国空间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积极的发展模式。如今大多数人被卷入全球化潮流中,人们按照资本增殖标准来衡量事业成功与否,把自己的未来锁定在各种象征财富的曲线上。居住生态恶化、资源紧张、社会冲突加剧、信仰缺失等时代问题促使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看待我国的发展模式。从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企业或个人一味地追求利益,破坏了自然生态空间,这就意味着在未来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修复它。因此,我们必须严格纠正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积极向上的良性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总之,“空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要因素而存在,既是媒介也是资源。对空间的合理利用与促进经济协调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明确这一观念,坚决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真正走向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M].张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强乃杜.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维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 连才奕.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思想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5] 张佳.全球空间生产的资本积累批判——略论大卫·哈维的全球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哲学研究,2011,(6):22-27.
[6] 刘洁.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视域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9.
[7] 杨玉文.中国视域下的大卫·哈维空间正义思想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13.
[8] 黄瑞柳.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与我国空间发展问题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8.
[9] 莫艺祯.读彼得桑德斯《城市空间问题》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9,(7):149-150.
[10] 申雨芊,乔永平.对当前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9,(6):4-6.
[11] 刘璐萍.罗伯·希尔兹论城市空间问题[J].汉字文化,2019,(6):132-133.
[12] 张雪婷.论工具理性批判与城市生态[J].汉字文化,2019,(8):148-149.
[13] 张雪婷.韦伯城市非正当性支配理论[J].戏剧之家,2019,(17):195-196.
[14] 牛庆燕.全球化视阈中的生态文明话语权重建[J].科学社会主义,2019,(6):108-114.
[15] 刘璐萍.帕克的城市生态学思想[J].汉字文化,2019,(7):125+127.
[16] 曹顺仙,张劲松.生态文明视域下社会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创建[J].理论与评论,2020,(1):77-88.
[17] 朱德熠.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行业经济影响分析——基于与“非典”时期的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21,(17):22-24.
[18] 张劲松.生态美学视野下生态城市设计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101-102.
[19] 曹昱.浅析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环境意识的培育[J].汉字文化,2020,(20):177-178.
[20] 韩淑梅.资本逻辑的空间化批判——大卫·哈维空间生产理论实质评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9-103.
[21] 王进怡.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汉字文化,2020,(15):147-148.
[22] 顾晓宇.浅析协同进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0,(11):179-180.
[23] 曹昱.淺析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环境意识的培育[J].汉字文化,2020,(20):177-178.
[24] 任政.资本、空间与正义批判——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120-129.
[25] 王金玉.生态问题的世界观检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39-46.
[26] 曾丽琴.空间理论中的生态美学观——以大卫·哈维与爱德华·索亚为例[J].北方论丛,2014,(1):127-130.
[27] 芦玉颖.浅谈大自然发展观[J].汉字文化,2019,(18):180-181.
[28] 马承凤.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践性及其当代意义[J].汉字文化,2020,(8):141-143.
[29] 宋香丽.网络舆情视域下生态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J].汉字文化,2019,(23):169-170.
[30] 赵楠.化解城市空间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大卫·哈维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的当代启示[J].人民论坛,2017,(7):74-75.
[31] 张佳.全球空间生产的资本积累批判——略论大卫·哈维的全球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哲学研究,2011,(6):22-27.
[32] 刘昊.大卫·哈维城市空间理论研究述论[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3):16-17.
[责任编辑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