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的限制因素与提升对策

2021-11-20赵艳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提升对策青年教师

赵艳华

摘  要: 教学动力表征教学主体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动机与驱动力。以教学动力为研究核心范式,界定了教学动力概念,探讨了教学动力生成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运用内外因分析法,着重阐释青年教师群体的教学动力限制因素,从角色定位、教学评价、职业技能等多种角度提出提升青年教学动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教学动力; 限制因素; 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5-0075-05

教学动力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其教学动力生成与维持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教学主体共同协调配合。当前,由于受到社会发展、自身认识、评价体系、关系网络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青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教学动力不足的困境,如何有效激发青年教师教学动力是探索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课题。

一、青年教师教学动力来源

(一)教学动力的概念界定

自20世纪60年代,学界对教学动力研究热度逐渐升高,研究方法多样,理论成果丰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态势。在教学动力概念的界定上,一般研究者认为,“由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自身以及教学内外部诸种矛盾产生的推动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合力”[1]。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学动力内涵包括教师、学生各个教学主体动力及维持教学体系运行的各个因素构成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更加强调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因此,构建积极的教学动力不单单围绕教学主体展开。但是在特定范围内,教学动力仅指教师围绕教学活动产生的动力,属于教师素养范畴,其更加注重教师个人理想信念、兴趣意向、教学动机等因素。

目前较多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教学动力。学者们根据动力源的不同,把教学动力分为内、外两种动力。这种研究范式主要根据“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勒温认为,个人动机来源于“心理生活空间”,即包括个人信念、情感等内在“心理场”,也包括被自身感知到的外在“环境场”[2]。因此,教学动力的内涵包括教师自身心理需求、职业兴趣、价值取向等“内源动力”和教师自身所在的学校氛围、社会环境等“外源因素”。两种动力源相互作用,“将会最大化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教学动力作用于教师教学行为,引起的教学评价势必将反作用于教师个体的心理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部环境。”[3]因此,激发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则是学校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青年教师教学内在动力源

1. 价值动力。教学是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把知识和情感转化为培育人才的重要资源,从而实现自我职业价值,这不仅是青年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而且是出于对自我专业和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可以说,作为青年教师,其知识背景、教学技能、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较为出众,在满足教师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教学能力能否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则是职业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因此,优秀的青年教师无不是把提升教学动力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 专业成就。青年教师经过良好的教育熏陶和学科思维训练,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有着一定了解和认识,但需要具体载体展现和检验,来提高自我专业认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能否转化为教学能力,教学能力能否反映专业素养,则是其能否获得强烈专业成就感和教学成就感的重要因素。正是对专业成就感的期许或是专业发展的困扰,成为青年教师探索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来源。

3. 社会认可。在社会大系统中,个体与群众的内在联系依靠情感上的归属感。青年教师踏入学校工作不久,希望尽快适应角色,得到学生、同事、领导、社会等不同主体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工作、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青年教师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教师更多愿意融入团队,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认可的工作情感氛围,进而挖掘更多智慧和潜能,不断提升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青年教师教学外在动力源

外在环境作为个体生活、生产和生存的空间,既是人需求的提供者,又是个体发展外在的驱动力。从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来看,外在环境是一个包含市场活动、政治体制、社会现状、文化氛围等多方面构筑而成的综合性场域,它影响着青年教师个体发展,驱动着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而言,外在环境是其教学动力产生的“助推器”,一般体现在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动力场域。

社会环境方面,青年教师在追求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精神满足感的同时,也会产生社会物质需求。如青年教师往往刚踏入工作不久,事业还处在发展初期,专业技术职务较低,社会资源和上升机会有限,又要面臨着成家立业、购置房屋、照顾父母、生儿育女等现实问题及家人、朋友的舆论压力,迫切需要更多的经济物质作为支撑。然而在当前教育政策下,青年教师要突破生存困境,需提高工作绩效,追求更多教学工作量增加收入。因此,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研究上,通过教学动力提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扩大教学影响力和同行认同度,掌握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但是要避免“掌握学术权力者获取的最大资本在于对这种权力的追逐”。

学校环境方面,从教师评价考核来看,目前教学工作是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完善,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能力的考核,已经从以教学工作量为重点向以教学质量为核心转向。这种状况下,系统化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和“磨课”制度也逐渐成熟,使得教学活动有了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团队的协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理论水平。另外,与之而来的课堂教学监督和反馈机制的构建,对青年教师教学动力也有着积极刺激效应。

二、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的限制因素

青年教师教学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但是普遍的动力源在教师群体中表现出差异性,特别是青年教师自我认知和心态构建的不稳定性,会造成教学驱动力不足、教学组织力缺乏和教学创新力不够等问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职业认识的局限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内在动力限制主要来源于教师对职业角色的认识,正确认识职业角色和定位是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当下,外在物质的世界极大丰富,物质至上、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逐渐蔓延,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和诱惑较大,以至于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发展较为困惑,导致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之间产生了分歧,影响到教学积极性和教学动力生成。一是职业定位不清。有些青年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获得生活物质的一种方式,那么教学活动就成为了一种就业谋生的手段,追求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则渐渐消磨。对青年教师自身而言,这种简单化的认识消弭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也没有突破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职业发展的低层次境界。二是角色意识片面。现代化的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主体,又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参与者。但是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时候都轻视或忽视教师的作用,使教师处于一种旁观者的尴尬境地。”[4]对青年教师教学来说,这个境况会使其角色认识发生偏差,失去对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技能的探索兴趣。三是职业内涵模糊。学校对教师绩效考核往往以教学工作量为考核重心,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将教师这一职业内涵等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着重于完成教学任务和书本知识传授,而忽视教育的信仰表达、文化传承、人格塑造、情感培育等育人功能。

(二)评价导向偏差

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和导向。有效的评价导向是符合学校发展情况,及被教师群体认可的标准,这样才能激发青年教师教学创造力和积极性。一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存在偏差。部分学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没有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例如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往往注重实际教学工作量或者重视学生成绩,特别是对教师德、能、勤、绩综合考核中,注重绩效评价,往往淡漠了教师师德、教学能力,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评价,缺乏信念、情感、价值观的传递,造成教学理念创新还停留在“嘴上喊喊,墙上挂挂”的阶段。二是评价标准的实施存在偏差。评价标准的实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程序是一个必要环节,程序的公开、透明表征着评价标准公信力和权威性。然而仍有一些学校简单地以结果评价代替了过程评价,失去标准实施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权威式”评价或“文本式”评价,只有领导或专家少数主体参与,有的甚至评价规则难以操作,这样使评价流于形式。三是评价结果存在偏差。结果导向性评价是一直沿用的教师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是教师晋升、职称评审、获得奖励等主要依据。然而结果导向性评价处于一种竞争性体系内,优秀等次的占比毕竟很小,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会挫伤其教学积极性。

(三)教学关系失位

对青年教师而言,教学关系主要是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由于时代变化、科技发展等问题,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关系网络处于动态波动状态,会影响到其教学动力的维持。一方面,同事关系失位。学校发展有其自身的学校文化和传统,这不仅包括学校特色办学方面,而且包括学校文化传统和习惯。以往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一种“师徒制”或“帮带制”的传统,教学素质高、课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刚踏入教学岗位不久的青年老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这种教学文化对青年教师发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社会逐渐转型,这一学校传统习惯也渐渐淡化,青年教师得不到有效的、主动的帮扶,对教学活动认识和实践缺乏相应指导。同时,从事教学工作初期的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发展、职位上升、职称晋级等因素,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较为突显,彼此间的教学技能和课题实践经验交流较少,也会造成青年教师教学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现行教学考核体制下,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失去了本位。更多的青年教师关注教学工作量的完成,而没有及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全面引导,更不用谈在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给予关爱和指引,这样就导致了“教学”和“育人”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教学与育人功能的分离,还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运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方面。特别是当下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大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造成学生对信息教学手段的依赖,对传统教学兴趣度降低,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教学互动。

三、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的对策

(一)强化角色意识

在青年教师对职业定位与发展中,角色意识的树立是教学动力提升的关键。学校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实践平台和工作场域,不仅构建符合学生生活、学习的氛围,而且也要注重教师自我角色意识的培育,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可。通过师德师风教育,突显教师身份与教育工作的崇高性、独特性,消除青年教师对职业角色认识的偏差,引导他们将职业定位与自我价值追求统一,“使其形成对自身职业的敬畏感、满足感与责任感”[5]。同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成就感,使其对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的肯定。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等教学参与主体的认可和赞誉,是青年教师突破外在条件限制,增强职业激情和职业动力的内在因素。因此,学校应大力组织教学技能、教学素养和课題教学实操等多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互相尊重、互相认可、互相帮助中提升教学实效。

(二)提高业务技能

业务能力是教学动力提升的基础。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和塑造的过程。一般来讲,教学技能的提升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的教学培训。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学活动是个专业性强的工作,无论青年教师入职或专业技术晋升都需要进行培训。从教师价值、教学心理、教学素养到教学法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都需要进行专业化培训。往往在实操培训或网络培训中,教学技能提升是最基本环节,能让青年教师快速掌握基本教学经验。二是“师徒制”的运用。传承和延续学校的教学文化,把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教师纳入“导师库”,让其一对一与青年教师建立师徒关系,传续其独特、实用的教学技能、师德师风、教学心态等。三是同行交流。对同一学科的青年教师,根据青年人的交际习惯和特点,广泛地在校内校外开展交流活动,鼓励他们交流教学心得、教学体验,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信心。

(三)完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生成和维护起着积极作用。一是教学评价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考核,应改变以往单一式自上而下的方式,积极吸纳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等多个主体参与教师教学考核,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学生或学生家长的评价权重应加重,并作为重要指标。二是教学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改变以往仅仅以教学工作量为考核导向的做法,充分考虑教师在教学活動中的工作态度、精力投入、技能提升、结果成效等因素,并以此作为教师职业发展中职称提升、奖励荣誉的依据。同时,把青年教师对学生兴趣、爱好、情感、信仰等素质辅导纳入评价体系,体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三是评价方式优化。学校不仅要注重教学工作的量化考核,而且还要寻求多种非量化考核的方式,如公众评价,可以经常性开展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教学质量、教学素质等方面的测评活动,增加青年教师的成就感。

(四)维护教师权益

尊重教师权益是维持和提升教学动力的保障。当前除了教育体制问题,教师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弱势群体,甚至社会上过度对教师道德绑架和道德约束,导致教师成为教育问题的“替罪羊”。此外,教师基本的健康权、休息权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正常教学工作之外,繁重工作压力和严格、死板的考勤制度,让教师的正常权益得不到维护,这对青年教师教学动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关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心理诉求及个人生活,畅通维护教师权益的法律渠道和人性化渠道,要维护教师人格、尊严、健康等权益,使教师得到认可和尊重,进而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森. 试论教学动力的生成机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6.

[2] S Axelrad.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by Kurt Lewin[J]. Social Service Review,1951(3):157-161.

[3] 潘超. 基于高效教学的动力机制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6(5):66-70.

[4] 周芬芬. 课堂教学改革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以学习为中心”课改理念的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4):169-176.

[5] 张华. 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 全球教育展望,2005,34(6):6-18.

猜你喜欢

提升对策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零陵区:培训套餐助力青年教师起跑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实施要点刍谈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