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学习策略

2021-11-20王鑫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产教融合

王鑫芳

摘  要: 提升职业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提升社会地位的必然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时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规划等学习相关要素存在特殊性,因此教育特质必将不同。如果能从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机会;构建学习体系,共建学习内容;共建学习场景,营造学习氛围;认证学习成果,助推高质量就业等四方面展开设计,使学习体系化,那么将有效提升该群体的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发现产教融合、互融共通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以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学习; 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5-0001-05

新生代农民工指“80后”出生,来源于农村,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拥有农村户口的群体。该群体学历不高,未经受系统化的专业教育,职业能力不高,因此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

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是国家战略,是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教育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途径。要完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任务,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产品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贴合度,并通过学生学习成为可能。因此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规律,反向开发职业教育产品,优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职业能力是基于职业进行划分的,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专业岗位能力,因此是基于就业的能力判断。

一、“以学定教”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衍生逻辑

(一)“终身学习”助力职业能力提升

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要完善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2021年3月24日教育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突出就业导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新型农民等特殊人群提供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服务其稳定就业与发展。职业能力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的主要能力,以往农民工从事低端职业,技术含量低,从而导致收入低,职业发展受限。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主要手段便是提高其职业能力。国家布局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人员扩招100万,为该群体正规职业教育提供良好平台。政府通过补贴培训等途径开展再教育。而企业缺乏对低端工人技能培训的热情。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面临诸多困境,限制其能力提升。

(二)多方协同服务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有别于“终身学习”,两种观念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区别。终身教育是在终身学习基础上,从教方角度提出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学习更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自我提升活动。很多研究者认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视角,探索特殊群体学习特征,进而服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十分必要及有效[1]。新生代农民工有多重身份,即学生、职工、社会人、公民身份,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政、企、校、社、生均有位置及功能,需要多方协同才能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以学定教”探索高质量职业教育

学习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与终身学习能力高度相关[2]。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规律,首先需要明确该群体的特殊性:第一,学习基础弱导致对学习缺乏持续兴趣;第二,作为受教育者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工作人与学生双重身份,身份的转换导致学习模式面临随时转换;第三,该群体经济基础弱,因此教育购买力低;第四,接触培训渠道的信息机会少,因此不便于该群体践行学习。以往的教育模式,更多从供给方视角探索教育问题,往往忽视学生作为学方的学习需求。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该群体的继续终身学习有了载体,已经迈入了发展轨道,特别是产教融合的提出,是破解该群体学习问题的突破口。以学的视角,展开学习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教育供给,如教育目的、学习活动、课程、评价等模块。因此立足于学习者中心地位,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3],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二、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质

新生代农民工兼具其他成人的学习特点,又有特殊性。了解学习特质,才能更好地設计教育产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习时空

目前来看,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工厂产线、服务业、建筑业等工作,工作时间长,有些工作时间不固定,轮班、倒班、加班是常态,时间不灵活。工作时间占比大,空余时间少,没有长段规律时间以供学习,导致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疲惫,无力继续学习;有一部分学生,会采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在空余时间调取学习资源自学。因而可以总结,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时间存在少、碎片化、无规律的特点。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空间活动半径固定在以工作为中心的同心圆半径内,人、事、物信息缺乏,对外界缺乏认知,接触外界的渠道多是移动网络,但是移动网络信息纷杂,信息搜索能力低,互联网接入程度受限,网络空间中也存在阶层弱势的影子[4]。

与在校生比,其社会经验有助于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工作人的身份,有助获得情景式学习的机会,因此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特点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是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要系统考虑的问题。

(二)学习动力

学习需求往往基于现实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初就业往往从事技术含量低,学习要求并不高的工种,岗位迁移路径不明晰,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另外,自身职业规划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职业规划及实现规划的能力。因为与父辈相比,状况存在根本差异,其在城市中新建立的社会关系又较同质,对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的指导不够,因此职业示范不具参考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学习动机,无法解构职业能力要素及实现的路径,进而导致该群体自身的学习动力并不大,因此需要外界的支持与引导。

部分有高认知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了现有各渠道的培训与教育。但是职业培训缺乏正规的多元评价机制,如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导致培训并不能给受训者明显的教育回报。教育提升经济地位的途径受挫,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动力。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为提升职业能力,需要学习的知识,培养的素养及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具体职业的专业岗位能力,其达成度反映了学校产学对接的效果。因此课程内容是否反映产业需求,知识点、能力素养培养能否达到从业需求,是考量学习内容能否提升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岗位迁移需要持续积累岗位能力,继续教育对岗位迁移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对能力要求高,学习要求也高。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学习需要由浅入深;学习内容要好理解,教学方式要好接受;学习内容体系清晰,具有可实现性;对学习内容的应用场景有详细解说,具有实用价值。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学习内容,要系统化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与工作情境高度对接,以便形成长效学习机制。

(四)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关涉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学习资讯的能力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学习资讯最主要的两个渠道是媒体与社会关系。由于该群体学习时空受限,自然其学习资讯少,网络信息搜索能力低,接触正规学习资讯的机会小;而其社会交往的圈子较小,也较同质,从他人获得学习资讯的概率也低。已有研究发现社交网络在职业农民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其价值较简单[1]。彭仁贤等[5]通过分享经济,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可持续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学习分享是其中重要的路径之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交网络同样如此,主要原因是自身知识体系不完善,创新学习能力低,学习分享价值低,但不可否认,学习分享是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息搜索能力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这方面能力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需要突破这种限制。接受有效信息的能力除了提升网络搜索能力外,如果能突入交际圈,以传统信息传播手段传递学习资讯,更容易被该群体接受。目前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反而更信任同伴群体,因此通过其社会关系网,将有效正规学习资讯充分传达,勉励其参与正规教育,效果更明显。

(五)学习规划

确立学习目标后,需要具体化为学习规划与具体措施。学习规划指通过学习实现知识、能力、素养提升的具体路径。新生代农民工缺少自我学习规划的能力,同样缺少实践学习规划的途径与手段。因此对缺乏学习能力同时处于非学习环境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更加需要协助,帮助其构建学习规划并予以实践。

与在校生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学习环境支持,缺少社会关系支持,目前来看,工作场景的支持也并不明显。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面临着持续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支持性等各方面的挑战。由于其学习人、社会人、组织人的多重身份,如果能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将有可能构建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从而畅通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的路径。产教融合整合各方资源,特别是教育、企业共同合作,将给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提升之路带来可能与可行。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学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产教融合培养人才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利用政策法规来提高企业、学生、学校等各方行动者的积极性,规范其参与行为[6]。除政策之外,仍需关心产教融合促学习的技术问题。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质,从如下方面展开,多方共建符合学习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及学习模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机会

以工作岗位为依托,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整个行业生态圈,构建以促进群体再教育为目的的组织机构体系,并研究其职能,形成有利于员工继续学习的生态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背井离乡的群体在城市拥有新的学习、生活、工作圈。这样可以有如下功能:一是由上而下传递学习信息;二是形成学习示范;三是形成职业典范;四能形成学习支持系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人、财、力、讯的多方面支持。

1. 灌输学习意识

学习意识是内外力交互的结果,社会建构论视角下,是社会环境构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原有教育基础、社交网络、能力基础使其缺乏建构学习意识的社会因素。其中生活工作环境是可变因素。以企业为单位,将该群体团结进学习群体内。首先,将有效信息总结归纳广泛传递,做到信息畅通。其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新的社交圈,将其融入产业领域,进而缔结新的交往关系,基于行为互动、示范效应,帮助其构建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力。使新生代农民工有意无意间形成更有利于继续学习的社会环境。

2. 提供学习机会

产教融合提供学习机会,根据学习场所差异,可以提供課堂学习,也可以进行工作场所学习。课堂系统性的学习机会可以多种多样,有正规职业教育、企业培训、校企合作式培训,还可以参与企业外其他性质的学习。目前这些培训模式多种多样,但仍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间,从而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系统化的、高质量的、整合性的培训,帮助其全面发展,以适应更高岗位能力要求。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也是多样的,可以与课堂学习衔接,获得实践学习的机会;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因为社交网络的拓展,可以帮助农民工接触其他不同人群,拓展思维,获得学习示范。

(二)构建学习体系,共建学习内容

1. 学习体系

职业能力与其他知识、能力、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学习体系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十分必要。提供与之学习体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需求对接。内容与能力之间的关联是科学的过程,需要专业团队来完成,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非专业人士,往往缺乏这些能力,参考渠道也不畅通,如果是自我主动的求学模式,需要搜索相关教育讯息,上文提到,该群体往往缺乏这些讯息,又缺乏专业的分析能力,导致其主动系统性学习存在很大困难。分析近40年来我国职业培训政策,学习内容已转向终身培训内容设计转变,多元主体共同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学习,为其提供专业指导,提供适应的学习内容。但是欠缺之处仍很明显,一是政府购买的职业培训,有的在专业性、体系性上比较欠缺,内容的适应性也不高;二是正规职业教育,育训结合近几年才提出,因此培训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学历教育体系不完善,终身学历提升的渠道仍不畅通,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适应性仍面临动态调整的困难,调整后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力求提供适应产业发展、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教育。因此整体的育训体系及内容结构仍需不断探索。

2. 课程内容

现有培训服务的短板主要在于培训课程质量不高和培训教师水平不高,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和适应性有限[7],因此开发课程内容需要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民生需求。确保学习内容符合市场需求,弥补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能力、素养盲点,并且有利于实现职业规划,分步骤递进式展开学习。

在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后,需要思考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需要适应其学习能力、学习时空要求等学习特质,因而工作场所式学习模式具有适应性,但是该学习模式需要多方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开放共融,才能持续。

(三)共建学习场景,营造学习氛围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的时空特点,开发符合其时间规律、空间规律的学习场景,工作场景学习符合该群体的学习规律,校企共建学习场景,做中学,在工作场景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并合理规划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外学习时间,为缺乏学习能力的群体,提供系统服务。

1. 学习场景灵活化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时空特色,学习场景设计需考虑时空限制,工作场所与非工作场所的结合,工作场所兼具工作职能与学习职能;另外工作场所的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可充分利用,开发融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的系统管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碎片化学习[8],以充分利用时空管理的方式,设计学习场景与模式。场景中考虑生活、学习与工作时间、空间的融通。

2. 学习场景合法化

以上工作、生活、学习时间与空间的融通并不容易,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需要合法化来保障学习场景的灵活化。如何合法化,需要多主体认可与配合,确保新生代农民工能充分合理使用时间、空间,全面发挥其学习能力,共享资源。将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成人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产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展开教育合作,合作开发适用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的教育产品,利用多种渠道,多场景开展多样学习。

3. 场景内关系多样化

工作场景学习是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计、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工作场所学习离不开场所内所有主体的投入,主体多样化、关系紧密化、利益共享化有利于工作场所学习的持续开展,从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畅通。针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简单,强关系职业帮助不大,弱关系联系不紧密的状况。可以逐步建立多样的社会关系网,一方面可以增加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打通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发挥关系网内各主体的教育学习示范效应;还能获得社会资源的帮助,扫除工作场景内学习的障碍。

(四)认证学习成果,助推高质量就业

对多样化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对正规、正式学习与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结果进行认证,十分必要。目前已在探索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及建设学分银行。需要完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确定认证原则和程序[9]。认证过程中涉及多元主体,雇主、教育者、政府、认证机构等,多方参与,相互承认,进而使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的学习成果得到认证,为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撑。

1. 建设学分银行

目前对非正规学习认证建议采用学分银行,以产教融合为契机,解决学分认定主体不清、学分累积能力不济、学分转换需求不足的问题[10]。着重在政策、机构、认定规则、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快建设。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重视教育主体、产业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在学分银行建设中的作用,增加融通,多种主体协同治理,进而确保学分银行建设职责分明,学分互认,学分与证书融通,使学分银行成为衡量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

2. 构建认证体系

多方參与构建认证体系,学习场景与认证场景融通,教育主体与认证主体融通,从而方便新生代农民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习成果能直接获得学分,降低认证成本。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质,开发各种正规学习渠道,细化正规学习的评价方法与成果认证规则,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真实反映学习水平,反映职业能力水平;另外,非正规学习认证十分重要,要开发学习认证方法。正规、非正规学习认证体系的构建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四、结语

提升职业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社会地位提升的必然要求。教育为本,结合该群体的学习特质,产教融合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路径。分别从学习时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规划等角度分析了该群体的学习特质,群体学习特质决定了教育特质,产教融合开发适应新生代农民工、专注提高群体职业能力的学习路径。从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学习体系及内容,共建学习场景、营造学习氛围,认证学习成果,助推高质量就业等角度展开分析,多措并举,以开放共融,多主体协同共同助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燕子,谢沙,欧阳忠明. 国外职业农民学习策略研究:主题聚焦、特点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51-58.

[2] 葛莹玉,张新岭,李春平.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建构:基于人力资本形成与开发的耦合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3] 袁振国. 教育规律与教育规律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9):1-15.

[4] 林巧明,杨宜音. 时空下的流转: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6-72.

[5] 彭仁贤,朝江波,饶惠霞. 分享经济:新生代农民工可持续就业能力研究的新视角[J]. 学习与实践,2013(6):18-32.

[6] 胡海青. 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与实践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45-51.

[7] 周小刚.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及其提升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1-205.

[8] 关兴莹. 成人碎片化学习的“可能”与“必然” [J]. 中国成人教育,2019(22):10-13.

[9] 高洁,付建军,孙旭. 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探析[J]. 远程教育杂志,2014(4):93-98.

[10] 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 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 开放教育研究,2016(5):55-60.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产教融合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